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

无尽的孝道――地藏菩萨

无尽的孝道——地藏菩萨一、孝道的意义何谓孝道?孝是孝敬、孝顺、孝养;道是必然、或必经之道。合言之:孝道,是为人子女,或为人弟子,对于父母师长,必须恭敬顺从,供养侍奉的正道。或问,时间巨轮,将进入廿一世纪,科学早已征服太空,还在谈论孝道,是否适宜?有无需..

佛教常用器物-锡杖

锡杖‘锡杖’属于佛教的道具之类,它是比丘们应该携带的十八物之一。‘锡杖’梵语‘隙弃罗’或‘吃弃罗’。十诵律中又称它为‘声杖’;因为振杖之时,出声如锡,所以称做‘声杖’、‘锡杖’。得道梯橙锡杖..

佛光中寻找宁静的力量

我们寻找佛法中般若,在黑暗里寻找最初的光芒,在光芒里寻找最初的智慧,在智慧里寻找最初的宁静!有一天,佛带着弟子舍利弗来到桓,在那里歇脚。午后四时左右,佛和舍利弗从打坐中起立绕行。这时,一只鸽子正受到老鹰的追赶。鸽子惊恐不已拼命飞,想逃离鹰的利爪。当鸽子飞到佛的..

静坐方法

静坐与体验我们如能经常静坐,会使心情平静,由于心平气和,血脉畅通,疾病便不易发生。相反,若心情时常被愤怒、恐惧、悲伤、忧郁,等情绪困扰不安的话,则必令气血失调,久之必引致百病丛生。初学静坐,两腿会觉麻痹,妄念也难以收摄,但习坐日久,酸痛便会消失,妄想也可控制。..

修行在哪里用功?怎么用功?

修行在哪里用功,大家都以为我要在佛堂里用功,在禅堂里用功,大众共修用功,早晚功课用功,这全是假的,没有用处。所以你修这么多年来,一点效果都没有。会用功的人,在哪里用功呢?在穿衣吃饭上用功,在日常点点滴滴琐碎事情上用功。在处事待人接物上用功,那叫真会用功。在起心..

少林功夫与佛、禅之关系 

少林功夫与佛、禅之关系◎本刊编辑部中国嵩山少林寺是习武和传播佛教的重镇,佛教先于少林武术。少林寺初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是孝文帝元宏为印度高僧跋陀传教而建的,随后便成为了修禅习武的场所,二者在相互渗透中共同发展。少林寺作为少林武术的承载着,是以禅宗为主体的。禅宗..

汉传佛教的危机 [圣严法师]

我们法鼓山,并不是一座寺庙,农禅寺虽是寺庙型态,但是我们的信徒人数登记不多;又比如斋明寺、紫云寺,信徒登记的人数也很少。此外,台湾佛教界几个大团体也都不是寺庙,而是宗教法人团体,称为“某某佛教基金会”,这些怎么统计呢?再者,所谓“寺庙”也包..

佛教的婚姻观[宽运法师]

男婚女嫁宿世因缘俗语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从男女的相亲、相爱,进而结为夫妻,成立家庭,负起了生儿育女、抚养教导之责,这是大部分人对生活的共同选择。有些夫妻十分幸运,彼此一见钟情,终身相爱,建立了美满幸福而温馨的家庭,不过亦有不少的夫妻,婚后才发..

缘起即灭 缘生已空 净慧长老的佛性禅心

长老生平净慧长老是当代中国佛教高僧,1933年出生于湖北省新洲。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抚养。十四岁在武昌三佛寺拜师学经,法名宗道,字净慧,奠定超脱出世的宗教品格和献身佛教的理想。1951年十八岁时由剃度师宗樵和尚送往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

揭秘佛教的爱情婚姻观 [陈兵]

原文摘自:《法音》2006年第9期(总第265期)作者:陈兵教授揭秘佛教的爱情婚姻观男女之间的爱情,可谓人类心灵中最具有驱动力、最富有诗意的内容。婚姻,为居家俗人的终身大事。处理爱情及与爱情紧密相关的婚姻、家庭问题,特别是其与佛教信仰、修行的关系,是许多在家佛教徒容易困..

风水等影响健康的6大因素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疾病的起因——影响健康的六大因素,第一个叫做环境,第二个叫做饮食,第三个睡眠,第四个叫情绪,第五叫做信念,第六个叫业力。环境就是通常说的风水。家所处的地方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家里边所放的东西也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家具摆设的位置也会影响我们..

科学时代的往生实例

杨妈妈是贵州三穗县人。她从小就成为镇远杨家童的寄养媳妇。十七岁时,与杨维新先生结婚。十九岁时,因为难产,非常痛苦而昏迷,梦见:自己跪在佛前,祈求生下贵子。承蒙白衣观音,送一个孩子放在她怀里,又用甘露水灌入她的口中,忽然觉得身心清凉而醒过来,孩子已经呱呱坠地了。..

佛教的最高境界―涅

主讲:楼宇烈先生主题:“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时间:2006年11月4日上午地点:昌平随园国学会所主持人傅桦: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优雅别致的随园,来到我们“中国商界精英国学文化之旅”。昨天北大的李中华教授为我们主讲..

