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佛教经典浩如烟海,目前按照语系划分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巴利语系)。近代以来,南传佛教经典也有不少被翻译为汉文,如《法句经》《吉祥经》等。今天介绍这一部《吉祥经》,在汉文佛经中相当于《法句譬喻经》之《吉祥品》,译文稍有出入。一诚长老手书《吉..
法句譬喻经
不按常理出牌的无常
那些因车祸、战争、溺水等原因而突然离世的人,可曾想过他们当天会死?死亡的到来,从来不跟任何人打招呼,我们也敢保证自己下一分钟不会像他们那样。每天看看新闻,就会发现到处都是死亡的消息。然而,很多人没有把它当回事,总认为示现无常的是别人,自己永远不会这样。《法句譬..
索达吉堪布:爱的真名叫“无常”
索达吉堪布:爱的真名叫“无常”首先,爱是无常的但我们以为它是永恒的,一旦它变化了,我们就会感受到巨大的挫败,如同一种神圣的信念被摧毁了一样。世间有一句话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佛陀也说:“三界之中,独来独去。”三界中的生命,都是独来独往,随业风..
想获得究竟解脱,必须守持清净戒律
舍解道戒继家业,乐付东流追逐苦,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若没有人讲,本论每个偈颂都很难懂,因为直接从字面上看,并不像其他论典的偈颂一样,一看就一目了然。藏文是这样,汉文也是如此。所以,要理清前后词句的关系,需要加很多字,否则就不好解释。有些出家人已经舍..
索达吉堪布:“佛眼”中的爱情与婚姻
世间对爱情颇多溢美之辞,如“只羡鸳鸯不羡仙”。意思是,只羡慕像鸳鸯一样,与爱人携手同老,相伴终身。除此,就算是天上的神仙,超越三界的佛陀,给我,我也不羡慕。欲界生命都耽著情爱,有一首词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句话出自元朝词人元好问的《摸鱼儿·..
所求不与所行相违,命运方能改变
在《法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一则公案:有一个人什么都不如意,便以拜火来求福报和庇佑。每天晚上,他都用很多木柴堆在一起,并在熊熊大火面前礼拜,直至火灭方止。这样精进不断地拜了三年,也没有一点好转。于是他转拜太阳和月亮,白天从日起拜到日落,晚上从月升拜到月降,在三年..
爱得死去活来的,往往是前世的冤亲债主
《毗奈耶经》中记载,有个人特别疼爱儿子,为儿子造了很多很多业。他临死的时候,由于放不下儿子,转生成了自家一头牛。儿子把它杀了,吃了牛肉。他死后,又转生为自家的牛,儿子又把它杀了。他第三次仍转生为自家的牛,儿子准备杀它时,舍利子出现在他家门口,通过神通观察,发现..
务必谨慎取舍因果
犹如水滴满瓶器,第一滴水非满瓶,非由末等一一滴,缘起聚合盈瓶器。谁受未受苦乐果,非由第一刹那因,非由最末刹那等,缘起聚合感苦乐,显现许中当取舍!一滴一滴的水积聚起来,就会装满水器。但用智慧观察就会了知,并非第一滴水装满水器,也非第二滴水、第三滴水、第四滴水,乃..
为了健康长寿而杀生,反而会适得其反
《法句譬喻经》中讲过一则杀生供神的公案:佛陀时代,有位国王名叫和默处,由于他的国家地处偏僻,从来没有见过佛陀,也没有听闻过佛法,所以一直信奉邪师外道,以杀生的方式来祭拜天神。有一次,国王的母后生了重病,看了许多医生,身体还是不见好转。国王只好求教于两百位婆罗门..
我们吃的肉与往昔亲人有密切关系
《毗奈耶经》中记载,有个人特别疼爱儿子,为儿子造了很多很多业。他临死的时候,由于放不下儿子,转生成了自家一头牛。儿子把它杀了,吃了牛肉。他死后,又转生为自家的牛,儿子又把它杀了。他第三次仍转生为自家的牛,儿子准备杀它时,舍利子出现在他家门口,通过神通观察,发现..
