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大师

弘一法师:佛法宗派大概

1938年11月28日讲于福建安海金墩宗祠弘一大师讲述(戊寅十月七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讲)关于佛法之种种疑问,前已略加解释。诸君既无所疑惑,思欲着手学习,必须先了解佛法之各种宗派乃可。原来佛法之目的,是求觉悟,本无种种差别。但欲求达到觉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许多途径。而在此途..

佛陀的感应之道

感应的事相、事迹,可能我们还多多少少会感受到,叫感应之迹。一般感应之迹会谈到六种形态的感应。显感显应。这个显感,就是我今生至诚信佛、拜佛、念佛,这就是现生来感。那现生感,就现生得到佛力的加被、救度,这叫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就是过去生中曾经有信佛修佛的善根,..

大安法师:念佛人都想达到的“念佛三昧”究竟是什么境界?

念佛三昧怎么理解?在《阿弥陀经》里面会谈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个表达。一心不乱,诸多的注经家又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说,事一心不乱就是伏断见思惑。伏住见思惑,可能是观行即佛的水平可以做到伏住。要断见思惑,那就是阿罗汉的水平。但是,进..

念佛人都想达到的“念佛三昧”究竟是什么境界?

念佛三昧可见佛念佛三昧怎么理解?在《阿弥陀经》里面会谈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个表达。一心不乱,诸多的注经家又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说,事一心不乱就是伏断见思惑。伏住见思惑,可能是观行即佛的水平可以做到伏住。要断见思惑,那就是阿罗汉的..

正解「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怎么理解?在《阿弥陀经》里面会谈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个表达。一心不乱,诸多的注经家又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说,事一心不乱就是伏断见思惑。伏住见思惑,可能是观行即佛的水平可以做到伏住。要断见思惑,那就是阿罗汉的水平。但是,进..

念佛法门 径中径又径(上)

念佛法门径中径又径(上)——《净土宗教程》讲记二十九念佛法门是径中径又径,下面会有一个比喻,是将念佛法门跟通途教理相比;而念佛法门有四种念佛,又将四种念佛去比较,来体现捷径当中的捷径。我们怎么去体会持名念佛往生一法是径中径又径?这句话我们常常会说出来,常常会赞叹,..

佛经中开发超级记忆力的窍决

地藏菩萨加持智慧增长有人发心念经典,欲度群迷超彼岸,虽立是愿不思议,旋读旋忘多废失,斯人有业障惑故,于大乘经不能记。供养地藏以香华,衣服饮食诸玩具,以净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发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淫及妄语,三七日内勿杀害,至心思念大士名,即于梦中见无边,..

大安法师:略说净土十二祖彻悟大师的一生

彻悟大师德相(资料图)彻悟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他生活的年代离我们也比较近,公元1741——1810年。他所住持的寺院在北京红螺山资福寺。在那个时代,资福寺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的一个中心地带,就是因为那里出现了一代祖师——彻悟大师。印光大师对彻悟大师非常推崇,他在出家五..

宗柱法师:百八首诗胜楚歌,闻者厌离娑婆

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1686~1734年),活动于清朝的康熙、雍正年间。大师宗教兼通,精进实修。早年依绍昙法师深研经教,对三观十乘之旨、性相之学无不通贯。绍昙法师为授记,传天台灵峰法脉,为第四世。后来大师又叩灵鹫和尚于崇福寺,参“念佛是谁”话头,禅修精进,历经四个月..

“灵魂不朽”vs“神识不灭”

佛法中的“神识不灭”(资料图)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愈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感就愈加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德国)康德身为一个影响西方的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谈到一个观点,就是以道德作为自律性、普适性..

学佛的次第--信解行证

我们今天来谈谈学佛的次第,觉悟的次第,叫做“信、解、行、证”。大家学习与付出是为了什么呢?是想走一条菩提道,一条觉悟人生的道,这就离不开信、解、行、证。一、信:《华严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如何发起呢?就是通过闻思。大家知道唯识这个理..

次第花开:追求觉悟的四个层次 你在第几层

我们今天来谈谈学佛的次第,觉悟的次第,叫做“信、解、行、证”。大家学习与付出是为了什么呢?是想走一条菩提道,一条觉悟人生的道,这就离不开信、解、行、证。修行离不开信解行证(资料图)一、信:《华严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如何发起呢?就是通过..

净土法门的特点 体现在“感应道交”四个字上!

净土法门的特点,体现在“感应道交”四个字上!(资料图)善导大师,隋末唐初人。是中国净土宗第二代祖师,他将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大师的净土思想之脉络,继承光大。在中国佛教鼎盛的时期把净土法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这种历史贡献功德甚深。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善导大师作为二祖..

净宗十三祖的由来与净土思想的传承

净宗十三祖的由来与净土思想的传承(资料图)能够称为祖师的,无论是宗门、教下还是净土宗,一定要悟明心地。禅宗一定是要大彻大悟,教下一定要大开圆解,在净土念佛这一宗里面,也一定要得念佛三昧。而且是道盛德隆,具有很强、很大的弘法力度,这样才能堪称为祖师。祖师一般是能够..

读诵《阿弥陀经》的功德

实际上这部经典却是具足华严的十玄门,那些有眼光的这些注经家也都认为这部《阿弥陀经》就是略写的《华严经》。那么《华严经》是甚深广阔的法门,所以他在,为什么这个广的东西用《阿弥陀经》这一千多字来加以宣说?这就是广法作略法说。这是二乘菩萨,等觉菩萨的智慧,都不能测的..