佛教因缘观的人生智慧

我们都知道,佛陀因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菩提树下所悟也不过一个缘字。各位不论是学显教还是密教,佛教还是道教,都脱离不了一个缘字。那么跟我们息息相关的有那些缘呢?首先是跟父母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是每个人必须具有的,并且是脱离不了的;其次是夫妻之间的姻缘关系,中..

中国近代四大高僧

弘一大师(1880~1942)弘一,俗姓李,幼名文涛,又名广平,字叔同,别号息霜,法名演音,别号晚晴老人。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早年就学上海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1905年留学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从黑田清辉学西洋画,旁及音乐、戏曲,造诣甚深。19..

五恶业所感的五脏五根病

佛教所说的业病,就是指由宿业而感的疾病,又作业障病。《灌顶经》卷十云:“种恶得其殃,合家悉疾病。”因以前的恶业,受报应而得病,痿困于床,苦楚万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此乃罪过所招,咎由自取,非药石所能治愈,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报应病。《灌顶经》卷十二记..

菩萨道

菩萨道(佛教解释)菩萨道是大乘行者由发心修行到成佛中间的漫长路程,由于除自修自渡外,渡众生是重要的工作,要完成这种艰困的工作,就必须要有动机,它是渡生的动力,这就是慈悲心(在佛教中以大慈弥勒菩萨与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代表);要有目标,就是宏伟的愿望(以大愿地藏菩萨..

妄语

妄语(佛教解释)妄语,词语,读作”wàngyǔ“,意思是虚妄不实的话;说假话。出自《后汉书·王霸传》。汉语词语基本信息【词目】妄语【拼音】wàngyǔ【英译】[telllies;wildtalk;rant]【基本解释】虚妄不实的话;说假话详细解释1.谎言,虚妄不实的..

比丘戒

比丘戒(佛教解释)比丘戒,是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梵语(upasam!panna)或(upasam!pada^),巴利语同。音译邬波三钵那。意译近圆,有亲近涅盘之义。又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比丘戒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

净业三福

净业三福(佛教解释)净业三福分别为: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简介佛学术语,净宗修学以净业三福为基础。净业三福分别为:第一福、「孝养父母,奉..

法事

法事(佛教解释)法事,在佛教中是指供佛、礼忏、打醮、修斋等宗教法会、仪式。法事是寺院道场首要行事之一。在所举办的法事傍边,有的是自我悔过的方法,如忏摩;有的是经群众附议经过者,如布萨;有的是对群众宣说佛法,如升座说法;也有于新春时为国家、檀那祈福祝祷者,甚至到..

四众

四众(佛教解释)四众,是佛教中的名词,有不同的解释。《法华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又称四部众、四部弟子。《法华文句》: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异部宗轮论》:龙象众、边鄙众、多闻众、大德众。佛教徒四众: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佛教的四众弟..

十法界

十法界(佛教解释)是佛教术语,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法界。十界分别是指: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前六项称为六凡,后四项称为四圣,合称为六凡四圣。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

法会

法会(佛教解释)法会,佛教仪式之一。又作法事、佛事、斋会、法要。乃为讲说佛法及供佛施僧等所举行之集会。即聚集净食,庄严法物,供养诸佛菩萨,或设斋、施食、说法、赞叹佛德。印度古来即盛行此类集会,其种类名目甚多。佛教法会介绍在佛教中,法会是很多的,其中最盛大的是水..

堕胎

堕胎堕胎又称中断怀孕或人工流产,故意结束妊娠,取出胚胎或者导致胎儿死亡的行为。在中国,人们普遍不对堕胎做任何生命伦理方面的讨论,在一胎制的背景下很多人采取自愿堕胎,或被有关部门实行强制堕胎。而在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堕胎是备受争议的一种行为,主要为道德、宗..

痛苦

痛苦痛苦,一种广泛的而复杂的人类感受,意指会让人经验性地感到不舒服、不快乐等负面情绪的任何事物,它通常与受伤,或会让你受到伤害的威胁连结在一起。肉体受到伤害而产生的痛苦感受,通常被称为疼痛。人为什么会痛苦?人从哇哇坠地到老死病榻最多不过百年,这在历史长河里只不..

天人

天人(佛教解释)天人,佛教名词。梵文(,Deva),又称天众,音译为提婆,指住于欲界及色界诸天界之有情。“天人”有时的意思是指天界与欲界人间的有情,因此也称作“人天”,因为人间与天界同属于善处,须无犯重罪戒者方能生于此间。持守五戒能于后世保有人..

人生

人生(汉语词语)人生,就是人类从出生至死亡所经历的过程,在这当中我们必将经历波折坎坷,经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人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也可以说是人的一生从稚嫩到成熟到老练的一种过程。因其拥有的哲理性、深邃性,使之成为文学、影视等艺术作..

弟子

弟子弟子即徒弟。如你对某种技艺有兴趣,想要学习,那你就需要寻找明师,以弟子的身份拜师学艺。。俗家弟子是什么意思?“俗家弟子”这个名词来源于少林寺,也叫“少林俗家弟子”。是指因信仰佛教而皈依佛教少林宗派禅师为师来学习少林之武术、中医、佛学等禅..

善恶

善恶(佛教解释)善恶,指善与恶。若再加上无记,则合称为“三性”。一般而言,善指顺理,恶指违理。然于经论中有多种不同说法,依成唯识论卷五之意,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其善恶之分际,在顺益与违损之差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