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不迟不疾,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学生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言为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
欲望
修十善业道的好处
一、不杀生而慈心于仁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
一粒稻米的耐心
一位立志在40岁非成为亿万富翁不可的先生,在35岁的时候,发现这样的愿望根本达不到,于是放弃工作开始创业,希望能一夜致富。五年间他开过旅行社、咖啡店,还有花店,可惜每次创业都失败,也陷家庭于绝境。他心力交瘁的太太无力说服他重回职场,在无计可施的绝望下,跑去寻求高僧..
父亲还俗娶妻 母亲携子削发
编者按:中国古代高僧辈出,有些高僧除了佛法造诣精深,而且精晓汉文、梵语,译出浩瀚佛教经论,鸠摩罗什就是个中之一,并与真谛、玄奘、义净三位合称为四大译经家。鸠摩罗什出生于一个神奇的家庭,他的父亲鸠摩炎原是一位削发人,母亲则是龟兹国的公主,因为仰慕鸠摩炎的才华风仪..
即使情况很乱,心照样活在安宁中
轻躁难持,唯欲是从;制意为善,自调则宁。――《法句经心意品》若为当前社会把脉,轻率浮躁是一般人的通病,它们所衍生出来的行为,真的是唯欲是从,一切向欲望看齐。《法句经》提出了制意为善,自调则宁的对治方法。对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人,都是一帖很有效的清凉剂。佛法重视..
“禅”对现代人的重要性
因为社会型态的转变,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压力与恐惧,导致身心失调――情绪不稳定、忧郁、躁郁、过火、多疑,令家庭、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是以人心须要有安定的力量。什么力量能够令人心安定呢?禅的清净聪明力。禅修可以让现代人做好情绪治理,走向光明的大道。什么是禅?禅者,佛..
各种动物在佛经里的寓意
佛教以慈悲为怀,视众生平等,这其中也包括了动物。佛法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无二的,在本质上并无差别。由于因缘果报的关系,所以现前的生命形态各有不同。而佛陀善于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说法,度其出轮回苦海。在佛陀的各种说法当中,譬喻说法是比较生动、形象的..
第二篇 食存五观
第二篇食存五观壹媒介王阳明有一首偈语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仙人。修行本是如斯,日常生活里处处有禅味,吃饭睡觉中都能见出自己的清净本性。若何吃饭睡觉才是修行,才能悠游安闲呢?早年的高僧大德生活简朴,粗茶淡饭而怡然自得;现在..
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
第二篇从入世到出世壹媒介佛法分世间法、出世间法,一般把世间法称做俗谛,把出世间法称做真谛。佛教虽然重视世间法,然则更重视出世间法。不过,人生在世,是不能离开世间法的,就是佛法也不能离开世间法,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如同觅兔角。所以对于世间、出..
第二篇 解脱安闲
第二篇解脱安闲壹解脱安闲的定义解脱,就是解开捆扎,脱身而出的意思;安闲,指自由放任,无挂无碍。解脱,是动态的行为;安闲,是静态的境界。解脱与安闲,是一体的两面,能解脱就能安闲,能安闲就能解脱。诸佛菩萨游诸国土,度化有情,示教利喜,无非就是要使众生离苦得乐,获得..
第二篇 十法界
第二篇十法界壹媒介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聪明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因为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以前、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赓续在六道中流转。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称..
第一篇 十二人缘
第一篇十二人缘壹媒介我们每小我都有以前、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生命。生命究竟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呢?佛法说:生命是由人缘而来的。人缘是什么?因,就是生命的根源;缘,就是生命赖以存续的前提。生命不是忽然有的,也不是零丁存在的,而是因为许多前提的互相依存而产生的。..
第一篇 五欲六尘
第一篇五欲六尘壹五欲六尘的定义一般将牟取生命的恶鬼神称为魔,佛教将魔的意义延伸,凡是一切能屠杀我们的慧命,不论是来自外界的障碍,或是由自己身心所产生的扰乱,都名之为魔,并且经常以魔障称之,以强调它们对圣道的障碍感化。我们在日常修道所碰到的第一重魔障,就是五欲六..
佛教生活中的医学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佛教生活中的医学曹秀伟一、佛教生活中的医学概述生命与健康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永恒主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即躯体无病痛、精神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佛教非常关注生命、关注健康,它不但认为个体的生理状况,行为(业)是致病原..
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 一个飘逸一个凝重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一个飘逸一个凝重作者:叶圣陶在到功德林去会见弘一法师的路上,怀着似乎从来不曾有过的洁净的心情;也可以说带着渴望,不过与希冀看一出著名的电影剧等的渴望并不一样。弘一法师就是李叔同先生,我最初知道他在民国初年。那时上海有一种《太..
催眠前世今生:她的宇宙人生课题
催眠前世今生:她的宇宙人生课题在讲述这个案例之前,我要先给大家介绍一些知识方可以帮助大家看懂这个案例,首相告诉大家的是情绪、能量与频率。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说明物质就是能量。而从现代量子物理学角度,宇宙万物均以无形波态(或称能量场)或有形固态(或称离子态)存在..
