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6圆觉经普贤菩萨《圆觉经》第二章普贤菩萨,我们看到《金刚经》当中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禅宗讲:无念,无相,无住。前面《楞伽经》讲法与非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小..
中国佛教网 gh_5ea346a854c0
36篇 阅读量22016
无论修哪一种法,要求中道,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
本来破戒是不可补救的,但是你若能念楞严咒,则能恢复你戒根清净。但是能念,不是就念一念,一定要得到诵咒三昧。这个咒就是从你心里念出来的,这个咒又能回来到你心里。所谓咒心心咒,这个心和咒合成一个..
请不要给无明充电!
我们的规矩基本上就是坐直,不管你心里出现什么,只是看着它就好。如果你的思绪一个接着一个过来,也“只是注意到它”就好。比如说,不要去想“念头这么多,什么时候才会结束?”这不是注意,这是你已经掉..
恶业的违缘,您知道是什么吗?
对于恶业,要制造一种违缘使它变成不定业,这个违缘就是忏悔。在《大乘阿毗达摩》中讲,无始以来所造恶业都有办法让它变成不定业,这个办法就是对它生起后悔心,并发誓以后再也不造。后悔和发誓不造恶,是..
一旦开始积聚福德,我们的理解就会变得较深入而细微...
什么是“福德”?从某种角度来看,福德即是“能力”。事实上,它是让我们得以听闻、思惟、修持佛法,包括生起好奇心的能力。现今,我们的福德非常有限,以至于大多数的人都无法认知佛法有多么珍贵。我们不..
“名誉”对于一个人会带来真正的利益吗?
所谓的好名声除了能让人得到一时精神陶醉外,其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对自己和他人的今生后世也不会带来任何利乐。世间只有能力和权威带来名誉,而不可能由名誉带来利益。而且名誉只不过是一种福业的回音,..
每天生活像一场电影,用坐禅回归那块白色幕布
每天的生活就像一场电影我想,你们多半相当好奇禅到底是什么。禅,实际上是我们生活的方式,修习坐禅,就犹如你设定闹铃。除非你设定闹钟,否则它不会有所作用。每一天,我们应该有一个起始点。太阳在某一..
平息愤怒这些都是最好的方法...
愤怒是个活生生的感觉,它会生起,也需要时间平息。即使你有充分证据能向对方证明他的愤怒完全是来自于错误的认知,你还是不能立刻干预他的感觉。愤怒就像你的渴望、嫉妒与悲伤,也需要时间平息。即使他已..
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法布施,你做到了吗?
法布施为一切布施之首。说我也不能讲经,不会说法,在念佛都会吧?现在夏天了,虫子,蚂蚁,路上到处有各种虫类。你见到给它念一句阿弥陀佛,这叫法布施!不要产生了分别心执着心。你见到一切众生,只要它有..
一切“法”都是善巧方便...
一切都是善巧方便……就好像为了卖药而宣传,我们必须谈到它的功效。「凡是头痛或消化不良的人……」接下来,人们买或不买,就是他们的事了。但是我们必须去村子里说一些东西,否则他们根本就不晓得那是什..
放心!别人的业障不会跑到你身上
有很多人会这样说:“哎呀,我挨着谁啊,谁的业障太重了,我很难受,他的业障跑到我的身上来了。”还有一种是:“我给他诵经给他回向了,没想到我也难受了,是不是他的业障跑到我身上来了?”这种说法是不..
你所认知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有个散漫游荡的心...
简单说说禅定。禅定实质上是“觉”的连续,而非我们在禅定时的行为——身体打直,盘腿,闭眼好几个钟头。你必须专注,这是你首先要做的,如果没有专注(止),什么都做不成。现在,你们有些人似乎很专注地..
你福报大,智慧不大,有什么用
希望我们的道友——你读哪部经的时候,哪部经都告诉你修行的方法,也告诉你修行的次第。都有修行次第的,哪部经里都有。那你若不注意、你若不去分析,你光学学文字,那什么作用都不起。说种善根,“种善根..
修行者经常发生的状况是,在受到激励时过度修持,而...
在此,关键是要能持续而连贯。修行者经常发生的状况是,在受到激励时过度修持,而当一场好梦都经历不到、无法专注或无法控制脾气时,就会深陷挫折。在一段「大口吞食」的修持之后,他们会停止好几个月;当..
过分执着“瑞相”就会变为“魔障”
念佛法门是属于有相的。《观无量寿经》的出现,就是因为释迦世尊时代的恶王阿阇世,篡夺王位,幽禁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及母后韦提希。韦提希在被幽禁处,祈祷释迦世尊前来慰问说法,释尊应其所感,而以神通于..
事实上,精神之道可以让你更加享受生活
为了修行,我们是否必须放弃生活中所有的享受?首先,重要的是要真正知道,我们所说的“享受”是什么意思。我们在享受的是什么?那是真正的享受吗?例如,我们过去喜爱沙做的城堡、小玩具车、芭比娃娃,但或许..
这样持此咒三年,你的一切业障就都空了!
我们念〈大悲咒〉,你不要看得这么容易,这么简单。〈大悲咒〉这三个字,要宿世善根深厚,才能遇见。如果没有宿世的善根──不单有善根,而且还要深厚──你不要说念〈大悲咒〉,就是想要听〈大悲咒〉这三..
彼此回向,我们就会有互相感应
我们道友们有的信佛很多年了,你要是问他:“你从中得到什么利益了、收到什么效果了?”好像也没有得到什么,信仰力是有,大不大?没有全信。有的原地踏步,那还算不错;有的早退回去了,退到哪里去都不晓..
天堂与地狱都是心的状态,取决于你对自心的控制程度...
许多宗教都警告说,在死亡时,信徒会出现在一位审判官面前,审判官衡量其好坏行为,然后把那些好事比坏事做得多的人送进天堂,把那些坏事比好事做得多的人送入地狱。另一方面,佛教则教导说,你唯一会面对..
我们如何“积聚福德资粮”?
要累积功德绝对要学习放下。在佛教中,我们用布施的观念来带动放下的修行。布施对我们在观念上修行放下是最容易的一个方法,因为我们平常都对物质性的东西有很强的攀执感,例如,我的衣服,我的食物,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