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按:我经常被人问到,为什么藏传佛教的团体中,经常会听到“师姐”这样的称谓?而在汉传佛教中,在家居士之间,不论男女,一律互相称“师兄”?宗舜法师的这篇开示,引经据典,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佛学院教授宗舜法师:按照《四分律》、《五分律》等律典所载,僧..
涅槃经
因奸杀人偿宿业的清初陈生--素食学佛网
清初洞庭湖边的陈生,因家里贫苦,就带着妻子和弟弟,迁徙到了金山县洙泾镇生活。没过几年,家境日益充裕,竟积攒了上千两银子。溘然有一回,陈生得了病,卧在床上好几天动不了。有一天他猛地坐起来,冲着妻子和弟弟说:“我们三人前生都是僧人,曾一路奸污一个妇人,而杀死了她丈..
如何能使地狱重罪转为现世轻受?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师子吼言:“世尊,何等人能转地狱报现世轻受?”“善须眉,若有修习身、戒、心、慧,如先所说,能观诸法同如虚空,不见聪明,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是人设..
佛教的节日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佛教有很多节日,佛菩萨出生、削发、成道、涅槃都在各自的崇奉者中形成节日,历经传承,孕育出许多佛教节日。在这些节日里,向自己心中崇拜的偶像敬献供品、懊悔己过、布施僧贫、持斋念佛,以表达忠诚的宗教情怀和慈悲济世之心。据经书记载:在通俗殊胜日行持善..
一切有为法,皆悉归无常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无常思惟是佛教的重要思惟。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劝告学生们要熟悉到人生的生灭无常,以削减人们对娑婆世界的贪恋,从而应用好自己短暂无常的人生,修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在《大般涅槃经》中,佛陀更是周全集中地向阿难等众学生讲解了人生的无常。《大般涅槃经..
因奸杀人偿宿业的清初陈生
清初洞庭湖边的陈生,因家里贫困,就带着妻子和弟弟,迁徙到了金山县洙泾镇生活。没过几年,家境日益富饶,竟积攒了上千两银子。忽然有一回,陈生得了病,卧在床上好几天动不了。有一天他猛地坐起来,冲着妻子和弟弟说:“我们三人前生都是僧人,曾一起奸污一个妇人,而杀死了她丈..
佛教的五种神圣莲花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记载,莲华有香、净、柔嫩、可爱等四德,而以之比喻法界真如之常、乐、我、净四德。《华严经》、《梵网经》等都有莲华藏世界之说。于密教有以八叶莲华为胎藏界曼荼罗之中台,又以比喻人之心脏,并表示众生本有之心莲。又作钵昙摩华、般头摩..
四经一法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结集缘起】现实的四咒清净传承来自于大恩年龙上师和大上师索达吉堪布,在此顶礼跪拜一切有形无形的大恩上师和浩瀚空行母们!愿我和浩瀚有缘在有生之年,一经四咒一门深入经久熏修直至成佛!愿我早日于加州建成年龙光明精舍接引更多有缘于末法后五百年普弘般若窍..
宏圆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二十三愿遍供诸佛愿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我们下面接着看第二十三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赡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这是遍供诸佛愿。就是说,假如我成佛时,国中菩萨承佛弗成思议的威神力,想要赡养十方诸佛,而不能在一食这样极短的时间之内,遍至..
佛事中水陆法会是做什么的?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在寺院中所举行的佛事,要以水陆法会为最盛大,以焰口施食为最经常,其次,斋天和放生也是经常举行的。水陆法会全名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水陆法会的开创,相传是粱武帝因梦中获得神僧的启示,醒后受宝志禅师的指教,亲自披阅藏经三年之久,方撰成此..
若何应用财富才不违背因果规律,看看佛经怎么说!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香港华懋集团原主席龚如心于2007年4月3日忽然辞世,留下千亿港元遗产。有关她遗产之争的报道,占据了亚洲甚至欧美许多国家媒体的主要位置,可见此消息对社会大众确实有一定的冲击力。回想起龚如心与丈夫王德辉历经数十年的打拼,好不轻易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王国,..
佛经不能删改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1)佛在原译本《无量寿经》(后汉支娄加谶译本)中,曾经嘱咐弥勒菩萨等:我持是经,以累汝曹。汝曹当坚持之,无以为妄增减是经法!(2)佛在大般涅槃经卷第九中说:“我涅槃后正法未灭余八十年。尔时是经于阎浮提当广流布。是时当有诸恶比丘。抄略是经分作多分能..
《释迦牟尼佛广传》七:舍物舍身而求法89--素食学佛网
释迦牟尼佛广传(下)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释迦牟尼佛广传七、寻法品89.舍物舍身而求法七、寻法品89.舍物舍身而求法久远之前,于印度鹿野苑梵施国王执政之地上,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净饭施主,财富广积如同多闻皇帝。他经常前往大海取宝,以各种至宝满众生所愿。他有次将从宝洲..
十种杀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五戒中之首戒-戒杀,分十种杀,可见三净肉都是属于3.方便杀和8.杀缘,只是佛祖慈悲,以三净肉给初学者的一个方便法门,因为人类长久以来的吃肉习气,限于主客观的条件下,要求他们吃素一时之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戒肉如非宿根深厚,意志坚决,一般人是不可能做..
佛教无常的真正含义
「景物依旧,人事已非」,这是一般人对无常的感叹。其实,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随著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它是三世迁流不住的,所以不但有情世间的众生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器世间的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演变,人的心念有生、住..
