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增比丘答:犯戒的对治是:(1)提高正念。(2)思惟造业与犯戒的条件。(3)在佛前忏悔或找一位法师询问和发露,忏悔后就安乐。(4)若破戒(故意毁戒)要重新拿三皈五戒。杀生须具备五个条件∶对象(有生命的众生),看法(有生命的众生),动机(故意要杀),行动(自作或教人作),结果(受害者死亡)。..
妄语
法增比丘答:佛教徒的责任是什么呢?
法增比丘答∶当一名佛教徒宣读了三遍皈依文后,成为一个佛教徒,他或她的责任是过着清净无害的生活,因此他或她须遵守五戒,这些戒条不是约束,而是自愿学习与奉守的戒条∶「我愿学习受持不杀生戒,我愿学习受持不偷盗戒,我愿学习受持不邪淫戒,我愿学习受持不妄语戒,我愿学习受持不饮酒..
玛欣德尊者答:请问尊者如何看待附体现象?
学员:请问尊者如何看待附体现象?是否用悲悯的慈心对待阴性的以及所有的有情众生?被附体是否因为这个人心念力太弱?因为外因是通过内因才引起的。尊者:一般有3类的众生会附体:一类是夜叉,一类是阿修罗,一类是鬼,这些我们通常称为非人。还有另外一类就是比较低等的天神也会,所以现在..
阿罗汉的舍利
辟支佛舍利(arahantbizhifoshrine)佛陀最初之弟子一千两百五十五位另外还有很多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等,而其中之十位最具代表性一般信众常以佛陀-十大弟子称谓。根据mayingyanrelicsandven.kondanna(介绍佛陀舍利子与十大弟子舍利子的书)所述:佛陀十大弟子舍利子其来源..
涤华禅师神奇的泰字舍利
涤华禅师神奇的泰字舍利涤华禅师涤华禅师的简介:涤华禅师,自号无名僧,江苏淮安人,生于清宣统己酉年腊月(公元1910年1月),寂于1996年农历四月,寿腊八十八。师父是一位日食一餐、常跌不卧、生活极简陋的修行人。梦中得释迦牟尼亲赐一茎草,醒来即彻底明了《金刚经》之义,后..
宣化上人舍利
1995年7月28日,上人法体在万佛圣城荼毗,连续焚烧十小时后得各色舍利四千多颗(后于万佛圣城上空洒骨灰后,又有从地上捡到舍利者,合计当有近万舍利)。宣化上人略传法界佛教印经会编宣公上人,东北吉林省双城县人,民初戊午年农历三月十六日生。俗姓白,名玉书,又名玉禧。父富..
以因缘因果为依据的佛教道德观 [马明博]
以因缘因果为依据的佛教道德观马明博人活在世上是离不开财富的。财富并非是毒蛇,是造福还是造祸,财富无法自主,其决定权在于拥有财富的人对待财富的态度、使用财富的方法。佛陀曾指出:“贫穷是一切非义与罪行之源。诸如偷盗、妄语、暴行、憎恚、残酷等,莫不由此而生。&rd..
不食肉戒的由来
佛陀在印度波罗奈国的时候,有一病比丘害了肚痛腹泻之病,在床上辗转呻吟。这时,一名叫苏卑的优婆夷前往探病,她在床前恳切地慰问道:“请问哪里不舒服,服药了没有?”“肚子痛,刚才服药了。”“有没有想吃什么东西?”“别的没有,只是很..
吃素即是放生
佛教经典和历代祖师都主张为佛弟子要戒杀素食,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慈悲心的需要,同时吃素也是放生,避免自己造作杀业。素食之说在中国最早并不是来源于佛教,而是来源于中国的古圣先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孔孟思想”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由于儒家“仁慈”与“孝..
我们应怎样追求财富?
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尤其在工业化社会,我们的个体生存和他人是分不开的,没有农民为我们提供粮食,没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我们将寸步难行。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一方面,我们又要通过财富去交换他人的劳动成果。所以,学佛的人..
春节吃素该吃什么 盘点全球新年吃素习俗
各国节日盛宴离不开素食(图片来源:资料图)日本---正月初一至初三吃素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初一至初三为“三贺日”。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正日”这一天,早餐吃的很丰盛,有砂糖竽艿、荞麦面等。此后一连3天则吃素食,以祈..
佛教徒拥有快乐的秘密 [惟贤长老]
大乘菩萨行的安乐行,不但要自己求安乐,还要所有的众生也得到安乐。有人问,佛教徒真的知道快乐的秘诀?是的,我们佛教徒拥有快乐的秘密。现代科学就可以证实这一说法。现代西方科学家对虔诚的佛教徒的脑部扫描发现,他们促进快乐与平和的脑部区域异常活跃。最近在美国的一项研究..
略谈学佛大要 [慈舟法师]
略谈学佛大要慈舟学佛法宜慎始要终。古人云:“打头不遇作家,到老反成古董。”是故初学应慎之于始也。又云:“出家之人,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即不慎始要终也。故曰:“勇猛心易起,长远心难发。”此皆善根浅薄故。有善根者..
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当好一个居士
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当好一个居士戴源慧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达,作为一个居士,如何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形势?如何把佛法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如何使佛法闪烁出夺目的光辉,启开人们的智慧,达到利益众生的目的?笔者简谈几点认识,..
