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

年轻是努力培养福报的大好时光

每次共修,看到大悲殿的观音菩萨,庄严面相,两耳垂肩,目光慈悲,下巴饱满。我就想,这就是福报相啊。什么时候能修到如此圆满,也就成功了。福报很关键。学佛要培养福报先,没有福报,一切都免谈啊。有的人,问学佛从哪里学。佛法是高层建筑,福报是基础。如果没福报的,就不要高..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六十章)02

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六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章睛彩吓朦胧02几种教育的根本学说接下来又转入另一个主题:‘明辨利纯[钝]’。学佛的人是利根或钝根?要分别清楚。这一节可以说是《宗镜录》搜集了对法师们的教授法,掌握教育的法则,使我们了解如何去教育一个人。这些教育法则也同..

达真堪布:佛近在咫尺,但你看不见

2019年莲师法会开示(二)关于五身五智的讲解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今天是莲师法会的第三天,今天给大家讲一讲五身、五智。我们都是学佛人,是有理想、有梦想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没有梦想,只沉湎于..

戒为良药:戒色就是一场念头的战争

前言:如果你向一个普通人说戒色,他肯定会觉得你在走极端,这是普通人的误解。戒色吧的主旨是婚前禁欲,婚后节制。尽量避免婚前性行为,把最好的自己留到结婚后,为优生优育创造良好的身体条件。不少人闯入戒色吧,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他一看到这么多人在戒色,就马上说,戒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五十七章)01

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五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七章诸仙犹羡凡里闲01接下来这一段文字偏重于‘观’,我们略微带过,不作详解:又善男子,井中七宝,暗室瓶盆,要待日明,目既出己,皆得明了,须智慧眼,观知诸法实,一切诸法中,皆以等观入。般若波罗密最为照明,善巧方便,种种..

坚持放生让我获得了财务自由

禅宗开悟要“九朝天子福,七代状元才。”就是说开悟不是靠偶然,靠灵感,而是靠宿世福报的积累,从量变达到质变而豁然开悟!你看那些禅宗故事,都是说某人听到一句机锋就开悟了,《印光大师文钞》中说,不要妄会禅宗机锋,不要乱想开悟的境界,这些直接指归最上一着的话,看了以后..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六章远峰不近看02第三个问题来了。什么叫‘观’呢?观心法门,梵文毗钵舍那,即中文‘观’的意思。据我几十年经验,走了不少路,也接触不少学佛修道的人,大多对观的理论始终搞不清楚,一看到观,瞪起眼睛修观。修密宗的修‘观想’,不晓得密宗教理,观是观,想是想,两者绝..

信愿法师:净土法门全仗佛力,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带业往生(一)

【往生净土仗佛愿力】印光大师开示:净土法门全仗佛力,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带业往生(一)晚上借着大家打佛七的殊胜法缘,师父继续跟大家报告「往生净土仗佛愿力」。前面我们探讨到了第六大点,举理佐证的第五十五段文,晚上从第五十六段文,接着看下去。第五十六段文是印光..

佛教故事:话说南海普陀山

普陀,又写作“普陀洛迦”、“补陀洛迦”、“补怛洛迦”、“普陀罗伽”,其实都是梵语音译之异名,用汉语意译过来,即是“美丽的小白花(华)”。或“观世音净土”。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有诗日:“……兰山摇动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桃花说的是普陀山西南洋面中的桃花岛,小白说的..

中国佛教寺庙之最,看完涨知识了

中国最古老的寺庙——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至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为中国第一古刹,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中国最早的比丘尼寺——竹林寺,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中国最出名的寺庙——嵩山少林..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五十六章)01

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五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六章远峰不近看01《宗镜录》第四十四卷,正式谈到‘止观’的问题。止观是一切学佛修道用功的基本道理,不论用何种宗派,何种方法,都包括在止观中。止观的成果是定慧,由止得定生慧。上次根据《宗镜录》的文字,把‘止’讲完了,文..

地藏菩萨感应录

E时代地藏菩萨感应录序风景秀丽的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山之一,是地藏菩萨示迹的道场。学习地藏菩萨,要学习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慈大悲、大愿大力精神。地藏菩萨这个大愿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悲心恳切,十法界当中,地狱最苦,地藏悲悯..

净土宗十三代祖师

宋代的志磐法师在《佛祖统记》中,除专叙天台宗以外,兼及禅宗、华严、法相、密宗、律宗五宗。净土不立宗而以慧远大师、善导大师、承远大师、法照大师、少康大师、延寿大师、省常大师为莲社七祖。宗晓法师、志磐(pán)法师同是天台宗的学者,宗晓法师立莲社六祖,志磐法师..

勇悍精进无懈怠的常精进菩萨

常精进菩萨,又名常应时菩萨,以修行精进波罗蜜为最胜,虽证至等觉菩萨圣果,因众生常有诸苦,发愿于无量劫中昼夜恒时济拔一切众生,精进至极,永无退堕。据《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记载,菩萨妙冠,发垂两耳,身色柔白,左手摩膝,右持宝珠,跏趺而坐,光如炽虹,宝莲以为座,..