口业之过(8)
口业之过(8)作者:妙祥法师《辩意长者子经》佛陀以偈颂告诉长者子说:讹诈迷惑众常无有至诚心口所作行令身受罪深若生地狱中铁钩钩舌出烊铜灌其口日夜不懈休若当生为人口气常腥臭人见便不喜无有和悦欢常遇县官事为人所讥论遭逢众厄难心意初不安死还入地狱出则为畜生辗转五道中不..
口业之过(1)
口业之过(1)作者:妙祥法师《说僧过恶犯大重罪》,为什么早就想学这个呢?因为这个问题,我们有时刻很轻易犯的。这个不只是僧人犯,沙弥也犯,而且有很多的居士也犯。什么原因犯呢?因为不懂。不是他有意想犯,而是我们日常平凡养成了一种说僧过恶的习惯,有说僧过失的恶习,所..
第三篇 奉行八正道
第三篇奉行八正道壹八正道的定义苦是人生的实相,若何离苦得乐,求得究竟的解脱,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所在。佛陀成道之初,为了让众生从烦恼苦楚中解脱出来,特别开示了八条进趣圣人之境的修行方法,称为八正道。正,离开邪非,故名为正;道,能通的意思,以能通晓涅槃的地步,故名为..
第二篇 四圣谛
第二篇四圣谛壹佛说四圣谛的启事佛陀成道今后,最初为世人宣说佛法,是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讲说四圣谛,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初转*轮。而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容,是宇宙缘起的真理,只是缘起轨则深奥难解,佛陀生怕骤然宣说,将使尚未起信的众生望而却步..
稻盛和夫:“利他”是经商的出发点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稻盛和夫:“利他”是经商的出发点在弱肉强食的商业社会,对于我屡次说“利他、爱、同情心”,有时也有人反驳说“尽说些好听的话,美言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目的呢?”但是,我并非花言巧语,也没有任何企图。只是直率地把自己的信念传授给他人,同时自己牢记在..
佛说七处三观经
佛说七处三观经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比丘。比丘应然。佛言。比丘。七处为知。三处为观。疾为在道法脱结。无有结意脱从黠得法。已见法自证道。受生尽行道意。作可作不复来还。佛问比丘。何谓为七处为知。是闻比丘。色如本谛知。亦..
南禅七日(12)
南怀瑾:南禅七日(12)【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2)【文字版】三摩是三摩地,就是修定,现在弥勒菩萨很科学地给你分类,告诉你怎么样修定,加上我再来给它注解、弥补,那么以所有寻有伺等三地在上面,这个很重要,就是我们现在打坐起来,不是有个同学,你们今天,我收到好多..
南禅七日(13)
南怀瑾:南禅七日(13)【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3)【文字版】在上午我们介绍了见思惑,这个小乘窍门的最基本。现在我们需要懂得,见思惑是佛法修证最根本的事理,这十个思惑是根本烦恼,基本无明所在之处,见惑,也就是无明的现状。假如我们拿现在学术观念的分类,完全属于..
禅就是幸福的微笑——净慧长老与香港凤凰卫视记者的对话
整理者按:2011年12月21日下昼,深圳报业集团和深圳弘法寺在深圳体育馆举办让心灵充满阳光的佛学文化公益讲座,特邀净慧老和尚前往开示佛法。当日上午凤凰卫视两名记者到老和尚下榻的大酒店进行了专访。记者问:现在物资生活丰富了,但人们仍不认为幸福,认为很苦楚。请问大师对此..
星云大师:事在工资,禅在人心
无相禅师在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刚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青年在水池里踏水车,无相禅师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爱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假如有一天我识破尘凡,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削发学道。不过,我削发后,不想跟您一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静..
佛教的弥勒菩萨有哪些象征意义
佛教的弥勒菩萨有哪些象征意义到寺院朝拜过的善男信女都知道,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天王殿内,都供奉有弥勒菩萨的坐像。弥勒菩萨像展示给人的是慈颜常笑,大肚能容的形象。凡是到寺院朝拜的信徒,见到弥勒菩萨乐呵呵的形象后,都会心生欢喜。佛教寺院之所以将弥勒菩萨置于寺院的第一层..
谁也不是局外人“法海事件”的文化思考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谁也不是局外人“法海事件”的文化思考编者按:“法海事件”引发的全民大讨论,是国人文化自觉意识的苏醒。面对这种苏醒与觉醒,谁能置身度外?谁能是局外人?本文作者通和是一位在读哲学博士,他在文中指出:将“法海事件”置于今日社会发展之大潮中来观察,则..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我在十年前,谈到佛教现状,曾指出末法时期佛教存在十大弊端。十年过后,弊端越演越烈。所以,作为佛教徒,有必要知晓末法弊端,更需要清楚自身的责任及前进的方向。下面我结合佛教现状谈谈末法十大弊端。一、因缘恶劣众所周知,释迦..
中国佛教走出围墙困境及进入主流社会的路径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中国佛教走出围墙困境及进入主流社会的路径提要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主流佛教因义理不彰、组织涣散,无法满足民众爆发性的宗教需求。佛教因意识形态歧视和制度缺陷而形成的“围墙困境”,为权力寻租与资本逐利提供了巨大市场。政商利益集团利用佛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