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

佛教的生命观

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佛教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中只有人能修行解脱,所以佛陀慈悲开示,要佛弟子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更要慈爱他人的生命。当今世界,自杀已经成为最为危险的现象,不但社会上因挫折压力而自杀者越来越多,而且受各种邪恶极端组织蛊惑胁迫而..

达照法师《净宗修行路上的八种歧途》

佛法是让我们在修行道路上解除烦恼、痛苦,了脱生死轮回,最终往生极乐世界,圆成佛道。但是我们也看到身边很多念佛修行人,并没有如期达到自己想要的修行目的。原因在哪里呢?那是因为对修行的这条道路认识不够清楚。反过来说,我们大家都说:我要信佛、我要发愿、我要修行、我要..

弥勒忍辱真修行

那个弥勒菩萨怎么说,你知道吗?我们庙里面进门,弥勒菩萨,你看胖不胖,为什么那么胖?那个不是吃出来的,这叫心宽体胖。你知道我们弥勒菩萨心宽到什么程度?你知道吗?你说出家人在外面,他背着一个布口袋,别人给他什么,他就拿什么,他在外面走啊,教化众生啊,是不是都一帆风..

施食以度众生为第一标准

我们佛法的道理学了这么多,但是佛法真正是救苦救难的,懂得道理我们还要去行,知道我们心的伟大,那我们都来用一用我们的心,我们来观想好吃的,甚至水啊,饿鬼道水的名字都听不到,不但水的名字听不到,水的声音也听不到,所以我们念甘露水真言的时候,为什么这么多“苏噜&..

道信大师的念佛观

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与净土宗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一千多年来,禅净两家时而互相排斥,时而互相遵从的相互交错过程中,念佛人有时提倡参禅念佛,禅师们也有时主张念佛就是参禅,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宗派关系,也只有在中国才会有这种宗派之间的相争相容的历史相貌,在印度就..

修慈悲的机遇

行者在始觉的修习路上,在生起了真正大慈悲心之后,所要努力的,就是对于修慈悲行之机遇的把握了。在对待所有众生都能够平等的基础上,分别以各种适当的方法使他们体悟这个本觉真心,使他们能够解脱生死的痛苦。只要有机会可以让众生种下善根的,也绝不放弃任何一次机遇!就人生而..

达照法师安心妙语

(一)1命运和生命可以由自己来安排,每个人的起心动念就是每个人自己生命和未来世界的导航,佛法则是每个人起心动念的导航。所以学习佛法,把握当下的心念,才是充满智慧和慈悲的生命归宿。2你看到的一切外界,就是你内心的展示。同时,你的内心觉受,也是外界在心灵模板上的投影。..

达照法师《真正大圆满——净土法门》

前言近几年来,汉地有不少人在学习汉传佛法的净土法门,但是因为不懂其圆妙高深的道理,故而把净土法门看成老太婆、没文化的人修行的法门。因此,他们不愿继续修行净土法门,而去向往藏传密教,去修藏传佛教的“大圆满”。事实上,历史上汉人修藏传密教有成就的实不多见..

达照法师:情绪的轮回

除了生命现象的轮回外,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实情绪上的轮回。佛法讲“一切唯心造”,就是说明了一切外在环境的存在,也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特别强调了我们作为生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生活的环境和生命的表现形式,都是随着我们内心世界的美丑好坏来展现的。也..

达照法师:我们的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心

阿弥陀佛大医王对治病的时候,我们念阿弥陀佛要怎么样念呢?若有病生起来,首先想到阿弥陀佛的光明,照到我们的身上,身体内外都清净没病,整个身体和自己的内心都安住于这种没病的感觉,过去的一切好比昨天已死一样,今天刚生到这世界。若以这种心去念,专心把这句“阿弥陀..

达照法师:觉悟人生三要素

要达到觉悟的人生,我们所需要的只有三点。第一点:从深信业果的基础出发,遵守规矩、遵守规律。最大的规律就是因缘果报,也就是一切都要遵循因果。在这个大的规律下,落实在具体的生活中,我们首先要遵守自然界的规律、国家的法律。自然界有春夏秋冬,世界有成住坏空,事物有生住..

达照法师:业风与心力

这个风大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要关注的最关键的问题。风大,佛教有一个简单的名称,叫做业风。业是什么?身口意三业。业就是行为,身体的行为是身业;语言的行为是口业;思想的行为是意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习惯性的动作、习惯性的行为、习惯性的思想。这个习惯一旦养成,你就会..

达照法师简介

达照法师,俗姓林,笔名天台子,1972年出生于浙江省文成县,1989年于七甲寺依了识长老出家,属于嫡传天台教观第46代。1991年春于福州鼓山佛学班就学,1991年秋考入南京栖霞山佛学院,1992年礼宝华山茗山大和尚受具足戒,1993年毕业于栖霞山佛学院,1993年至1994年入温州大罗山专修..

宣化上人:为什么要念佛

为什么我们平时要念佛呢?平时念佛,就是为临终时作一个准备。为什么不等到临终时才念呢?因为,习惯是日积月累而成的。你平时没有念佛的习惯,等到临命终时,就想不起来要念佛,或根本不知道要念佛。所以,平时要学着念佛,修净土法门,等到临命终时,才不惜惊慌失措,而得以平安..