佛说六道众生是父母 学佛不可不知的“孝”

百善孝为先一、世间孝与出世间孝首先,大家要知道孝亲观,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方面。狭义的孝亲观只局限于一生,也就是今生今世的父母,孝行也不过表现为对父母生前生活所需的满足,时刻关心其生理、心理的感受,亦即满足其物质上与精神上的一切正当需求。能够做到这样的话..

从禅净等持到念佛禅

坐禅禅与净,是两个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佛教修行方式。禅净等持是自唐、宋、元、明、清以来中国佛教修证的总方向。然而,近年来,由于所谓末法时代的悲观主义,而引发了一些欲以净废禅的偏激思想。我认为,对于佛教的认识,应该是整体、全面的,禅与净是中国佛教的两大基石,..

末法时代怎样寻找善知识?

末法时代怎样寻找善知识?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善知识说这句话,邪知识邪师也会说这句话,所以你也就分辨不出到底谁是邪,谁是正。真假孙悟空在这里面,让人辨别不出来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他太像了,能够变成假孙悟空的也太有能力了。所以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很..

圆瑛大师禅净双修的思想

(一)由禅入净的实践圆瑛大师,福建古田县人,十九岁于鼓山涌泉寺拜增西和尚为师。二十一岁从福州到江苏常州天宁寺,亲近禅宗尊宿冶开禅师修禅六年。时常定境现前,身心廓然,曾于定中悟后写了一偈:“狂心歇处幻身融,内外根尘色即空,洞彻灵明无挂碍,千差万别一时通。”到了二..

净土信仰是如何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的?

慧远大师六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具有超越意识的一个时代,那个时代整个的崇尚老庄哲学。可能站在世间法来看叫“清谈”,甚至说清谈误国、不切实际、放浪形骸——竹林七贤——越名教而任自然,推崇隐逸之风。是这么一个很特别的时代,好像从政治、经济来看,挺混乱的。五胡乱华..

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

中国大陆净土宗的传承是专一持名,不必再带观想。我们要有自信心,不要以为观想好像更高级,我持名好像更低一点;持名最高级,持名最称阿弥陀佛的本怀;这个名号就是实相,这个名号就是万德洪名;所以无余无欠哪!持名成佛都有余裕,何况其他?对这一点,持名代表观想。在唐代有个..

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 祖师们都这么修!

持戒念佛中国大陆净土宗的传承是专一持名,不必再带观想。我们要有自信心,不要以为观想好像更高级,我持名好像更低一点;持名最高级,持名最称阿弥陀佛的本怀;这个名号就是实相,这个名号就是万德洪名;所以无余无欠哪!持名成佛都有余裕,何况其他?对这一点,持名代表观想。在..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很多人心里有求法、修法的念头,但行为上一直拖延、观望,今天不行,明天;今年不行,明年、后年……始终修不了法,“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在这样的状态中耗尽了人生岁月,非常可惜。因此,我们必须断除这种怀着修持正法的愿望而虚度人生的现象。以前藏地有一位著名的哲白莲..

无比殊胜!读诵《法华经》的24个理由

鸠摩罗什大师雕像一、读诵《法华经》的24个理由1.看看《妙法莲华经》到底“妙”在哪里?智者大师光讲这个“妙”字,三个月还没讲完。2.打开《法华经》,尝尝“醍醐”的味道!《法华经》在“五味”里头,就是“醍醐”,“无上醍醐妙味”。醍醐,据说是世间最稀有的、最妙的一种味道..

《阿弥陀经》中揭示的“往生三部曲”

《阿弥陀经》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倾听《阿弥陀经》的往生三部曲”。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佛陀释迦牟尼与舍利弗等弟子,在古印度的舍卫国,佛陀不请自说,为弟子们宣讲了西方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之后流传翻译到中国,它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西方..

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究竟是怎么样的人?

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画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佛教从印度传入,并得到很大的发展,当然也出了许许多多佛教大师,比如玄奘,慧远大师等等,慧远大师也被人们称为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那么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二十四岁的时候,开始讲经说法,..

佛法宗派大概

关于佛法之种种疑问,前已略加解释。诸君既无所疑惑,思欲著手学习,必须先了解佛法之各种宗派乃可。原来佛法之目的,是求觉悟本无种种差别。但欲求达到觉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许多途径。而在此途径上,自不妨有种种宗派之不同也。佛法在印度古代时,小乘有各种部执,大乘虽亦分“..

净土居士楷模--刘遗民

刘遗民是东晋时期,庐山东林寺白莲社十八高贤之一。他是汉代楚王的后裔,曾任九江柴桑县的县令。后来因感伤“晋室无磐石之固,物情有累卵之危”,而放弃巍巍官禄,归隐山林。刘遗民的学问、道德和政绩都很好,再加上出自累世的贵族之家,所以朝廷屡次请他出来做官,但他都不为所动..

临终接引愿,预设的护佑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佛说无量寿经》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的第十九愿“勤修我皆接引愿”。有人问,“勤修我皆接引愿”表明所有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都会来接引,那阿弥陀..

为什么有人说预知时至要往生但却没走成?

有的人说已预知时至了,要往生,叫佛友来助念,但几次都没走成,是不是这里面有偏差呢?有些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正信正见非常重要。念佛往生是真诚地面对自己,解决自己无量劫以来的切身大事,不是向外面去表演的。昔慧远大师在念佛禅定中,三次见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