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更多...

济群法师:看看你能对号入座吗?

学佛者该如何发菩提心(资料图)学佛者的发心往往存在两种误区。一是从开始发心就不对,是带着某种贪著开始学佛。深究起来,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以此作为起点。有些人是被寺院庄严的环境所感染,走入寺院后觉得非常安详,因而发心前来学佛,觉得住在寺院享享清福就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其实他只是贪著于方外之地的氛围。有些..

济群法师:缘起和无常

缘起和无常佛法是缘起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佛法对世界的认识,那就是“因缘因果”。佛法认为,世间一切现象,乃至我们的色身,都是缘生缘灭、缘聚缘散的。各种条件具备,就有某种现象产生;相关条件败坏,现象也会随之消失。从缘起看世界,一切都是因缘的假相。离开条件和关系,根本找不到固定不变的实质。色身有固定不变..

济群法师:换个角度就不对立

换个角度就不对立从声闻乘的观点看,只有断除无明,才能开启智慧;摆脱烦恼,才能成就菩提;超越生死,才能证得涅槃。换言之,世间和出世间是二元对立的,无明和智慧是对立的,烦恼和菩提是对立的,生死和涅槃也是对立的,必须放弃这个才能成就那个,结束这个才能追求那个。所以,解脱道的修行偏向出世。而空的智慧告诉我们:..

济群法师:具足万法的自性

具足万法的自性禅宗的修行,是直接建立于觉悟本体之上。和教下的修行相比,更为直接,更为简明。如皈依三宝,教下主要是强调住持三宝,侧重外在的引导,而禅宗则强调自性三宝。所谓自性三宝,即与佛法僧对应的觉、正、净。觉,是觉悟本体;正,是通向解脱的道路;净,是觉悟本体所具有的特点。那么,又该如何皈依自性三宝呢?..

济群法师:最大和最小的都是它

心包太虚(资料图)我们希望自己的心从贪、嗔、痴状态里摆脱出来,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出离心,它能使我们由此获得解脱。佛教讲到的解脱,是相对执著而言。执著有我执和法执两种,它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束缚,使我们的眼界变得狭隘。佛经说,我们的心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整个宇宙在我们的心里也不过是几片云彩而已,试想,..

济群法师:活得简单才能自由

活得简单才能自由欲望的三个表现形式:欲望的表现形式,体现在占有、比较、竞争三个方面。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但即使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占有欲也不会因此消除。相反,欲望会随着条件改善而不断提高,希望占有更多的财富,占有更高的地位,占有更大的名望。除了占有,我们还要为抬高自己、炫耀自己进行攀比..

济群法师:我们说着慈悲,做了吗

在修习慈悲之前,首先要认识到,这一心理对生命发展的意义所在。相信很多人会对慈悲这一品质表示认同,表示赞叹,但未必愿意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因为在人们心目中,慈悲似乎就意味着奉献,意味着付出,意味着个人利益的损失。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使很多人只是将慈悲作为一种说法。即使做一点,也无法像对待自己那么在意,那..

济群法师:为什么“三宝”是“宝”

我们皈依三宝,必须了解其殊胜处究竟何在,如是,才能对三宝生起决定信心  为何将佛、法、僧称之为“宝”呢?《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特别就这一问题作了说明:三宝所以为“宝”,具有六层意思。  一为稀有难得。在这个世间,真正能开启这一宝藏者寥寥无几。尽管人人皆具三宝品质,却深藏不露,虽有若无,无法对生..

济群法师:如何做好临终关怀

临终助念是书院的慈善项目之一,目前主要针对学员及直系亲属。每次关于助念的培训,参与者都很踊跃,这也反映了很多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需求。生、老、病、死是人生四件大事,尤其是现在的中国社会,已步入老龄化门槛,并处于逐步加深的阶段。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

济群法师:信佛的人多 真正学佛的并不多

一心学佛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接触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也就是说,信佛的人中,真正学佛的并不多。信佛和学佛,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