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论因果之理●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要图。【书二】十●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今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以不讲道理,兼无王法故也。【书二】十一●..
如法
用佛法智慧净化社会人心——济群法师访谈录
在利益社会大众的同时,保持超然的心态记者:您是怎么开始接触网络工具的?自己管理博客和微博吗?济群法师:网络我们一直在使用,并于十年前开设了个人网站作为弘法平台。这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平台,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浏览,这是传统书刊不具备的优势。近年来,随着博客的普及,我意..
济群法师《人生佛教的弘扬》
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生活的智慧,济群法师的这一理念渊源于太虚、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希望籍此摆脱人们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真正走入生活。自《心经的人生智慧》、《学佛者的信念》及《幸福人生的原理》第一辑“人生佛教系列丛书”出版后,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
济群法师:为什么要创造财富、如何使用财富
《中国商人》杂志: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创造财富?又如何使用财富,方可心安理得?这不仅是一个政策引导问题,也是中国企业家阶层中的精英群体一直在试图探索明白的问题,从佛教的思想,和中国传统国学的精神世界里,是否能给企业家们一个简明而易于和长期坚持的修养路径?济群..
济群法师《修学佛法的基本认知》
今天,我和大家谈一谈修学佛法必须具备的基本认知。佛法博大精深,尤其在今天这个资讯和媒体极为发达的时代,我们得以广泛接触各种法门。除汉传各宗派外,还有因缘了解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目前,甚至有不少年轻人是通过网络学佛。网上不仅有很多佛学资料和讲经音像,还可以接触并..
济群法师《心经的人生智慧》
【《心经》者何】《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藉。它和《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心经》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系经典。按天台宗对《般若经》的判摄,称为通教。所谓通者:具有通前与通后的意义。通前..
济群法师《十善业道经的启示》
一、绪论(一)、学习本经的意义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弥陀经》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诵的。为什么要选择讲《十善业道经》呢?因为..
济群法师:如何避免企业经营时不造恶业
问:我发现,企业行为和佛法有很多矛盾。经商要有两个重要素质,一是形势导向,不断确定目标;二是以各种手段达到目标,那难免会伤害他人、巧取豪夺等。如何用佛法指导我们不那么罪恶地经营企业?济群法师答:今天的社会,尚未建立非常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做好企业确实不易。我经..
东林祖庭对济群法师的专访
(8月13日下午,苏州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抵达东林祖庭。恰逢东林净土文化进修班开学,应代住持大安法师盛情邀请,济群法师为进修班学员举办了一场佛学讲座。13日晚,东林祖庭网站对济群法师进行了专访,以下是采访实录。)记者:法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专访。..
济群法师:出家意味着什么
出家,不仅意味着外在形象的改变,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意味着离开家庭进入僧团,更关键的,是出五蕴的家,出烦恼的家,出三界的家。这需要我们尽形寿,乃至尽未来际地努力。出世俗家所谓世俗,就是世间的家庭和感情。作为僧人,似乎已经放弃了家庭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世俗情爱..
济群法师:有声有色,无心无相
2009年的第一个上午,借复旦大学学源俱乐部西园寺新年祈福的因缘,我们有幸采访了济群法师。禅房里,茶香四溢,法师娓娓道来,会心的微笑,让人忘却冬日的寒冷。随着弘法活动的逐年展开,法师早已是当代有名的高僧之一。可眼前这位侃侃而谈的人间佛教行者,却是平易而亲切。直到现在..
济群法师:商品经济与寺院清净
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稍稍不慎就会被社会淘汰出局。由此而带来的危机感,使得人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浮躁,甚至在未及思考之际,就被整个时代拽着往前跑了。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在奔向哪里呢?我们不能否认发展的意义,但如何发展却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在世人的心目中,寺院..
怎样看待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
问:怎样看待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济群法师答:当我们说到出世修行时,往往会联想到出家这种修行方式。若是这么定义的话,似乎与在家居士无关,其实不然。出世可以指出家修行,也可以指出世的超然心态。作为在家居士,虽不能在寺院、山林过一种远离尘嚣的清修生活,同样要具备超然..
寻找心的本来
学习任何一部经典,首先要知道它的重点是什么。很多人可能觉得,重点就在于法的本身,在于经教,在于功课。于是乎,每日埋首于经典,精进于禅房,却忽略了自己——这个学法的人。事实上,佛法真正的重点不在别处,正是在于我们自己,在于这个能够闻法、修道、证果的人。..
学佛者面临的严峻考验
作为学佛者,真正要把一个宗派,乃至一本经论学好,都需要扎扎实实地下上几年功夫。但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和喧哗的大环境下,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气来修学,又谈何容易?过去的寺院,一道围墙就是红尘和方外之地的分水岭。但在资讯无孔不入的今天,这道围墙只能起到象征性的作用..
