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铁城泥犁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佛在舍卫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诫诸沙门言。我以天眼视世界人。死生好丑尊者卑者人死得好道者得恶道者。人于世间身作恶口言恶心念恶。常好烹煞祠祀鬼神者。身死当入泥犁中。身常积德口常言善心常念善。死即上天。佛言。人如天雨泡。雨从上渧..
解脱
佛说频婆娑罗王经
佛说频婆娑罗王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中。与大苾刍众俱。皆是法中耆旧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除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证得解脱。如是之众满一千人尔时世尊而起思念。我今可往杖林山中灵塔之处。作是念已。与苾刍众..
佛说本相猗致经
佛说本相猗致经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本有爱不见不了。今见有从有爱。设是本有爱无有今为有。今见分明。从是本人缘。令致有爱。有爱比丘从致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从有爱致本。谓为痴痴亦比丘有从致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
佛说缘本致经
佛说缘本致经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爱讱深有荣色未起为缠没住亦有本栽。非无缘致爱有耽荒本致熟在狂醉为受不明观解。是名痴本痴缘所生亦为有本。何等为本。眩曜色声五盖驰惑。斯生痴本矣五盖蔽冥致影沉吟亦为有本。何等为本。三恶种..
佛说四谛经
佛说四谛经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比丘应唯然。比丘便从佛闻。佛便说是。比丘真处死说。为是四谛。具思惟见开了分别发见。若所有比丘过世时。从如来无所著正觉。是亦从是正说。为是四谛。具思惟见开了分别发见。从是四谛。若..
佛说萨钵多酥哩踰捺野经
佛说萨钵多酥哩踰捺野经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梨国猿猴井楼阁精舍。尔时世尊告苾刍言。汝今倾听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无坚无实是不究竟。是不堪任是弗成乐。汝等当知。勤加精进而求解脱。苾刍时不久住念念迁移。过此已后劫欲末时。..
佛说碱水喻经
佛说碱水喻经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与汝等说水喻七事。倾听谛思念之。我当说。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闻教。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水喻七事。若人没于水。从水出头复还没水。或出头遍观四方。或出头不复没水。或..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闻如是。一时佛与五百沙门俱。游於越只。到鼓车城外树下坐。比聚有豪贤梵志。名费迦沙。明晓经书星宿运度。所问皆答。有五百学生。学生中第一者。名阿颰。阿颰问师言。今有佛来。人称其德。名盖寰宇。不识斯何人也。费迦沙言。吾闻是释种。国王..
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月支优婆塞支谦译闻如是。一时佛游于俱留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异道人须卑及学生梵达摩纳。随佛及比丘僧。异道人须卑。谤佛无央数。及谤法比丘僧。学生梵达摩纳。嵯叹佛及法比丘僧无央数。是师学生便共诤言。各自非其所说。常随佛比丘僧受请。是时..
佛说信佛功德经
佛说信佛功德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阿拏迦城庵罗园中。与大众俱。尔时尊者舍利弗。食时着衣持钵。入阿拏迦城。于其城中。次序递次乞已。复还本处。收衣洗足。敷座而食。饭食讫已。往诣佛所。头面礼足。于一面立。合掌向佛。而作是..
佛说人本欲生经
佛说人本欲生经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佛在拘类国。行拘类公法治处。是时贤者阿难。独闲处倾猗念。如是意生。不曾有。是意是奥妙本。死活亦奥妙。中奥妙。但为分明易现。便贤者阿难。夜已竟起到佛。已到为佛足下礼已讫。一处止已止一处。贤者阿难白佛。如是我为独闲处倾..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佛在王舍国鸡山中。时有长者子。名尸迦罗越。夙兴严头。沐浴著文衣。东向四拜。南向四拜。西向四拜。北向四拜。向天四拜。向地四拜。佛入国分卫遥见之。往到其家问之。何为六向拜。此应何法。尸迦罗越言。父在时教我六向拜。不知何应。..
佛说帝释所问经
佛说帝释所问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王舍城东庵罗园。大婆罗门聚落之北。毗提呬山帝释岩中。与大众俱尔时帝释天主。闻佛在摩伽陀国毗提呬山帝释岩中。即告五髻乾闼婆王子言。汝可知不。我闻佛在摩伽陀国毗提呬山帝释岩中。..
佛说大集窍门经卷上
佛说大集窍门经卷上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世尊。游行至彼末利城中。与苾刍众。而共集会。时彼城中。有一净信优婆塞。亦名末利。于其城内。新造一舍。各种严饰。清净宽广。是舍先不曾有。沙门婆罗门等。安止个中。时末利优婆塞。闻佛..
长阿含十报法经
长阿含十报法经卷上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贤者舍利曰。请诸比丘据说法。上亦好中亦好竟亦好。有慧有巧最具净除至竟说行听。从一增至十法。听向意着意。据说如言。诸比丘从贤者舍利曰。请愿欲闻。舍利曰。便说从一增起至十法。皆聚成无为。从..
你们要精进!
