禅宗

弥光老和尚:修行在于实行

修行要在实行,不是口说就能起作用的。此事无形无相,佛在《楞严经》上说的“见、得、了、证,”指亲见、亲得、亲了、亲证,是无相实相,不能开口,开口即错,动念即乖。用心参“念佛是谁”,昼夜追究,如猫扑鼠,要用到三心尽了(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略述净土法门之殊胜

诸佛如来以慈悲利物为本怀。故示现人间,说无量法门,度无边众生。又为难以凭自力断惑证真的末法众生,特开一仗佛力求生西方的净土念佛法门。但末法众生,宿业障重,不是蔑视净土不修,就是认为非己力堪修。由是从生至死,枉受轮回,永无出期。究其病根,就是因为不知净土法门的种..

净空法师关于素食的开示

问:“在家众受持菩萨戒后,可以煮鱼肉之类食物供家人吃吗?”答:可以。如果不可以,你家里人就要打架了,你一家就不和。为了一家家人和睦相处,你必须要为他服务。为他服务,你要懂得规矩。你在煮这些鱼肉之前,要给牠念佛、念往生咒回向,你这是不得已的。过去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在生死中得大自在

黄龙慧开禅师有一首诗偈,广为流传。偈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偈中所表达的意境可谓禅人追求的参悟后的大境界,最能表达禅者“法尔随缘”的自然洒脱的精神。这种境界亦是长沙景岑禅师所说“要眠即眠,要坐就坐,热时取凉,寒时..

假如人人都岀家 人类是否会灭绝?

核心提示:明贤法师,1973年生,青海北海禅院住持,湖北武汉石观音寺住持,中华文化促进会佛教中心副主任。19岁于成就金刚不坏身的虚云老和尚弟子弥光长老座下剃度,26岁任江西佛学院教务主任,33岁作为中印友好年“重走唐僧西行路”大陆唯一代表,徒步经5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34..

悟而未证,绝不能了生脱死

原文:世之学佛者,率以开悟为志事。不知悟而未证,尚不济事。即证初二三果之人,亦难免来生因福造业,或致堕落恶道。证四果者,方了生死。此依小乘说。若依大乘圆教说,初信断见惑,与小乘初果同。七信断思惑尽,方了生死。初信至六信,尚未了生死。初信位菩萨,其神通智慧,已非..

憨山大师梦中游历兜率天

编者注:憨山德清(1546年11月15日-1623年1月15日),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号德清,谥号弘觉禅师,安徽全椒人,明朝佛教出家众,为临济宗门下。复兴禅宗,与紫柏真可是至交,被认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主张三家思想的融合。倡导禅净双修..

参禅入定后似活死人 呼吸脉搏都会消失

核心提示:宣化上人,黑龙江省双城县人,美国弘法第一人。1918年出生,19岁时母亲逝世,于母亲墓旁守孝三年,期间剃度出家。守孝期间,发“十八大愿”,礼忏坐禅、日中一食、夜不倒单,灵异之事多不胜数,被称“奇僧”。1948年,抵广州曹溪南华寺,礼虚云老和尚,受命任南华寺戒律..

星云大师:面对问题,不要退缩

人从出生下来之后,就会慢慢地感受到人间有很多问题,像生老病死的问题、人我是非的问题、贫富贵贱的问题、烦恼得失的问题,此外还有国家、社会、政治、经济、人事、感情等诸多问题。许多人容易被这些问题所打倒。我在一甲子以上的人生中,也曾经历过这些问题,很多人好奇地问我如..

什么是了脱生死的护身符 你知道吗

核心提示:虚云老和尚,中国近代传高僧。1840年出生,母早逝,父亲于泉州为官。幼时乐闻佛法欲出家,父为娶妻两房而清净无染。19岁逃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次年受具足戒。禅师出家后入山数年,勤修苦行。27岁为报父母恩前往普陀山、五台山、西藏、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等地朝山礼..

修行还是以念佛为稳当

大家只要看看《楞严经》中讲的修禅定,色受想行识五阴魔,就知道修行的道路是险象环生,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魔子魔孙,魔境现前很难透过去。知道了五阴魔的厉害,才会深感我们念佛得佛力加持安稳的胜妙。所以连禅宗的祖师也说,“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为什么会稳当呢?其根本的原因就..

不肯仗佛力了生死,怎能不反思

参禅一事,不是小根基的修行人做得到的。即使大彻大悟,只要烦恼尚未断尽,仍然无法出离生死。现在的人暂且不说,就说宋代的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喆等禅师,他们的悟处,名扬天下。五祖寺的住持师戒禅师(五祖是寺院的名称,师戒禅师住持五祖寺,故名五祖戒),来生做了苏东坡。苏..

每一句佛号都产生一种不退转的力量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这个地方正式所摄受的还是加行位,但是古人说也兼修凡位资粮位的菩萨,我们先讲它正式摄受的。在我成佛以后,他方国土的这些菩萨众。当然菩萨他有时候修学禅定、有时候修习智慧、有时候修习持戒等等,但是他..

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的事迹点滴

(1999年7月1~2日于香港大屿山宝林禅寺及1999年7月10日于香港九龙钻石山志莲净苑)---------------------------------------------------------------各位长老、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善信朋友们:是次,我是应荃湾芙蓉山虚云和尚纪念堂住持济平法师之请,来香港参观的。适逢释..