受戒时如何得到戒体
问:受戒时候,如何得到戒体?济群法师答:受戒必须通过如法的羯磨、如法的仪式来完成。现在受戒,通常只是授戒和尚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待清楚。作为受戒人,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受戒,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受戒过程中,要听清楚授戒和尚的讲话,尤其是羯磨时一些关键的话,其中三次称念..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困惑与希望
《中国商人》杂志:近年来,中国富裕阶层的移民潮和社会公众对贫富分化加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切。请问,从中国传统的国学潮流中,是否能找到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终极皈依处?济群法师答:据称,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移民输出国。个中原因,媒体已有众多分析。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
济群法师《出家人应当具备哪些素养》
作为出家不久的年轻僧人,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必须逐步培养起相应的素养。如是,才能成长为合格的僧人。否则的话,即使在寺院生活几十年,往往也只是光头俗汉而已。虽然我们外在的形象与在家人有所不同,但仔细考量一下,我们的观念、行为和在家人究竟有多大差别呢?僧众乃人天导..
济群法师《佛教与人生》
看到定慧寺的弘法活动越做越好,听经的居士越来越多,真是非常高兴!大家能够踊跃地、积极地到这里来参加弘法活动,是大家的福德因缘,是多生累积的善根!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闻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
心灵环保
今天,我要和大家谈一谈有关心灵环保的课题。环保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也是社会的潮流所向。在这个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地球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正日复一日地遭到污染。生活在城市的人感觉会特别明显。曾几何时,纯净的蓝天已成为难得一见的风景;新鲜的..
济群法师《普贤行愿品》
第一章导论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净慧大和尚慈悲,让我给大家讲《普贤行愿品》,我本人对这部经典没有什么研究,正好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普贤行愿品》是佛教界流传非常广泛的一部经典。很多出家人、在家居士都以此为日常修持的功课。在我们早晚的课诵文中..
在家居士戒律问答
问:对在家居士来说,需要受持哪些戒律?济群法师答: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讲得比较清楚,可以作为参考。如..
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系列
问:如果要学习佛法,是否应该皈依呢?济群法师答:真正学佛,是必须皈依的。问:佛家的轮回是什么意思?济群法师答:轮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也是各种需求、执着的重复和延伸。问:怎么让自己学会放下?济群法师答:能用佛法智慧看清人生真相,自然就容易放下。问:有些事只有不断..
遇到障碍时仍不能自拔,该怎么办
问:略知佛法义理,但遇到障碍时仍不能自拔。怎么办?济群法师答:在人生道路遇到障碍时,要越过去,确实很不容易。学佛后,虽然知道一些道理,但那是佛菩萨的境界,还不是我们自己的境界。所以,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有一定距离,也是正常的。对佛法的认识,有一个量的问题。我们相信..
修行是否应做到绝情
问:修行是否应做到绝情、绝法、绝交?济群法师答:说到“情”,佛弟子应以大慈大悲之心利益一切众生,这本身就是真情大爱,怎么是“绝情”呢?说到“法”,佛弟子应将佛法落实于心行,念念都要如法如律,怎么是“绝法”呢?说到“..
救护众生之道
大悲心为父,菩提心为母,善法为知识,能救护众生。《大集会正法经》一、大悲心为父慈能予乐,悲能拔苦,经云:“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慈悲是诸善生起的根本,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但是究其功用而言,拔苦而后予乐,方能究竟,犹如开垦荒地,必先耘除草秽,再广..
《人物周刊》专访济群法师
并非名僧的高僧见到济群法师,他正坐在西园戒幢律寺一间独居的禅房内盘腿打坐,墙壁上的一副对联巧妙地嵌入了法师的名号,“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法师身前的小几放着茶道的全部用具。合十见礼,彼此坐下,法师一袭灰衣,面带祥和微笑,斟泡手法娴熟。法师现在的功..
依止善知识的利益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因为一切修行必须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完成,故《阿含经》视之为“全梵行”,如法依止,自然进步迅猛,为成佛捷径。2、诸佛悦豫:十方诸佛都会欢喜赞叹..
佛教在商业浪潮中反思:寺院经济的合理使用
寺院的财物通称三宝物,也就是属于三宝所有,分别为佛物、法物、僧物。佛物是佛陀在世时信徒供养他老人家的,只有佛陀本人才有资格享用,现在则可用于庄严佛像;法物是用于佛法的流通;而僧物则是用于僧人的修行、生活。在戒律中,又把僧物分为四类:一是常住常住,属于僧团的固定..
出家后如何成为法器
出家,需要依止一位懂得戒律的师长,在其指导下培养僧格,树立正见,成为合格的法器。可我们现在出家后,多数师父并不懂得戒律,也不能如法对弟子进行教育。甚至有些师父只是为了找人帮忙做事才剃度弟子,根本不关心弟子的法身慧命。事实上,出家后马上陷入事务的话,很容易把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