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行的心态要注意什么?答:修行不是找麻烦,而是要提升自己,我要帮助别人,所以就要不断的进步,要有这样的心态。我记得刚开始出来上班的时候,有一位总经理跟我说:「我已经在这个行业二十五年了,做到总经理。」我当时心想:「可怜!做二十五年还做成这样,公司快要倒了,总..
空性
海涛法师《其它问答》
1.我是一名大三学生,学习还算努力,但是成绩不太理想很痛苦,记忆力很差,我做早课但是运气似乎不好,每一次考试都差一点点,请问要怎么办?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报,尽力就好,如果希望成绩进步一点,可以念什么呢?像我们修行人,一大早醒来就念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加强智慧,..
海涛法师《佛法修行精要》
1.当我们在修持或听闻佛法时,必须培养想要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态,这不仅是短暂的做法而已,最终还要帮助六道众生解脱痛苦。这就是正确的心态。2.无论我们对自己感到多沮丧,或觉得自己难以达到证悟境界,但我们全都具有智慧的本能。3.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脱世间的痛苦,而达究竟的喜..
海涛法师《菩提道上的障碍》
这一节课我们谈谈各位手上这一本经典,因为整个大乘佛教的基本,就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才符合修菩萨道的根本。大家翻开第一页,有一首文殊菩萨的赞颂,这首赞颂有个典故:在大乘佛教盛行的时候,那烂陀大学曾经有好几万个学僧,每次要讲课之前都要念一些礼赞语,那时候有一个..
海涛法师《忍辱菩萨行》
在佛法八万四千种法门中,忍辱为何会列于菩萨六度修行之一?因为忍辱不仅是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接触时最容易遇上的考验,更是每个人修行中必经之磨练过程。菩萨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种种不顺或逆境,但很多时候,所谓的顺境或逆境其实取决在自己的价值观和心念,一个正向..
海涛法师《人间菩提》
平等心正见的根本意义是:没有分别,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平等心◎永远别浪费时间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健全的心灵,胜过强壮的外表。◎贪欲、憎恨和无知是疾病的三大要素。◎正见的根本意义是:没有分别,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阳光与雨露,对世间的一切生命都一视同仁。..
海涛法师《人间菩提》
人间菩提生命尽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赞赏的,一个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质,不可能拥有美丽的人生,也不可能拥有幸福。◎为利益众生,实现佛法,付出心力,而生欢喜,谓之‘法喜’。◎布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我们在读书或创业时,自己先要有一个发..
又是一本介绍佛教的书
很少有一本书打开能给人一种亲切感,这本书就是少有的那种。以前看书总是一目十行,而这本却让我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读,尽管悉达多的故事已经烂熟于心,读到本书里的叙述,还是让我一个字也不敢落下。这可能就是上师正见的能量吧。有一回,在横越大西洋的飞机上,我坐在中间排的中央..
打禅七要过这样的七天
【一】这次过来,正好是研究所的禅修周,机会难得。我平时四处弘法,真正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不多,这次会尽量安排时间参加禅修。目前佛教界的修学,尤其是学院式的教育,过于偏向理论学习,在实修方面引导不足。很多佛学院的学生,包括一些法师,虽然懂得很多教理知识,但有能力用..
惟贤老和尚佛学问答集
1、“没有般若的修行都是外道”这句到底对不对?禅定中出现景象应如何看待?到底是好还是坏?答:外道不外道,就看有没有正见。有正见的修,也就是依照般若的修行作观察,般若主要就是讲“无我”,“我”是生死根本。注意这个问题,你不拔断生死根本,不“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弘一大师:“四大皆空”不是啥都没有 而是样样都有
编者按:自古以来,世人对于佛教就有诸多误解,当然这些误解也分不同情况。有些因为不懂佛教名相、义理,于是望文生义,理解不当乃至南辕北辙,却以为这就是佛教;有些因为门户之见(或者成见、偏见)太深,不肯虚心理解佛教文化,也就很难真正理解。比如“四大皆空”这个成语,确..
我们执着的只是心中的假相
佛陀把五阴的相貌讲出来,让我们提高警觉。五阴的真实相是什么?你清楚了,你就不容易被五阴的魔境所转。真本无阴【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迷执故有【妄元无因,..
明贤法师:汉传佛教的未来在哪里?
本文作者:明贤法师(图片来源:资料图)对于青年人,尤其是开始接触佛门,我们内心里多少都对于未来有些憧憬,在这样一个时代,信仰的未来走向实际上是个大话题。一、什么是信仰、如何做观察?什么是信仰呢?“信”是信念,“仰”包含着一种崇拜。如果对于佛弟子来说,心里面对于..
虚空无为具足三个特性
在憨山大师的《百法》批注中,他的意思是说:第一个虚空无为是总相,第二、三、四、五、六是别相。虚空无为者:非色非心,离诸障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这里的虚空是一个譬喻,以虚空来作譬喻。这虚空无为具足三个特性:一、非色非心:无为它不是色法,所谓色法是指色、声、香、..
灾难的启示与佛教的无常观
经云:“高必坠,聚必散,合必离,生必死。”因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这是宇宙人生亘古不变的必然规律。所以佛告诉我们,“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希望我们能对这个变化、短暂、不实的世间生起真正的出离心;虽然如是,我们人类还是竭尽所能,千方百计用尽各种方法,追求寿命..