你们要精进!佛陀和比丘位到达娑罗树林时,已是傍晚时份。佛陀着阿难陀在两棵娑罗树之间稍作清理,让他在那儿躺下。佛陀侧卧着,头顶向北。所有比丘都围在他身边坐着。他们都知道佛陀当夜便要进入涅槃。佛陀向上望去四周的娑罗树,对阿难陀说:“阿难陀,看!现在还未到春天,但娑..
是我,是我,照样我
一位同伙谈到了他的遭遇,约在十多年前,他因为信任,借给同伙一千八百万元周转。这位多年深交的石友是生意人,事业做得很大,住豪宅,进出有名车,只是二个月后,这位好同伙从人世消失了,完全找不到讯息,据说为了躲债跑到美国去了,而那一千八百万,瞬时成了收不回的呆债,更让..
禅宗概要
禅宗,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形成中国佛教,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学最精华精辟的宗派。在佛学中,禅定是大小乘共通行持修证的方法,禅定的原名为禅那,又有中文的翻译为静虑,后来取用禅的梵文原音,加上一个译意的定字,便成为中国佛学惯用的禅定。禅宗,虽然不..
禅是包涵是超越
许多人认为禅的行为不亚于缩头乌龟或驼鸟策略,把头藏起来,世界就宁靖了。还有人认为禅是农耕时代的产物,现在不适用了。那会儿是自给自足的社会,一小我假如所求不多,只要有一亩地,一间破草房就够了。但现代社会不合,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性的社会,你不竞争就会落后,如同逆水..
中国佛教心性论研究的宝贵探索
心性论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家都有丰富的心性思惟,而又以佛教心性思惟最先成熟,儒家、道教恰是在佛教心性论的影响之下,完善了自己的心性论思惟。然而,近年来的儒学研究无论在传统心性思惟的整理方面,照样在创造性转化方面,都走在了佛教研究的前..
佛教中禅宗之禅学与学禅
(一)禅是一种学问吗?1.有师有徒皆属学问范畴宗教是人类合营的文化,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既然是全人类所共有,你我都有份,而学,一定要有人教。任何一种学问,有人教,有人学,有人传,有人受,这就是学问。所以禅也是一种学问。2.禅是特殊的宗教也是..
什么是八正道?八正道是什么意思?
八正道八正道:是修行解脱者的,身口意行为的,八条生活准则。这八条生活准则,可以使修行解脱者止息苦楚、消除烦恼、增长解脱聪明。这八条准则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就是,要知道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实事理。要知道苦的存在、苦的意义,要..
七觉支(七菩提分)
七觉支(七菩提分)就是修行解脱者,要培养心灵七个方面的觉醒。才能增长自己的解脱慧命,使烦恼逐渐消除。才能获得永恒愉悦的圣果,生活在无所执着的自然潇洒之中。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择法觉支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解脱修行者,必须要..
善用五力
善用五力五力就是由建立五根而生起的五种力量。信力、念力、精进力、定力和慧力信力:就是由信根的建立而起的一种力量。信根的建立,可以使修行者起弗成思议的威力,可以激发心识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壮大,可以使修行者超越一切时空的束缚,可以使修行者处处都能自立安闲。这种..
什么是四念住?四念住的意思
四念住四念住就是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身体、感触感染、心意和外在诸法,要时刻留意观察,念念分明,以消除对四者的倒置执着,以达聪明究竟解脱。一.心念若何住于身体二.心念若何住于感触感染三.心念若何住于心意四.心念若何住于世间诸法一.心念若何住于身体一个修行解脱..
四正勤
四正勤修行佛法,有四件工作必须要时刻留意警醒自己,无时无刻不得稍有松懈,才能增长自己的解脱慧命。一.已生恶令灭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解脱修行者,一定要时刻留意自己现有的坏品行。无论花若干时间,费若干功夫,一定要令其彻底地清除。时刻提醒约束自己,决不畏惧气馁,直至恶..
瞻仰诸沙门 Samanananca dassanam
瞻仰诸沙门Samananancadassanam「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句鄙谚,让人感到往寺庙走的人都是问题人物。由於寺庙高挂「佛门净地」之故,造成闲人莫近,随接著就人被视为「禁地」。於是乎,寺庙变得冷僻,僧人变得冷淡,也就给人感到佛教是个避世宗教,僧人是不吃人世炊火的避难者。再不..
忍辱 Khanti
忍辱Khanti「忍辱为苦行中最高尚的法」「khantiParamamtapoTittikha」谦让,是居家的美德。你是否有听过孟子的「自己三次检查」?孟子说,假如有一小我,对我横行逆施,作为一个正人,一定会自己检查,我一定不仁慈,一定无礼,不然,这种事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假如自己检查是仁..
培养五根
培养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信根就是,已经准备发心修行解脱的众生,一定要对佛法的道理进行沉思熟虑。自己要对佛法思虑一下,看看佛法是否确实合理可托,是否相符科学规律,是否违反自然轨则。对佛法确实验证之后,就要身体力行,卖力求证。时刻保持心中对佛法..
佛说尼拘陀梵志经
佛说尼拘陀梵志经卷上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时彼城中。有一长者。名曰和合。于一日中。饭食事讫。出王舍城。诣迦兰陀竹林精舍佛世尊所。瞻礼亲近。是时长者。其出未久。作是思惟。今日已过清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