索达吉堪布:爱得死去活来的,往往是前世的冤亲债主
从前,嘎达亚那尊者去化缘,看到一位施主怀里抱着儿子,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鱼肉,(我在家时从来不敢吃鱼。学校食堂一吃鱼,我就很苦恼,因为当天只能吃米饭,其他什么也吃不了。可你们很多人一提起鱼肉,包括有些出家人,也开始垂涎三尺,以前的习气复苏了。你们大口大口吃过是吧?..
索达吉堪布:信心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的就是皈依。阿底峡尊者曾讲过:外道和内道之间的差别,不是用其他行为、装束、教理来区分,是要用皈依来辨别。而若要开启皈依之门,必须依赖于信心。因此,在皈依之初,我们生起稳固的信心非常重要。没有信心的话,尽管三宝的功德无量无边,你也不可..
星云大师:佛陀一生给世人的二十条忠告
佛陀一生给世人的二十条忠告佛陀在正觉以后,想起救渡众生的大事因缘,心自思惟道:“我所证悟的真理,是与世人错觉所见的相违。世人所沈迷的快乐,我了知是苦的根源;世人所求取的五欲六尘,我了知是不实在的;我所证悟的真如实相,是世间的真理,但人们却不能相信;我所正知正觉,..
佛陀一生给世人的二十条忠告
佛陀在正觉以后,想起救渡众生的大事因缘,心自思惟道:“我所证悟的真理,是与世人错觉所见的相违。世人所沈迷的快乐,我了知是苦的根源;世人所求取的五欲六尘,我了知是不实在的;我所证悟的真如实相,是世间的真理,但人们却不能相信;我所正知正觉,与世人的偏邪私欲都是相违..
妙祥法师:和默国王与王祥卧冰
《法句譬喻经》里这么讲的:从前在印度有一个大国,国王叫和默,这个国家的人从未见过佛陀,他们都信邪魔外道,经常杀生祭祀。当时国王的母亲病重,虽然派遣了很多医师,甚至请女巫求符咒都未能痊愈,于是召来二百婆罗门给国王的母亲治病。婆罗门告诉国王:病是因为什么呢?星宿错..
妙祥法师:佛弟子不应拜天人鬼神
如《法句譬喻经·吉祥品》所说:“亦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神祠,是为最吉祥。”所以你也不要从天人那儿期望一个侥幸。有的人拜佛的时候四面都拜,问他拜的是什么,他说:“啊,这是把鬼神、天都拜一拜。”这面拜着佛,那面又拜着外道,所以说对佛没有一点虔诚心。他希望什..
佛门女众之楷模
佛门女众之楷模(一):龙女成佛菩萨敬仰灵鹫山上龙女现身在《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中,有一段叙述八龄龙女即身成佛的故事。娑竭罗龙王威震四海,他最小的一位公主,聪明伶俐,善根深厚,年龄才八岁的时候,就有很多不平凡的奇迹,“龙女”,大家都这样尊敬的称呼她。小小年纪的龙..
海涛法师《戒淫断欲圣典汇编》
《杂阿含经》节录欲能缚世间,调伏欲解脱;断除爱欲者,说名得涅槃。佛告聚落主:‘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爱欲为本,欲生、欲集、欲因、欲缘而生苦……。若有四爱,念无常变异者,则四忧苦生;若三、二,若一爱念无常变异者,则一忧苦生。聚落主!若都无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
海涛法师《幸福婚姻经典辑要》
《长阿含.世记经》摘录阎浮提人以金银、珍宝、谷帛、奴仆治生贩卖,以自生活;拘耶尼人以牛羊、珠宝市易生活;弗于逮人以谷帛、珠玑市易自活;郁单曰人无有市易治生自活。阎浮提人有婚姻往来、男娶女嫁;拘耶尼人、弗于逮人亦有婚姻、男娶女嫁;郁单曰人无有婚姻、男女嫁娶;龙、..
