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

疑情弗成卜度,卜度则成妄想

问:疑情弗成卜度,卜度则成妄想;卓之所不解者,疑情与卜度有何差别也?答:宗门之第一义,即不以佛祖圣贤在文字言语上所留传的若何若何为知足,必须翻转来向己躬下愤愤地要辨个究竟是什么而后已。即这便谓之疑情,触着磕着,无欠妥下翻向己躬下讨究他个究竟是什么,即这便谓之起..

念佛法门你真的会吗?

念佛法门你真的会吗?夫无为境界迥绝名言。有漏色心要凭修证真如具含众德。方便而有多门。上自离相平等下至十念称名。总括不离三乘往生冥符九品。有念终归于无念。有生直至于无生。可调一句弥陀群机普应矣。1.离相念佛三昧无住法门慈照宗主云。离相念佛三昧者。上根智人悟此深理。..

中国僧服知多少:原始佛教僧人穿著粪扫衣

剃除须发,身著染衣是佛教僧侣最显著的标志。剃除须发的出家仪式,自佛世至今二千多年来都没有改变,但是在僧服却依佛教传布地区气候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尤其中国幅员广阔,南热北寒,佛教流传时间最久,以致中国僧侣的服装在时代中变迁很大,与印度原始佛教僧侣的服制比较起..

五戒修学述要

五戒修学述要净界法师主讲第一卷《五戒修学述要》。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请放掌。那么我们从今天开始有四堂课的时间,要跟人人合营的来进修这个五戒在修持上的一些重要的观念跟方法。那么在讲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简单地说明,就是诸位在两天之后就要再受五戒了,当..

禅是一种境界,一种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佛教常常鼓励人要参禅,其实「禅」并非佛教所专有,禅是每一个人的心。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当然也就应该每一个人都有「禅」。「何谓禅」?有四点说明:第一、搬柴运水是禅:禅不是「眼观鼻,鼻观心」,禅不是只在蒲团上打坐,不是所谓的「老僧入定」才叫做参禅。禅是在生活作务..

用何心修道?

真的为什么也要否定呢?(图片来源:资料图)道光禅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道:禅师!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大珠: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道光:既然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为什么天天要聚众劝人参禅修道?大珠:老僧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哪里有什么地方可以聚众?道光:..

有道禅师——参古镜话头 悟自性本清净

有道禅师:参古镜话头悟自性本清净(图片来源:资料图)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因为口渴,就顺路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雇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忱召唤,并且问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只见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茶架,点一下头,其他一句话也不说。雇..

已婚妇——削发调化丈夫,同证阿罗汉果

已婚妇:削发调化丈夫,同证阿罗汉果。(图片来源:资料图)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刻,有两位大施主日常平凡关系异常密切,他们都认为两家关系一向很和气,愿望未来能进一步加强。一个施主说:你我两家关系很好,今后应持续保持下去。另一位说:那,我们做亲家吧!。做亲家是不错,但..

净土法门法语:到人家那里去,一定要赞叹他们的法门

1我在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讲经,大屿山的圣一法师请我到他宝林寺讲开示,那是禅宗道场,在宝莲寺的后面,车不能进去。2车到宝莲寺,从宝莲寺步行到他那个地方要走半个小时,交通很不方便,所以他的道场清净庄严。我到那里去看,有四十多个出家人,其中有两个是法国人,每天在禅堂里面..

禅坐的起源及其方法!

一、禅坐起源及其意义总的来说,坐禅的概念比较宽泛。古今中外的先贤们对类似坐禅的静坐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最早由前人自然养成的散坐和跪坐演化而来。中国传统的静坐摄生功法,最早可上溯于五千年前的皇帝时代。据《庄子》记载,皇帝曾向广成子询问先贤长命之道,广成子说:疏..

若何理解“有觉有照,不免死活;无觉无照,又落在空亡“?

问: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提到,老和尚在谈到老参用功的难处时说,有觉有照,不免死活;无觉无照,又落在空亡,这句怎么理解?净慧长老:这个完全是功夫上的话。觉好比是一盏灯,照好比是那盏灯发出来的光。觉是体,照是用。有觉有照,为什么不免死活呢?因为你照样在有心用功,还..

净慧老和尚:打牛与打车

禅宗典籍很多,公案很多,是指导如何参禅、如何开悟、如何见性成佛。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若何冲破这个主题,有千差万其余人缘,才形成一千七百则公案,这些都是悟道人缘的差别。主题是一样,见到本来面貌。然则,参禅、学佛的人往往感到到方法不能一步到位,这个方法修两天,那个..

参禅用功,贵乎一个‘行’字

参禅用功,贵乎一个行字;能行,才算是参禅;不可,口说参禅,不能算了事。宗门下行之一字最为重要。不只近世人对于这个行字误会,甚至自古以来,误会的亦不少;都以为见到就算了事,或者领会到这一件事,人人本具,不假修证,当体全是,要行甚么?以为行是多余的。宗门贵乎行者,..

