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

证严法师《四十二章经》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即顿失依止..

眼盲心不盲

记得当年台东的佛教莲社是由一间木造仓库改造而成,处处钉着木柱、支架。有一位盲者每次进来都未曾拿拐杖,而进门后,从不曾碰撞到四处林立的支柱,每当他快碰到柱子时,身体自然会闪开,是以令我感到非常不可思议。有一天,我看到他从外面进来,于是蹑脚走到他的旁边,想试试他的..

圣严法师《最好修学哪一宗?》

在前面已经说过,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是由于学佛者的根性及时代环境的不同而产生。所以如果站在佛教的根本立场上说,宗派是多余的,如果执一非全,那不唯是学佛者个人的损失,更是整个佛教的不幸;正像浙江的宁波人喜欢吃臭,湖南人喜欢吃辣,山东人喜欢吃辛,山西人喜欢吃酸,那末..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是的,信仰佛教和鬼神崇拜的民间信仰很不相同,信仰佛教必须三宝具足。所谓三宝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称为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远常随,水火不能毁,盗贼不能夺,受用无尽,非世间诸宝所能比。佛宝是指已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圆满究..

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

自序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唯物思想是无神论的,佛教却又坚决反对唯物论的谬误。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然而,佛教自印度传..

圣严法师《自我而非我》

以前我刚开始教禅、讲禅的时候,一开始就讲“无我”的观念。我说:“要开悟就要把这个‘我’去掉,如果有“我”,就不能开悟。”结果多半的人听不懂,一时间也不能接受这样的观念。因为通常的人都非常重视“我”,认为“..

圣严法师《念佛禅七开示精华录》

念佛也是禅念佛,通常被认为是净土法门,为什么成了禅呢?其实,不管任何法门,都走向一个目的--离苦得乐、消业除烦恼。没有一定的法门叫做禅,念佛同样可以是禅的法门。我们禅修时用默照禅、话头禅、数息禅,念佛时用的就是念佛禅。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即能修成「念佛三昧」。「三..

圣严法师《佛教的修行方法》

修行的意义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里去,或是关起门来在寺院里才能修行。事实上修行二字固为佛教名词,但在每个人日常生活里也都用得到。修就是修理、修正或修持。我们房子坏了破了要修理,家具破了坏了要修理,同样的,我们的生理行为或心理..

圣严法师《学佛的基础》

(一)宗教常识在世界上,属于全球性而且历史悠久的宗教,只有三个:1.发生于印度的佛教;2.发生在中东的基督教;3.回教。基督教和回教的源头都是犹太教。犹太教是属于民族性的宗教,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改变。东方的中国和印度,也有其民族性的宗教,如中国的道教,印度的就是婆罗门或..

圣严法师《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佛学与学佛很多人都以为佛学很不容易懂,因为专门性的名词太多、经典太多、论书太多、教理思想的派别也太多,初进佛门的人,颇有望洋兴叹而不知何取何舍的困难。即使是专门以研究佛学的学者而言,也很难找到几位精通全部佛学而了无疑问的人来。因此,佛学两字,对于一般人来讲,的..

圣严法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心中无事,不受干扰默,是不要将一切现象,当成与你有关系,所以任何现象不会干扰到你,这就是「放舍诸相」。「休息万事」与「绝学『无为』闲道人」中的无为一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行住坐卧,都还是有的,但不是什么事都不必做了,而是心中没有什么事可以让自己牵挂的..

圣严法师《大愿心》

大愿心,包括了清楚界定修行目标以及矢志实现这些目标的精神。佛法是一条自我转化的道路,没有确定的目标,就不会有方向感。即使对修行深具信心,而且愿意克尽全力修行,但没有正确的目标,就有可能只是在转圈圈,甚至向后退。这也是必须发大愿的的第一个重要理由:清楚认定想寻求..

圣严法师《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闻尽」与「尽闻」是同样的意思,是指闻与所闻都已尽了。「尽闻不住」则是不住于「闻所闻尽」的层次,再进一步,便是「觉所觉空」。「闻所闻尽」在声闻乘的阿罗汉来讲,是已经从五蕴得到解脱,不再受身心环境的困扰和影响,即是六根清净;以大乘初地菩萨至八地菩萨而言,则是已经..

圣严法师《个人业报个人消》

常常想,现在这个社会真是不可思议,什么事都讲究快速,连修行也不例外。很多人都以为找到一位大师,有一套秘方,就可以立即成佛。那有这么便宜的事呢?当然,也不能怪大家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在《楞严经》里面,也看到佛陀的大弟子阿难,在佛前忏悔说,他以为跟在佛陀身边,佛陀就..

圣严法师《生与死的尊严》

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那么,生命的本身就是尊严。因为生存和死亡,是没有办法分割的;出生时,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因此,生存并不麻烦可怜,死亡也不需要觉得悲哀凄苦;而是要看我们对生存及死亡的态度而定。生与死,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题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

圣严法师《痛苦的发生与消失》

只要谈到佛教教理,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苦”。佛教说“众生皆苦”,释迦牟尼佛也是因为充分感受到人生充满了生、老、病、死等苦,才希望能够藉由修行得到解脱。佛陀开悟之后,首度阐述的佛法基本真理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苦是其中..