济群法师:三皈依的利益
皈依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利益?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学佛者也讲究利益吗?事实上,学佛并非排斥利益,只是不执著利益,以无所得的心来看待这一切。但不执著利益,并不影响应得的利益。事实上,学佛本身有大利益:一是暂时利益,即人天福报;一是究竟利益,即成佛。《金刚经》、《普贤..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蓝图》
前言人间佛教的建设,在佛教界已经逐渐达成共识了!大陆、台湾、香港都在发扬人间佛教,自无疑义;日本虽无人间佛教的口号,但其所行所为,例如寺院的开放、僧侣的参加社会事业、檀家制度的设立,以及佛教界创办大学、开设百货公司等,也都充满了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具体实践。乃至韩..
爱情的真名叫无常
首先,爱是无常的我们以为爱是永恒的,一旦它变化了,我们就会感受到巨大的挫败,如同一种神圣的信念被摧毁了一样。世间有一句话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佛陀说:“三界之中,独来独去。”三界中的生命,都是独来独往,随业风飘荡。只有业力..
净业行人如何修死观
老病死苦乃吾人大患《佛说无常经》言:“外事庄彩咸归坏,内身衰变亦同然。唯有胜法不灭亡,诸有智人应善察。此老病死皆共嫌,形仪丑恶极可厌。少年容貌暂时住,不久咸悉见枯羸。假使寿命满百年,终归不免无常逼。老病死苦常随逐,恒与众生作无利。”佛以这首偈颂告诉我们,人生在..
佛眼中的爱情与婚姻
世间对爱情颇多溢美之辞,如“只羡鸳鸯不羡仙”。意思是,只羡慕像鸳鸯一样,与爱人携手同老,相伴终身。除此,就算是天上的神仙,超越三界的佛陀,给我,我也不羡慕。欲界生命都耽著情爱,有一首词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句话出自元朝词..
造佛塔与绕塔的功德
塔的历史典故佛塔,梵文译名是窣堵婆(STUPA),略译作塔婆、浮图、佛塔等,意译为高显处、功德聚、圆冢、塔庙等,是“顶”、“土堆”的意思。塔原本是指安放佛陀舍利的建筑物,后来涵义则扩充至纪念佛陀生处、成道处等圣迹,或安置佛菩萨圣像、高僧遗骨等作为礼拜、建筑之用的建..
贪著睡眠的二十种过失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睡眠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发起精进,意乐无倦。弥勒,云何名为乐于睡眠二十种过?一者懈怠懒惰;二者身体沉重;三者颜色憔悴;四者增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体生疮疱;八者不勤修习;九者增长愚痴;十者智慧羸劣;十一..
透视爱情的本质
首先,爱是无常的。但我们以为它是永恒的,一旦它变化了,我们就会感受到巨大的挫败,如同一种神圣的信念被摧毁了一样。世间有一句话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佛陀也说:“三界之中,独来独去。”三界中的生命,都是独来独往,随业风飘荡。只..
佛眼看爱情
爱的分类爱有几种,在一切有部的经典中,爱分为贪爱和敬爱。贪爱是以烦恼染污的心、以贪欲和渴望来爱一个人;敬爱是对佛菩萨、对法宝、四谛与解脱道的希求和渴望。《大般涅槃经》也说:“爱有二种。一者饿鬼爱。二者法爱。真解脱者离饿鬼爱。怜愍众生故有法爱。如是法爱即真..
摩诃卢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佛陀时代,有一国家名为多摩罗,在都城外七里处有间精舍,五百位比丘在此研读经典、精进行道。有位年老比丘,名叫摩訶卢,生性愚钝、不解事理,比丘们都会热心地教导他一些法理。但是几年下来,摩訶卢却连一句偈语也记不得,久而久之,大..
求福者遇佛得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我总是这么不如意!为何没一件事能顺我的心,满我的愿?’罗阅只国中,有一个人常常如是抱怨着,无论是在家,抑或是在外办事,常遭遇阻隔、横难,终难圆满成就心中的理想,因此心中常充满怨怼与苦恼。‘曾经听闻祭拜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