五僧缘影:达照法师的出家因缘

五僧缘影之信仰的传承爱因斯坦说时空是我们的错觉,我就在这种错觉中长大。当我发现时空的本质真的不存在的时候,或者说我们目前所感到的时空真的可以说是错觉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以前在错觉当中的时空是多么的迷人,多么的感人,多么的萦怀!那些空灵洒脱的自然,那些扑塑迷离的光..

宣化上人:善恶不离一念心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教的真谛。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人人都不能行这个道理,所以天下大乱。我们在打禅七,就是‘改恶向善’,是‘改过自新’最好的机会。一念恶,天地会有狂风暴雨发生,造成灾害。如果全世界..

宣化上人:临终念佛忏悔灭罪

在临命终的时候,这暖、息、识将要断的时候:暖、息、识这三种组织成一个命根。人死了,这命根就要断了。命根断的时候,先没有暖气;然后,没有了呼吸;再来,识也就走了。这三种都断了,就命终了,人死了就是命根断了。“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亡,其言也善”,人..

吃肉即是人吃人

“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试听屠门夜半声。”自古以来许多人都牺牲他人,而利益自己,甘愿杀他人生命而补助自己的生命。这碗肉羹的冤恨深似海,生生世世互相残杀,彼此互相啖食。一切众生都是好生恶死,但人用强制的手段而残杀其他弱小的生命..

宣化上人808条语录

宣化上人语录简介本书共搜集八百余条宣公上人自一九六二年赴美,至一九九五年在美示寂,数十年间对四众弟子所作的开示精要。每一条的讲述,皆言简意赅,指出修学的要点,不论是修身处世或学道成佛,若能依教奉行,必能得其法益。同时值此邪师邪说横行的末法时代,上人的真语实语,..

证严法师《四十二章经》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即顿失依止..

圣严法师《最好修学哪一宗?》

在前面已经说过,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是由于学佛者的根性及时代环境的不同而产生。所以如果站在佛教的根本立场上说,宗派是多余的,如果执一非全,那不唯是学佛者个人的损失,更是整个佛教的不幸;正像浙江的宁波人喜欢吃臭,湖南人喜欢吃辣,山东人喜欢吃辛,山西人喜欢吃酸,那末..

圣严法师《念佛法门的层次》

修学念佛法门可分两种层次,第一种是求感应;第二种是不求感应。但是,若不从第一种开始,而直接修学第二种方法的话,可能有些人比较不容易做到。今天有人问我:「《六祖坛经》里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说:『东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要到那里去?』这句话是不是反对净土?」我..

圣严法师《为什么要做佛事》

什么叫做佛事?广义的说:凡是做的信佛之事、求佛之事、成佛之事,都叫做佛事。佛说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祗要你能信仰佛所说的成佛方法,依法实行,必将可以成佛。所以佛事的范围有狭有广,所谓‘佛法无边’,就是广义成佛的方法之多,多得不胜枚举,例如拜佛、念佛、行..

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

自序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唯物思想是无神论的,佛教却又坚决反对唯物论的谬误。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然而,佛教自印度传..

圣严法师《提起放下》

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大智度论卷三.释初品中四众义)此偈的表面是说,孔雀虽有华丽的外表,但是不如鸿雁能够远飞;在家人虽然富贵而有势力,但不如出家人的功德殊胜。好像是说,从外表上看,在家人比出家人高贵,其实却恰巧相反。这..

圣严法师《人间净土对现代人的重要性》

净土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不曾在其他学术和其他宗教里提过;它是指佛的世界、菩萨的世界。在那样的世界里,人的烦恼是不存在的。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生命,非常脆弱,没有绝对的安全,无法抵抗天灾人祸。因此,释迦牟尼佛就提出了净土的理想境界,让我们有个追求、向往的去处。最重要的..

圣严法师《生与死的尊严》

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那么,生命的本身就是尊严。因为生存和死亡,是没有办法分割的;出生时,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因此,生存并不麻烦可怜,死亡也不需要觉得悲哀凄苦;而是要看我们对生存及死亡的态度而定。生与死,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题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

圣严法师《禅是什么》

有人认为‘禅’与‘净土’截然不同,其实,二者并无冲突。此在古来诸师们,已多有说明。念佛人临终时能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是定力加上佛的愿力。禅修者,若能明心见性,心净则所居国土亦净。因此,禅与净土没有绝对分开的必要,我不仅教人用禅的修行..

圣严法师《智慧100》

第一篇智慧之眼■.智者多闻多闻令志明,已明智慧增;智则博解义,见义行法安。——法句经.多闻品多闻是博闻强记,博学勤学的意思。在佛的弟子中,多闻第一是阿难尊者,他只要有所听闻,就牢记不忘,且能条理分明。此处所讲的多闻是指一方面经常追求新知识,一方面又不断地..

如何成长自我的智慧与慈悲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长自我的智慧与慈悲?当从惭愧、忏悔、感恩的三方面努力。“惭愧”的意思是自知对不起自己称为惭,自知对不起他人称为愧咎。一般自负、自大、狂傲、骄慢的人,不会产生惭愧心,总觉得自己无愧于天,无愧于地,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像这样的人,在智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