宽运法师:从佛教角度看灾难的启示
经云:“高必坠,聚必散,合必离,生必死。”因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这是宇宙人生亘古不变的必然规律。所以佛告诉我们,“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希望我们能对这个变化、短暂、不实的世间生起真正的出离心;虽然如是,我们人类还是竭尽所能,千方百计用尽各种方法,追求寿命..
涅槃的四种差别
我们来看一看,那么这个涅槃跟菩提,到底它会发生什么样的效果跟作用?我们来看看第一个涅槃。我们先做一个总说,先解释这个涅槃的名称:此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净土法门两个重要的原则
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我们把这个唯识学的教理跟净土宗的念佛,跟大家做一个比较轻松式的研讨,做一些互动。首先我们先谈一谈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其实我们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净土宗的念佛是很多元化的,不管是台湾、不管是美国,不管是其它地方。那么有些人是比较喜欢重视修福报的..
把自我意识放下,跟着愿力走
我们刚开始在学佛的时候,只想到一件事,就是痛苦跟快乐,如何离苦得乐,我们可能遇到了身心很大的痛苦,我们想要找一个依靠,找到一个解救的方法。我们一开始学佛,大部分都受到痛苦的刺激而来到佛门。所以我们刚开始学佛,都是一种苦乐的概念,离苦得乐,这个很正常,但是这不是..
修空观的三种观法
智慧的观照应该怎么观照呢?就是我们遇境逢缘应该怎么去用这个智慧来观察人生呢?我们这次的唯识学课程,讲出了三种观照:第一个是空性的观照;第二个是菩提的观照;第三个是净土的观照。这三种观照你都具足了,你就可以成功的把阿赖耶识的业力,转成往生的力量了。好,我们今天先..
粉碎你心中的恐惧
恐惧,是理智与快乐的杀手。粉碎恐惧,乃至恐怖,这是学禅的重要一环。我曾蹒跚学步,恐惧于跌倒;我曾学步登高,恐惧于摔下;而今,我大了,恐惧于老病,恐惧于老死;我也恐惧于前路的陷阱,周围的暗箭。但恐惧,不会因为恐惧而消失。那么,解除恐惧的密码是什么?首先,我们要解..
放弃主宰权,你才可能往生净土
诸位,你知道我们佛法里面的修行,这个善根有什么好处,诸位知道吗?当你的生命堕落到三恶道的时候,如果你有善根,你容易从三恶道里面弹出来,你的时间就不会太久。因为你的善根是金刚种子。你看佛陀讲一句话说七佛出世尤为蚁子,八万大劫尤为鸽身。你看有些人做蚂蚁,七佛出世还..
静心的修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静心地面对世界,面对自己,心就会无限敞亮、无限丰足。静心的时候,心中十分敏锐,性灵独具,胜于往常。但静心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靠日积月累修成的。静心的修习在于独抒灵性的思考,这并不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不是说树立一种好的模式,然后跟着去..
正确的面对业力
我们学了唯识学以后,我们看到我们无穷无尽的过去,我们发觉我们过去的生命虽然消失了,但是我们过去所造的所有的业力都保存下来。那么佛陀的意思,就是你没办法急着去把所有的罪业消掉,你不可能马上把所有的善业都生起来,不可能!我们不可能马上去改变我们的业力,当然你也不可..
增长业与不增长业
我们看到业果的相续跟不相续的两种因缘,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业果的转变。当然这当中第六意识扮演重要的角色。首先我们先面对业力的问题。我们前面说过,轮回要出离,除了佛力的加持以外,我们必须面临两个因缘的逆转:一个业力的逆转,一个思想的逆转,这两个都必须靠第六意识。我们..
十二因缘法
十二因缘法大家要了解一下,这是佛法的常识。它阐释三世二重因果的观念,对我们人的生命描述非常的精妙,一环扣一环:生灭门和流转门。我们为什么在轮回?它是怎么轮回的?十二个要素: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
菩萨无所得
菩萨以悲悯心帮助众生,但这种悲悯是建立在无所得的智慧之上。无所得不是说没有结果,而是结果再好也不执著。你的心不粘到结果上,不粘到你所做的事情上,因为一切法的当下都是空性。菩萨安住在空性中去度众,去行种种利他事业,只是在慈悲心推动下的自然反应,并不会粘着于事情本..
亡者应如何面对投生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死后还会投生。我们曾经历过无数次死亡,只是今天已经彻底忘怀而无法回忆了。对追求解脱的人来说,正视生死大事,是很重要的事情。不但要知道如何面对死亡,也要知道如何面对投生。在显宗的有些论典中,讲到了人死后的状况,以及投生的过程,却没有讲该如何..
菩萨云何应住,你安住了没有
我们今天身为一个净土宗的人,把自己的内心准备好,这件事情就非常的重要。那么怎么把心准备好呢?在《楞严经》里面,佛陀开示我们,我们要做两个工作,第一个、安住的问题,菩萨云何应住。你安住了没有,这是一个关键。第二个,调伏的问题,你是不是内心真实地调伏了。那么从《楞..
禅净二宗的区别
我佛说法,契理契机,因群机不等,故施设有殊,虽方便多门,实归元无二也。禅净二宗,皆如来所说,归元方便之门,未可有所是非。若以禅排净、以净抑禅,非特他宗不用,实亦自宗未彻。余尝谓:禅净虽有二名,其实一理,不过下手不同,对机有异耳。一、禅宗不立语言文字,直指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