佛教的戒律在当今时代 [衍慈法师]
何谓戒律?戒是有所不为,用来防非止恶:律是有所当为,是我们行为之法则。今期要讨论的是二千多年前,佛教从印度萌芽,经中土所传承之戒律,时至今日是否适用。五戒是佛教的基础教义,包括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基本原则,绝无时空界限,能应用于任何时代和..
做个有境界的在家修行人[索达吉堪布]
⒈认清身份厘定目标在座的大多都是在家佛教徒,对信仰佛教的人来讲,做一位有境界的修行人,是大家的共同目标。其实,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有目标。不但人的一生要有目标,甚至在每一年中,自己也要订一个目标。为什么有的人在世间能获得成功,就是因为对自己的..
无尽的孝道――地藏菩萨
无尽的孝道——地藏菩萨一、孝道的意义何谓孝道?孝是孝敬、孝顺、孝养;道是必然、或必经之道。合言之:孝道,是为人子女,或为人弟子,对于父母师长,必须恭敬顺从,供养侍奉的正道。或问,时间巨轮,将进入廿一世纪,科学早已征服太空,还在谈论孝道,是否适宜?有无需..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 [印顺]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印顺法师人性就是指人的本性,对于人的本性怎么样,各家学说有各家的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说人的本性是善,有的说是恶,有的说不善不恶。《三字经》开头就说过,“人之初,性本善”。孔子基本上是主张性善的,他的继承人孟子对他的..
佛教徒拥有快乐的秘密 [惟贤长老]
大乘菩萨行的安乐行,不但要自己求安乐,还要所有的众生也得到安乐。有人问,佛教徒真的知道快乐的秘诀?是的,我们佛教徒拥有快乐的秘密。现代科学就可以证实这一说法。现代西方科学家对虔诚的佛教徒的脑部扫描发现,他们促进快乐与平和的脑部区域异常活跃。最近在美国的一项研究..
开悟要诀
开悟要诀——唐仲容编注:唐仲容先生被称为当代第一”盲人佛学家”,在佛学研究上,造诣颇深。虽年近古稀,双目失明,历尽坎坷,然其为法为生之志始终不渝,实属稀有难得。先生将“三界唯心造(唯识)”与“缘起性空(中观)”两者结合,形成..
用觉悟的心生活就是最好的修行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接触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也就是说,信佛的人中真正学佛的并不多。信佛和学佛,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
少林功夫与佛、禅之关系
少林功夫与佛、禅之关系◎本刊编辑部中国嵩山少林寺是习武和传播佛教的重镇,佛教先于少林武术。少林寺初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是孝文帝元宏为印度高僧跋陀传教而建的,随后便成为了修禅习武的场所,二者在相互渗透中共同发展。少林寺作为少林武术的承载着,是以禅宗为主体的。禅宗..
了知因果 今生后世自己决定 [昌臻法师]
了知因果今生后世自己决定[昌臻法师]因果,又叫业、因、果、报。业:梵文译音,意为造作、活动。指一切身心活动,包括身、口、意“三业”。包括善业、恶业、无记业(不受果报的)。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业,却有很大的力量。可以说,我们人生是受着业力支配的。业就是因。..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 印顺法师]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人性就是指人的本性,对于人的本性怎么样,各家学说有各家的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说人的本性是善,有的说是恶,有的说不善不恶。《三字经》开头就说过,“人之初,性本善”。孔子基本上是主张性善的,他的继承人孟子对他的理论进行了..
中国佛教的佛珠艺术
文/慧仁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在僧俗间的广泛使用。本称“念珠”,起源于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通常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种类型。每串佛珠数目表征不同的含义。佛珠的质料不胜枚举,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
昌臻法师:了知因果 今生后世自己决定
因果,又叫业、因、果、报。业:梵文译音,意为造作、活动。指一切身心活动,包括身、口、意“三业”。包括善业、恶业、无记业(不受果报的)。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业,却有很大的力量。可以说,我们人生是受着业力支配的。业就是因。因,就是原因,也叫业因。果,是结..
佛教因缘观的人生智慧
我们都知道,佛陀因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菩提树下所悟也不过一个缘字。各位不论是学显教还是密教,佛教还是道教,都脱离不了一个缘字。那么跟我们息息相关的有那些缘呢?首先是跟父母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是每个人必须具有的,并且是脱离不了的;其次是夫妻之间的姻缘关系,中..
五恶业所感的五脏五根病
佛教所说的业病,就是指由宿业而感的疾病,又作业障病。《灌顶经》卷十云:“种恶得其殃,合家悉疾病。”因以前的恶业,受报应而得病,痿困于床,苦楚万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此乃罪过所招,咎由自取,非药石所能治愈,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报应病。《灌顶经》卷十二记..
妄语
妄语(佛教解释)妄语,词语,读作”wàngyǔ“,意思是虚妄不实的话;说假话。出自《后汉书·王霸传》。汉语词语基本信息【词目】妄语【拼音】wàngyǔ【英译】[telllies;wildtalk;rant]【基本解释】虚妄不实的话;说假话详细解释1.谎言,虚妄不实的..
虚妄
虚妄(佛教解释)无实为虚,非真为妄。虚妄意即心执着于无实不真的东西。圆觉经曰:“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法华经譬喻品曰:“佛之所说,言不虚妄。”涅盘经三十八曰:“一切恶事,虚妄为本。”盖万法唯心造,心外无别体。然愚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