四种禅宗常用的话头

参任何话头,切切不能和自我中间连在一路,若是参到最后老是围绕着自我,将会成为一个傲慢心、自私心异常强的人。所以假如自己发清楚明了话头,要先去就教师父这句话头能不能参?否则最好照样老老实实地用师父建议的话头。以下是四种禅宗常用的话头:1.念佛的是谁?习惯念佛者在开..

关于“念佛是谁”的开示

我们谈佛教,就要去懂得佛教的根本,而不仅仅是理论,重点在于去实践。这几日,恰逢文峰寺在打佛七,这个契机是很好的,在这里我就想问人人:念佛是谁?有法师说是自性佛,有法师说是阿弥陀佛,那到底哪个才是我们的谜底呢?在揭晓谜底前,我们先分享一个佛教公案:一日,学人问禅..

禅者的人格——退步原来是向前

禅者的人格:进退有据,高低有时(图片来源:资料图)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个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监一下。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

佛教故事:二比丘争辩佛禅 梨园少年妙语解纷争

编者按:明代莲池大师撰有《竹窗随笔》,既有很多论述,也有大量故事。这些故事篇幅往往不长,但却令人回味无穷。比如下面这则故事,涉及禅宗与净土宗,对于今日学佛之人来说,也有一定借鉴意义。于戏场中,或为君,或为臣,或为男,或为女。(图片来源:资料图片)有两位僧人在途..

念佛与参禅的关系

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如同在苦海中,是以没有一小我不想离开苦海的。但离开死活苦海,便需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引一般各类根机不合的众生,致有无量的窍门。在中国的佛法,有人分出为..

参禅人士须不时防备的禅病

参禅之士知道了用功方法之外,尚须不时防备禅病,以防走错了路头。这里所说的禅病,主如果指在修行过程中所有障碍修行的邪知邪见、虚妄执着和不准确的用功方法。禅病的具体表现虽然千差万别,但根本的病因却不外如下几种――一是远离中道,落入二边。这是导致禅病的最主要的原因,..

理须顿悟、事要渐修

有人认为神秀大师的不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及六祖本来无一物高超,于是把不时勤拂拭疏忽了。谁知不时勤拂拭乃检查功夫。初发心人,不时检查自己思惟行为上的尘埃,很有需要。再进一步,尘埃拂去了,变为肥料,六根六尘成妙用,你说好不好?世人总以为自己样样都对,其实不然,..

为何现代人参禅看话头的多,悟道的却少?

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个因为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前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若何才算看话头,平生老是执著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谁..

“禅宗”与“禅定”的关系与差别

我们常说的禅定与禅宗是有关系。但也是有分其余,因为,禅宗固然主张参禅习定,凡是禅定,却未必就是佛教的禅宗。禅宗一名,是在中国创立的。当佛陀的时代,并没有禅宗一名,而只有禅的功夫和禅的内容。佛教的解脱道的修持法,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起修。戒、定、慧,称为三..

“四缘”说

印光大师开示:“如未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前因后果,绝对没有突然无因而生的果,也没有突然无果而灭的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种自然规律是非常科学的。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便已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经过自己高度的智慧分析与深入地实..

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

第二篇从入世到出世壹媒介佛法分世间法、出世间法,一般把世间法称做俗谛,把出世间法称做真谛。佛教虽然重视世间法,然则更重视出世间法。不过,人生在世,是不能离开世间法的,就是佛法也不能离开世间法,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如同觅兔角。所以对于世间、出..

第三篇 人世佛教的净土─唯心、华藏、佛光净土

第三篇人世佛教的净土─唯心、华藏、佛光净土壹华藏净土的特色《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华藏净土,是以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为教主,是个具足无量相海功德所肃静的妙境。在华藏净土中,三世诸佛同为一际,一一毛孔中涵容法界,一切境界都是重重无尽,甚深广大。能体会这种净土,一刹那..

佛教生活中的医学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佛教生活中的医学曹秀伟一、佛教生活中的医学概述生命与健康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永恒主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即躯体无病痛、精神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佛教非常关注生命、关注健康,它不但认为个体的生理状况,行为(业)是致病原..

佛教的中国文学之缘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佛教的中国文学之缘佛教起源于印度,于汉朝传入中国,在汉末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被大量翻译成中文,得到广泛的传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震动所波及的领域和阶层十分广泛,从思想到政治,从经济到文学,从绘画到建筑,从音乐到风俗,从帝王到平民……从此,佛..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5)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5)近现代虚云、弘一、清定、净如四位高僧的祖荫作者:妙观法师缘起(自序)我读印光大师的文钞,里面有关于玉琳国师的评语,说世人只见玉琳国师,道德高迈,悟证渊深,而不知皆由其祖与其父母积善所致。所以我以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清定法师、净如法师四位..

扫清习惯,降伏其心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须眉,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只说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

圣严法师:怀疑与疑情

疑,可分成两个部分来讲:一、通俗的怀疑;二、禅修的疑情。一、通俗的怀疑(一)蒙昧的疑对于所接触到的人、事、物,因为不知道、不懂得,所以与之保持距离不敢碰它,碰了怕会上当、惹祸、受伤害,这是为了自己的安然而起的怀疑。这种情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谁都可能碰到。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