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为了自他的究竟解脱,需要不断累积福慧资粮。我们不仅要惜福,更要懂得增福。因上必须努力,果上坦然随缘。对于快乐,我们不用他人指点,自然会去追求,而在生活平顺,正在享受快乐时,似乎靠自己就行了,也不需要指引和帮助。可是痛苦无助时,任何人都想要被呵护,都需要指点和帮助。而佛法,就是最好的指引和保佑。..
嘎玛仁波切 更多...
嘎玛仁波切 :不因得失而产生烦恼,就是放得下
现代人永远都在想:如果我的物质条件更好一点,房子大一点,车子贵一点,我就会更快乐,其实这些快乐都是短暂的。我们的祖师爷巴祖仁波切曾讲过一句话,“有一只羊,就有一只羊的痛苦;有一头牛,就有一头牛的痛苦。”你开个旧车放在室外,车被人蹭了刮了你根本不会在乎,你买个名车回来看看,如果有人刮蹭了一下,马上就会..
嘎玛仁波切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能生起学佛意愿,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要这样去想,生活中常有的痛苦和快乐,都是三宝的大悲加持。痛苦,分为苦因和苦果。就苦果而言,在遭受痛苦时,比如生病或遭遇种种不幸,千万不要认为“我不应该遭受这样的痛苦”,而应该想到:“这是三宝大悲加持我,赐予我消除罪业的方便法。如果我这一生不受这种病苦,下一世的痛苦就难以忍受。这一生感受果报以后,..
嘎玛仁波切 :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说要度尽众生,这是不是自不量力的大话?
【问题】顶礼嘎玛仁波切!大乘佛教徒经常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可其实我们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发这种大愿是不自量力的大话吗?【嘎玛仁波切答】既然我们自称是大乘佛教徒,就应该与小乘的发愿有所区别,区别就来自大乘佛教徒对于众生有强烈的责任心。但是我们现在还做不到,而且大部分人在言行举止上都很自私,心态也没..
嘎玛仁波切 :对亲人关怀的重点,是心灵的照顾
一个人年纪大时,心灵上会比较倾向小朋友。就像对待小朋友需要哄,老年人也很需要人来哄。关怀的方式虽然很多,重点还是在心灵层面上。关怀者必须有颗善良的心,让他明白你对他的关心,而不只是物质上的给予。和父母常常有心灵上的沟通,讲几句好听顺耳的话,对我们不会有什么大损失;或是用心选购一些贴心的小礼物,也很能..
嘎玛仁波切 :既然尘垢是外来的,只要用对方法,就一定能够去除
导语:佛与众生的区别,只在于悟与迷。烦恼业力,不是如来藏的本质,只要将暂时的客尘清净,智慧光明就会自然显露。佛陀告诉我们:“众生本即佛,然为客尘遮,垢净即是佛。”所有众生都本具如来藏,只是被客尘暂时遮覆了,只要客尘垢染完全清净,就是佛了。这些客尘垢染,就是内心的不良习气,包括贪嗔痴慢疑等烦恼,以及杀..
嘎玛仁波切 :真正最有价值的补品和修身养性的秘诀
有些人外表长得斯斯文文,穿着干干净净,相貌又端庄,可常有强烈的嫉妒心。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你的脸蛋身材再好,别人也不会赞美你,反而会批评你,说你的性格不好、脾气恶劣等等;只有第一次见面时可能会给人一点表面的好印象,过后大家都忘了你长得什么样子,只记得你让人厌恶的言行。相对地,一个人不管他长得多难看,只..
嘎玛仁波切 :如果不知道苦难的根源在哪儿,没有把苦难之源砍掉,它们还是会不停地来
为什么要学佛?第一个目的,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为了让我们的生命从此以后,不要再受人世间所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不欲临等等苦难,不要在轮回中沉沦受苦,为了让我们能早日脱离轮回自利成佛,我们来精进闻思修佛法。第二个目的,自利以后,因为个人的能量和能力非常渺小有限,无法脱离轮回究竟成佛,..
嘎玛仁波切 :诸佛菩萨无法替我们背负业力,却能指引解脱之道
为什么佛法会强调,恶业要及早忏悔,不要让它成熟,善业要小心呵护,不要让它失毁?就像土里的种子,在阳光、水、温度等条件合适时,就会生根发芽。种子是主因,但助缘也会影响结果。如果种子被烧焦了,或是缺乏水份、阳光等生长条件,就会终止生长。然而,一旦长成了大树,要让它终止生长,会困难一点,如果已经结出了果实..
嘎玛仁波切 :每个生命因为不同的业力来到世间,都需要关怀
在人生历程中,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这四种情景:从母胎降临到世间的“生”时;从“生”趋向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四大”逐渐衰退的“老”时;遭遇病痛的“病”时;面临死亡的“死”时。生老病死是常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阶段,而在每个阶段我们都需要关怀。就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来说,从我们作为母体中的胎儿开始,母亲便小心翼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