道理通达了,就把业障连根拔除了

理忏是什么?理是理论,道理,理明了通达,这个时候把业障真是连根本都拔除了,证理了,宇宙人生是一回什么事情彻底明了了,恍然大悟了,这个境界在禅宗叫大彻大悟,在教下叫大开圆解,这个就是理忏。这个时候心思言行决定是正确的,决定是至善的,没有一丝毫的恶,都是善。这就是..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新白话版28

(22222)寿命无量【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劫,故名阿弥陀。】光明无量,是无量的一种意义,这里说寿命也是无量啊。佛寿有三种,法身寿,报身寿,应身寿,如《法华经》以及《观经疏》中说的。但佛寿无量,随根机所见不同。这里说无量,也可以就是无量的无量。..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五十四章)01

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五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四章无花休怨春01上次提到止观是定慧之因;定慧乃止观之果。修道学佛基本上要先能做到定,要得定则先要得止。而且世界上所有宗教凡求出世法的,都必须要修止、修定。像现在各位的打坐乃至净土宗、密宗、禅宗的方法,拿止观的道理来..

老修行脾气大,确定这不是在说你吗?

常常我们会劝别人或者要求自己──要精进用功。问题是,什么才算是真正的精进用功呢?是不是念佛、诵经、持咒……这些善法越多越好呢?精进的方向在哪儿呢?精进是原本是对治傲慢,对治懈怠的,现在却用在对治别人身上。傲慢是什么?就是光看自己的一些优点、功德,然后生起的傲慢的心..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五十三章)04

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五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三章面目悔向镜底讨04这是倒楣大团圆的地方?更约智者大师对法行二人,以止现安心,随四悉檀意,以逗机宜,俱令人道。佛法到了中国,天台宗智者大师把信入、法入两种人的修行方法,归纳为止现法门,修习止现法门可以得到四悉擅。悉..

慈城罗珠堪布:为什么说如果你的心是清净的,那么你看到的一切也是清净的

从观待道理去看,清净和不清净的世界是果,它的因法,是众生的心。《维摩诘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心清净的时候,外在现象自然会清净;反之,如果心不清净,看到的必然是不清净的现象,这就是因和果的观待。当然,虽说心清净一切清净,心不清净则一切都不清净。这等于是在说,世上不..

宣化上人:念佛了以后,切记这一点是很要紧的

“带业往生”的真正含义带宿业、不带现业,带旧业、不带新业。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念佛的法门,对于现在世界的众生是很对机、很相应的。为什么?在经上说,“末法众生,亿亿人修行,鲜一得道。”一亿,这很多很多了;亿亿,那更多了,连一个得道的也没有。那怎么办呢?你不要担心,“..

心里真有阿弥陀佛是一个什么境界?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在净土法门叫正修、正行。【修诸功德。】那叫助修、叫助行。正助双修。『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观无量寿佛经》给我们讲的三心,这是佛在《观经》上讲的菩提心。因为这个经典一定要「发菩提心」,所以菩提心就说得很详细了。《观..

放生是做大福德,善业力极大,迅速积累大福报

我见过一个人,参与助念12年了,有助念的他就去,12年前,他一无所有,12年以后,他当官了,脸上有一团紫气。有房有车,他还在助念,前天晚上12点他还出门去助念到凌晨三点。每次助念,他都非常高兴,大家因为他的兴高采烈,因为他的绝对信心而同样充满乐观,认为每一个助念的人都..

好高务胜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

须知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世人每每以此为平常无奇,遂以宗门参究[1]之法为殊胜,而注重于开悟,不注重信愿求生。美其名曰:禅净双修。究其实,则完全是无禅无净土。何以言之,不到大彻大悟,不名有禅。今之参禅[2]者,谁是真到大彻大悟地位。由注重于参,遂将西方..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五十三章)02

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五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三章面目悔向镜底讨02以上所讲是印度萨婆多派和昙无德派的看法。那么,现在讲到在中国方面,天台宗智者大师创立的‘止观’派呢?止观云,若论利钝者,法行利,内自观法故;信行钝,藉他闻故。在中国佛法,天台宗修止观的智者大师对法..

经教是为了断疑生信,信心坚定了,一句佛号就行

对於一切法门学与不学,是看我们自己的需要来作为一个考量。如果自己觉得需要,可以涉猎。为什么需要?断疑生信。我信心不够,有怀疑,这个疑决定是障碍,一定要把它断除。这就是说我们的善根、福德比不上那些老太婆,老太婆,「佛说的我相信」,她决定不怀疑,这个难得,真正难得..

唯独这一段经文,五种原译本是完全相同,可见得它很重要

【光明遍照。】这一章非常非常之难得,在五种原译本里面,其他的部分是五种原译本不见得完全相同,唯独这一段经文,五种原译本是完全相同,这是释迦牟尼佛每一次宣讲,都要提出来说说的,可见得它很重要。重要在哪里?实在是激发我们的道心,增长我们的信愿,使我们对极乐世界、对..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五十三章)01

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五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三章面目悔向镜底讨01若能就旨圆融自无取舍,则尘尘合道,信行同法行之机,念念归宗,教门等观门之旨,如是则无一心可照,谁执观门,无一法可闻,孰论教道,方入宗镜与此相应,未达斯门终成隔碍。这一段是说,若能把佛法的宗旨与教..

南怀瑾:七天降伏腿子痛的窍诀

过去释迦牟尼佛在时,弟子们七天、五天就证罗汉果,不是假的。为什么呢?古人物质欲望不发达,思想、心境非常纯朴,容易证果;现代人越有学问越难弄,越不会成功,因为自己太复杂了。古人是闻一言而必行,佛经上经常有四个字:信受奉行。每一本经典结束时,差不多都是这四个字,这不..

印光大师:弃俗谛而言真谛,非真谛也

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1],则一法不立。佛尚无着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真谛[2]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理地[3],不受一尘,显性体也。若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必欲弃俗谛而言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