弥光老和尚:修行在于实行 嘴说佛法不起作用

核心提示:弥光老和尚,1912年出生,为中国大陆21世纪两位成就金刚不坏之身的高僧之一。民国三十四年,于衡阳市南岳狮子岩寺礼镜明大师出家。1951年,在广东省乳源县云门山大觉禅寺虚云老和尚座下受持三坛大戒。受戒期间,难得开花的优昙钵花开十一朵半,其中一朵花开一半即谢。弥..

地震海啸瘟疫不断皆因杀业太重所致

编者按:宣化上人,汉传佛教美国弘扬第一人。上人1918年出生,19岁时母亲逝世,于母亲墓旁守孝三年,期间剃度出家。守孝期间,发“十八大愿”,礼忏坐禅、日中一食、夜不倒单,灵异之事多不胜数,被称“奇僧”。1948年,抵广州曹溪南华寺,虚云老和尚为上人传授法脉,赐法号“宣化..

不要攀缘,要远离名利,老实念佛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若梦,魔佛空争是与非。——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出家受具足戒后,行脚遍参善知识。六载崎岖坎壈,行头陀行。当他听说北京有两位禅宗大德——遍融、笑岩,就去参这两位大德。当见到这两位老禅师的时候,遍融老禅师只是告诉他:“不要攀缘,..

空是什么意思?

空是什么?就是缘起无自性。这个不太好懂,第一次听到,这个很深——缘起无自性。没关系师父慢慢地给你解释,你听得懂,用现在的例子——譬如说:我们今天的体育馆,据说有一、两万人,几万人不知道,要筹备,主办单位很辛苦地筹备、开会,现在因缘具足了,从去年就讲讲到今年,因..

印祖开示念佛方法

【知汝不知净土宗旨,当依「一函遍复」所说,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法门,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

佛陀要求出家人结夏安居 有三大原因

编者按:虚云禅师(1840~1959),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无数磨难,自云:“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历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虚云禅师晚年在云居山,依然不忘弘法,随时开示..

慧律法师《佛教与人生》

【我(们)拥有什么?】今天,来到新加坡这个地方,看到这么壮观的场面,由此可以知道诸位都很虔诚,对佛法都很有兴趣。有许多人问:“慧律法师你有什么神通吗?”我说:“没有,一点神通都没有。”我既不会看地理,也不会算命,也不像商业巨子王永庆那样有钱。我只是个两袖清风一..

随时随地防护心念

怎么样防护呢?佛告诉我们防护的方法很多,就是在我们受三皈的时候,受五戒的时候,八关斋戒的时候,沙弥、沙弥尼十戒的时候,乃至出家修清净行的,那戒条戒的明文更多了。菩萨戒属于条文制的,如果是在家受的,有六重二十八轻,有十重四十八轻,条文不多,它那个广泛不是比丘跟沙..

佛法衰败是因为传戒不如法僧人没担当

编者按:虚云禅师(1840~1959),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无数磨难,自云:“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历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虚云禅师晚年在云居山,依然不忘弘法,随时开示..

修念佛法门有两种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说,修念佛法门有两种:一者专修;二者圆修。专修是什么?就是临命终的人,或者说年纪大了,你要他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这样子是法不契机。要怎么样呢?“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用第十八愿来摄受他,三业专修。你这个时候讲什么都没有用,不是叫你赶快去..

虚云禅师七孔流血 静坐二十多天神奇康复

编者按:虚云禅师(1840~1959),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无数磨难,自云:“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历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今天这段文字摘自《虚云和尚自述年谱》,时为光..

整天奔波忙碌为了什么

我们人都有这种习性:虽然知道死无定期,但因日日见不死,于是常见又会生起来。所以,就会想要多多的储存。就象世间的人,整天奔波忙碌,为了什么?忙着去准备以后乃至老年时受用的东西。在阿拉伯半岛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他用金子和钻石造了一座非常精美的宫殿。他..

不论在家出家 做到十件事就能了生死

编者按:虚云禅师(1840~1959),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无数磨难,自云:“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历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虚云禅师晚年在云居山,依然不忘弘法,随时开示..

原始佛教时代僧人饮食有何讲究?后来有何变化?

供养者供养什么就接受什么,没有选择挑剔余地。佛教出现于印度的时候,佛教徒并没有特殊的饮食习惯和规定,因为印度是一个宗教信仰普遍的国家,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一定有大同小异的饮食观念。所以,原始时代的佛教徒乃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过的是沿门托钵,所谓“一钵千家饭”..

佛门不能怨天尤人 也要学会反省自身

佛教发展远见:要走群众路线。佛教攀附权贵,仅得一时风光!佛门是应该努力攀附达官显贵,走一条虚假繁荣与意外风险并存的高端路线?还是潜心依靠广大基层民众,朴素修行,走一条踏实稳健与广阔未来并存的群众路线?这样的基本远见上的昏聩不明与抉择失误,该是当今佛门的重大忧患..

末法时代知识难求 熟读楞严才有把握

编者按:虚云禅师(1840~1959),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无数磨难,自云:“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历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虚云禅师晚年在云居山,依然不忘弘法,随时开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