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 更多...

净土法门法语:真正觉悟的人,他们享的是什么福?

1 我过去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的时候,他大概七十一、二岁,他的体力年轻人比不上。我跟他十年,看到他工作虽然繁忙,他日中一食,心地清净。2 李老师的工作量差不多是五个人的工作量,但是他心清净,他的工作都是为大众服务,没有为自己,他的生活非常节俭,他没有得失、没有妄念,他消耗得少,所以他一天只吃一餐。..

净土法门法语:要怎样才叫做正觉

1 佛法承认我们这个世间人有觉,虽有觉,不正。譬如在我们这个世间,有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不能说他对于宇宙人生不觉,他有相当的觉悟,他有很多的发明,但是佛不承认他是正觉。2 要怎样才叫做正觉?佛为什么还不承认他是正觉?佛法的正觉有一个标准,标准在哪里?必须永远离开贪嗔痴慢、是非人我。这个东西没有了..

佛陀正觉后讲述过去世几次求法的经历

众生很难想象真理有多难得。释迦牟尼佛,在历史上他这一世在人世间获得正觉之后,写出来很多他自己曾经的经历。为了获得宇宙和生命终极的意义,他曾经在身上掏了1000个洞,然后点燃酥油,把酥油灯点上,把身体点亮去供奉一个外道的婆罗门,就是为了听那个外道的婆罗门给他说:“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

正觉悟的人是这样的,看有没有你?

现在这个社会,儿女不孝顺,学生不受教,人与人之间,绝大多数都是存有损人利己的念头,这种念头,自自然然就造成人跟人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提升上来就是冲突,原因我们知道,过去的因,现在的因。不学佛的人就不谈了,学佛的人,人家要问你,你为什么要学佛?你学佛的目的何在?如果你目的真的是想了生死出三界,求..

无上正等正觉,最高的佛学位

如果是贪、嗔、疑、慢,人我、是非、烦恼,都断尽了,没有烦恼了,佛就承认这个人是‘正觉’,他得到了‘正觉’的学位;佛教里面称他为‘阿罗汉’,这是最低的一个学位。阿罗汉以上的学位称为‘正等正觉’,‘等’是等于佛,但还没有成佛。‘等’是指他用的心跟佛用的心是一样的。由此可知,阿罗汉用的心跟佛不一样,阿罗汉..

印光大师:父母生前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

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1]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2]而难明者也。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

正觉悟的人知道过失都在自己

自性本具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在哪?在遍法界虚空界。我们在华藏世界、在极乐世界、在诸佛报土面,看到自性功德美好的那一面,我们讲正面;从六道叁途面,我们看到自性本具功德的负面。正面是本有的,负面是扭曲的,本来没有,扭曲的。为什么会扭曲?识变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不是好东西识头有伦理、有..

《第十八愿善导释》103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第五章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释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二句八字,是众生往生与弥陀正觉,相依不离、相待而成之誓言。第十八愿总共三十六个字,前面二十个字是愿――发心立志,后面二句八字是誓约。“愿”跟“誓”是有差别的。有愿未必有誓,有誓必定有愿,有了志愿就有目标、方向,就会去寻找种种方法来达到目标。..

第20课《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心得

在《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一课的前言里,这段话打动了我——舟车劳顿中的法师,依然有着山居时的淡定和从容。或许,这正是一个修行人“以出世心行入世事”的境界吧。因为慈悲,所以入世度众;因为智慧,所以不著世间。我向往这样的生活,即使被世间事务包围、缠绕,也能活得轻松、自在。想从导师的修学、弘法生涯中,学..

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

在涛涛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让我们铭心刻骨。他们没有管晏那样的文功,也没有卫霍那样的武治,他们用我们皆力所能及的一言一行,感动着我们,近者如雷锋,今者如我们的导师——济群法师。 我很早之前便知道了导师,但第一次见面, 是梅峰寺。看到导师自外款款而入,一手挥舞着扇子,一手与师兄们打招呼,神情自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