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佛典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思惟与事例,比比皆是。佛陀于以前生中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于现世为彻底解决众生生老病死苦,削发证道,弘化十方;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
五戒
佛说法镜经二卷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第30部第20册二卷]第0030部~佛说法镜经二卷后汉安息安玄共严佛调佛说法镜经序吴三藏沙门康僧会撰夫心者,众法之原,臧否之根,同出异名。祸福泽流,以身为车,以家为国,周旋十方,禀无倦息。家欲难足,由海吞流;火之获新,六邪之残,已甚于蒺[卄/梨]田之贼鱼..
论佛教戒酒,饮酒带来惨烈报应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佛教是反对饮酒的,无论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用。对于酒的定义和分类,经、论、戒典多有详说。据《俱舍论》卷十四载,酒有三种:由米麦等谷类酿成的穴罗(梵语s11ra,苏罗);以果实或植物的根、茎酿成的迷丽耶(梵话maimya);而在上边二者都没有完..
佛说大净窍门品经一卷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第180部第37册一卷]第0180部~佛说大净窍门品经一卷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佛说大净窍门品经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五百。菩萨八千。一切大圣悉得总持辩才无量。其所建立分别圣慧解三脱门。于三世慧无所挂碍。得三昧定弗成转移。十力无..
不退转法轮经四卷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第153部第34册四卷]第0153部~不退转法轮经四卷僧佑录云安公凉土异经在公凉不退转法轮经卷第一序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及诸菩萨摩诃萨众无量无边阿僧祇数。尔时世尊于中夜后入广大光明照三昧。是时文殊师利..
佛说当来变经一卷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第464部第47册一卷]第0464部~佛说当来变经一卷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佛说当来变经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五百及诸菩萨。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将来之世当有比丘。因有一法不从法化。令法息灭不得长益。何谓为一。不护禁戒。不能守..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一卷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第31部第20册一卷]第0031部~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一卷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上士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祇树之园给孤独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慈氏菩萨、软首菩萨、除恶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五千人俱。尔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之众..
修行本起经二卷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第660部第55册二卷]第0660部~修行本起经二卷后汉沙门竺鼎力共康孟祥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尼拘陀树下。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罗汉。已从先佛。净修梵行。诸漏已尽。意解无垢。众智安闲。晓了诸法。离于重..
宣化上人用宿命通开示的一些前因后果
宣化上人经常在讲法时用宿命通随缘开示一些前因后果,以令弟子们和大众深信因果轮回之理,如两只鸽子的因缘、青花蛇、病女和屠夫、鹦鹉的因缘等。1、鸽子因缘1968年三藩市佛教讲堂放生法会放了38只鸽子,有两只始终不肯走,而且常参加讲堂的活动,上人在解释这两只鸽子是他唐朝(..
弘法的典范:为何富楼那尊者在过去九十亿诸佛中
尊者知道他们弘法布教时,遭到挫折,遇到魔难,所以对众生心灰意冷,鼓不起布教的热情。佛法易弘,众生易度,便不需要我们来从事这项工作;正因为五浊恶世,弘法度生是艰难困苦之事,为了报答佛陀的恩惠,我们应一刻不懈怠的去从事这项神圣的工作。--主题摘要佛陀的弟子中,能够帮..
《百喻经卷下》:60、见水底金影喻
《百喻经卷下》60、见水底金影喻译文:早年,有个愚蠢人,经由一个水池,看见水底有块真金的影子,大叫一声:“有金子!”就跳下去,在水底的污泥中摸索寻找。累得疲惫不堪,照样没有找到。过一会,水澄清了,又现出黄金影子,他又跳下去,在水底持续摸找,结果照样没有找到。这时..
《百喻经卷下》:58、二子分财喻
译文:早年摩罗国有一位刹帝利,得了宿疾,知道必定要死了,便吩咐两个儿子:「我死之后,好好地分财物。」两位儿子依循父亲的遗教,在父亲死后,把财物分作两份。哥哥说弟弟分得不公平。这时有一位蠢老头说:「我教你们分物,必定能分得平等。他就把面前的所有物品都破作两份。若..
名人轮回故事——苏东坡、佛印和尚、黄庭坚
生命是轮回的,很多人或多或少能够知道自己的前世,这在修炼文化较为普遍的古代就更为常见。苏东坡的前世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现在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北宋大文豪和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不知道他的前世是一修行僧人,其实他自己已经多次在诗文中提到自己的前..
普贤菩萨现身护法的故事(内附动画)
普贤菩萨现身护法的故事(动画版)普贤菩萨现身护法的故事(文字版)相传有一个坐落于青山绿水之间的国家,地盘肥饶,物产丰富,国王是位忠诚的佛教徒,除了将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外,也在国内履行佛法、敬奉三宝,而国中的庶民也异常纯朴善良,在国王的影响下,人人皆奉行五戒十善..
《百喻经卷下》:55、愿为王剃须喻
《百喻经卷下》55、愿为王剃须喻译文:早年有位国王,有一个亲信在两军对阵交战中冒著生命危险救了他,使他毫毛未损。国王很是欢乐,要知足他的愿望,就问他:「你有什么要求,随你提出来,都知足你。」这位亲信就答道:「大王要剃须时,愿望让我剃。」国王说:「这事若是能知足你..