18类与数字有关的佛教名相
一、有关一的法数:一刹那:极短暂时间。一弹指:短暂时间。一阐提:极恶、缺乏善根的人。一心二门:一心含真如、生灭二门。一心三观:于一心中观空、假、中三谛。一心不乱:专注一境,心不散乱。一念三千:凡夫一念当中即具足三千世界的诸法性相。一念不生:不起任何心念的境界。..
净土法门:真的、假的都不能执着
六祖在黄梅,是用破柴舂米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成功的。无尽藏比丘尼如果懂得这个祕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每天念这个,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能大彻大悟,不管什么经。懂得这个原理你就明白,佛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每个法门都能帮助你开悟,这..
佛经开卷的六种成就
佛经开卷的六种成就佛经开卷的六种成就据《大般涅槃经》中载:佛临入涅槃前,阿那律尊者请阿难问佛四件事:一、佛灭度之后,佛弟子将依谁而住?二、以何人为师?三、于经典结集时,一切经首应安何语?四、恶性比丘应如何处置?佛答:一、如来灭度后,佛之弟子应依四念处而住;二、..
欲得佛智 先敬佛经
有些人听说禅宗慧能大师一闻《金刚经》便开悟,或听闻太虚大师阅藏开悟,便也想深入经藏。但是面对种种“护经”的规矩,却也使很多人手足无措。例如经书脏了、破了该怎样处理才如法;平常拿经、读经要留心哪些问题;可不可以在经书上画重点,或随手在经上写下心得?如何处理经书对..
详解各种动物在佛经里的寓意
佛教以慈悲为怀,视众生平等,这其中也包括了动物。佛法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无二的,在本质上并无差别。由于因缘果报的关系,所以现前的生命形态各有不同。而佛陀善于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说法,度其出轮回苦海。在佛陀的各种说法当中,譬喻说法是比较生动、形象的..
五大菩萨
五大菩萨第一节弥勒菩萨(一)弥勒的事迹弥勒,全译梅达丽(maitreya),又译为慈。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无能胜。公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肃静,聪慧异常。按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惊异地说..
律宗初探
律宗初探第一节序言如来成道记说:净法界事,本无出没,大悲愿力,示现受生。我佛释迦牟尼、他亲证了法事、本来是没有生、没有灭。可是为了大悲心切,度生愿深,是以于无生中示现有生,于无灭中示现有灭。才有从兜率、降王宫、八相成道的一大事人缘,应化事迹,风闻世界,道播四方..
净土窍门在中国的流传
净土窍门在中国的流传第一节净土窍门所依的经论净土窍门,是佛教最轻易使人接收和崇奉的一个宗派。它方便易行,所以导致人们欢乐修学、信受奉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真是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的无上窍门。我们按此修去,尽此平生,就一定能达到离苦得乐、了生脱死、横..
佛陀教导的修证窍门
佛陀教导的修证窍门释迦牟尼佛平生说的教法,总的说来是说阿罗汉、辟支佛、大乘权教菩萨、实教菩萨实践的四谛、十二人缘、六度、四摄法、三心、四愿各类窍门。现在介绍如下:第一节声闻行果四谛窍门(一)阿罗汉的概念阿罗汉有三层意思第一杀贼:意即杀掉烦恼之贼。阿罗汉在因地修..
佛灭后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
佛灭后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第一节三藏圣典的结集(一)第一次结集结集二字包含有编辑的意思:而古来翻译法师应用结集的词语,是指人人聚集在一路会诵佛说过的遗教,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古印度还没有文字记录,只能用说话把回忆的常识,经由过程师承传诵保存下来。释迦牟尼佛涅槃之..
佛教各宗概况
佛教各宗概况佛教传入我国,先后形成十宗,流传在不合的朝代和地区。十宗有俱舍、成实、三论、晒台、华严、法相、律、净土、禅、密等宗。本书对禅、净土、律三宗已有专章论述,这里不谈。其它七宗概况,现分述如下:第一节俱舍宗佛灭后九百年,犍陀罗国有世亲尊者,取经藏中有义造..
人天行果
人天行果第一节行一、皈依三宝(一)皈依的意义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是佛教徒,若不受三皈依,虽然研究佛教的典籍,但仍不能算是佛教徒,故学佛的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如《演道俗业经》中给孤独长者问佛:初学道者,始以何志..
菩萨行果
菩萨行果第一节菩萨乘的发心和誓愿一、略说大乘名义及其殊胜梵语菩提萨埵,略言菩萨,义译觉有情。菩提是觉义,即智所求果;萨埵是有情义,即悲所度生。就是以大智上求无上正觉果,以大悲利益安泰一切有情,具有这种自觉觉他的修行者,是名菩萨。菩萨法是佛教三种乘中的大乘,如《..
蕴处界三科
蕴处界三科一、五蕴(一)五蕴名义前面所说的五位百法,在大小乘共通的法相名词的蕴、处、界三科里可以摄尽。是以在说了百法之后,说蕴等三科。这里先说五蕴。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聚有为法。有为是有做作、作为、生灭的意思。蕴是积聚义,即色等五法,都是人缘和合积聚,前..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佛法与外道的差别,大乘与小乘的差别。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以小乘说三法印,大乘说一实相法印为肯定的判别。如《大智度论》二十二卷说:问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印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初印中说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