圣严法师《何谓解脱》

何谓解脱?一般可分为身的解脱及心的解脱。例如我们因为犯了法而坐牢,身体便受拘束;如果从牢里出来,便得解脱。但是心的解脱比身的解脱更重要。如果我们心里面没有烦恼、没有执着,虽被关在牢里,心仍是自由自在。有位居士跟我谈起某某人,说他可能要坐牢了,在他快要坐牢之前,..

圣严法师《禅宗的顿渐法门》

我今天来讲什么是禅宗的法门?禅宗有所谓‘顿’和‘渐’两种法门,而且永远争论不休。什么叫‘顿’?什么叫‘渐’?‘顿’是不立文字、不假语言,离开语言文字的;反之,用语言文字的是‘渐’。可是禅宗能不能够离开..

圣严法师《禅--人类意识》

一、佛教对人类意识的分析佛教把意识分为‘心’、‘意’、‘识’,三个彼此相关的名词。‘心’,有真、妄。妄心是指烦恼,真心是讲的智慧。所谓妄心,即是人类的意识作用。而所有人类的意识作用都是主观的,有利害、得失的判断或观念,都..

圣严法师《话头是什么?》

话头禅的修行,是以一句话头来达成下列目的:第一、话头能治散乱与除昏沉;第二、话头能使我们的心集中、安定;第三、话头能使我们的心统一和入定;第四、话头能使我们开悟。话头又被称为‘不死之药’、‘甘露’或是‘金刚王宝剑’。金刚已是非常坚..

圣严法师《念观音,学观音,做观音》

2006年11月9日,这一天正是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圣严师父在纽约东初禅寺向信众讲述与法鼓山关系密切的观世音菩萨。师父娓娓道述观音菩萨的出现、功能、经典出处,让我们从中学习用观世音法门来帮助人、用平等慈悲心对待人,一起做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东初禅寺的菩萨们都知道,与..

圣严法师《勤修三学,可免劫数》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众生为了逃避劫数,必须修学佛法。修五戒十善能免除三涂之苦,即刀兵、水火和地狱诸苦;修禅定能暂时免除内心烦恼之苦;若能开悟而得智慧,即可出离三界的生死之苦。如果自己没..

圣严法师《本来无一物》

问:六祖惠能大师有一个偈子,‘本来无一物’是其中的一句,时常被人引用,请师父为我们说明它的精义。师:凡是读过《六祖坛经》或听过禅宗故事的人,对这句话都耳熟能详。神秀禅师曾写了一个偈子给五祖弘忍大师看,内容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圣严法师《守心》

守心的本身是一种方法,是从制心、守一而产生的。五祖弘忍讲到守心时,提到《遗教经》中的两句话:‘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制心,是将散乱心变成统一心,再由统一心变成不动心,这是从制心开始而后达到不动心的历程。不动心是离开动静的差别,无心可动,亦无心可静,这..

圣严法师《四念处》

四念处是一种很复杂、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与五停心:即数息、不净、慈心、界方便、因缘等五门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概略地介绍四念处。佛经上记载,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强忍住悲痛,请佛就未来佛法的弘传,开示最后的遗教。释迦牟尼佛咐嘱阿难四件事:其一,在日后..

圣严法师《解铃系铃》

问:法眼文益禅师有一次问弟子:‘虎头金铃,是谁解得?’大家都答不出来。泰钦禅师正好路过,答了一句:‘系者解得。’这个公案不见得大家都听过,但是‘解铃还需系铃人’却人人都知道。请师父从禅的观点来解说。答:‘解铃系铃’的源头..

圣严法师:智慧不起烦恼

不要以为开悟才是智慧,智慧是头脑冷静,是理智、理性。人的烦恼都是从情绪、情感产生,尤其碰到感情问题一定会有烦恼,必须用理智、理性来处理,烦恼才会减少。曾经有一位女孩来找我,非常痛苦地哭著说,她认识一位男孩,交往了七年,二人在一起彼此都很痛苦,生不如死。可是分开..

圣严法师《动静不二皆是禅》

现在的社会追求效率,造成每个人越来越匆忙,竞争越来越厉害。因此便有人希望透过禅修来帮助他们,以寻求内心的安定。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禅修只是暂时把自己关在安宁的环境中,盘起双腿,一念不生,一旦走出禅堂,面对变动无常的现实世界,似乎又觉得方法使不上力。我相信,..

圣严法师《日日是好日》

一、日日是好日“日日是好日”,你们看过这句话吧。“日日是好日”,每天都是好天。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讲: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处处是好地方。人没有坏人,天气没有坏天气,事情没有坏事情,随处都是净土。那么可以再加上“心心是好心”、&ldquo..

圣严法师《佛在心中、口中、行为中》

‘佛在心中、佛在口中、佛在我们的行为中’,也就是佛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一言一行的生活中。许多人学禅,目的为了要明心见性、开悟成佛。而佛在那里呢?佛在每一个人的自性中,佛在每一个人的自心中,所谓:‘佛在心中坐,不要蹉跎过’,既然知道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