《百喻经卷下》:56、索无物喻
《百喻经卷下》56、索无物喻译文:早年有两小我同业,见有人拉著一车胡麻在高坡中上不去。这时拉车者对那两人说:「帮我推推车,走出这个高坡。」这两人说道:「给我们什么物呢?」拉车者道:「无物给你们。」这两人就帮他推车,到了平地上,对拉车者说:「拿物来给我。」他说:「..
佛说持守五戒必能长命百岁受人尊敬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不杀得长寿,不盗后大富。《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不杀得长寿,无病常康强;不盗后大富,钱财恒自饶;不淫香净洁,身体鲜苾芬;至诚不欺诈,为人所信承;不醉得聪明,众人所尊敬。”注:“不杀生之人可以得长寿,没有疾病侵袭,一生健康快乐。不偷盗之人日后必..
佛教中的三界及六道轮回的真相揭秘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六道业因:人道是主要造业地,是六道“源头”。人一生能造百千万亿生死业因业果。人生一世,为一期因果告一段落。下一期因果如何开始,取决于此生造作及命终时起于何心。圆觉经云:“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淫欲是生死的根本,是轮回的原动力,是障..
净土法门:断贪瞋痴要从哪里断?
「若人能于五痛五烧之中」,这就是讲现在在六道,特别是在人道,应当要「专一其心,制止意业之三恶」,意业的三恶就是贪瞋痴,再加慢、疑是五恶,贪瞋痴慢疑,五毒,这五个不好。贪的根是情执,坚固执着情爱,瞋的核心是傲慢,痴的核心是愚痴,断贪瞋痴要从哪里断?断贪从情爱上断..
十种杀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五戒中之首戒-戒杀,分十种杀,可见三净肉都是属于3.方便杀和8.杀缘,只是佛祖慈悲,以三净肉给初学者的一个方便法门,因为人类长久以来的吃肉习气,限于主客观的条件下,要求他们吃素一时之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戒肉如非宿根深厚,意志坚决,一般人是不可能做..
佛教名词术语和常识
佛教名词术语及常识一、名词术语1、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2、菩提萨埵:简称菩萨。义为觉有情,即大觉的众生。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圣人。3、缘觉:是听了十二因缘而觉悟人生真理的。4、声闻:是听佛说四谛法..
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六度是菩萨必修之行,是度过生死苦海,到达快乐的彼岸之六种方法。它能普度众生、培养高尚人格,也能成就菩提,现分述如下:一、布施梵语檀那,汉译布施,就是“布己所有,施与众生”。菩萨利益众生,应以檀那为先,所谓“未成佛道,先结法缘”。布施有三种1...
五荤是什么?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梵网经下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楞严经八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
五戒的具体内涵
一、不杀生—禁止夺取任何有情生命,清净素食是守此戒的基本,何为清净?要严格守护《楞严经》之教义,与其有关身份不服不用,既是与所有动物有联系的食品都不能吃。例如:牛奶、蛋、蜂蜜、芝麻、牛油等等与动物有关的都要戒之,化妆品有很多都有动物成分也不能用。当我们生病时吃..
佛陀揭秘人不信轮回的真实原因
一天,佛和弟子们在罗阅只城外的一棵大树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见正,心里正在琢磨一个问题:佛说人死有后世,为什么不见有人回来报告呢?我要问一下佛陀。还没开口佛已知道,世尊就先说道:弟子们,你们看这棵树,本来只是一颗种子,现在已长成茂密的大树,起初是种子时..
18类与数字有关的佛教名相
一、有关一的法数:一刹那:极短暂时间。一弹指:短暂时间。一阐提:极恶、缺乏善根的人。一心二门:一心含真如、生灭二门。一心三观:于一心中观空、假、中三谛。一心不乱:专注一境,心不散乱。一念三千:凡夫一念当中即具足三千世界的诸法性相。一念不生:不起任何心念的境界。..
占察善恶业报经译文
这些是我(阿难)据说的,那时佛陀、婆伽婆、已具备一切聪明的觉者,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应用大神通力,展示广博肃静清净无碍道场,为无数大众,演说深奥的六根相聚窍门(楞严经有六根互用为一根的说法)。那时大会中有一个菩萨,名叫坚净信,从座位上站起,整理衣服,裸露右肩,..
四十二章经白话文
世尊释迦牟尼修成道后,便这样想道:消除欲念,清净无为,这是最美妙的境界;进入专一静虑的觉悟境界,就能降伏各类妖魔外道。于是,便在鹿野苑树林中,开始讲示四谛圣道,传授佛法,度脱陈如等五小我,使他们削发开悟,修成正果。今后又有其他的比丘(僧人),向释迦佛提出许多疑问..
宣化上人答:为什么要受持五戒?
以戒为师,不要错过受五戒的机会受五戒、八戒的人,都叫优婆塞、优婆夷,受过菩萨戒,就叫菩萨。本来只有削发人受菩萨戒,但因菩萨是自利利人的,所以在家人也可以受菩萨戒。在佛教,受戒是很要紧的,想受戒的人,不要错过机会。你受一戒也可以,受两戒也可以,受三戒也可以,受四..
【祈愿】祈愿是什么意思?佛教祈愿文大全
祈愿(佛教解释)祈愿,意指请求、祈祷、愿望等。是依靠一种愿望,愿望能妄想成真。多见于宗教中的行为。祈愿具体解释1、祈祷(祈雨消灾祈祷)谓祈请实现某种愿望。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若以不杀祈愿,辄得上教;若以杀生祈愿,辄不得教。2、请求,愿望(祈望祈使句)企求的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