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畏苦求乐,希望改变不好的际遇。释迦牟尼佛则强调欲改变现世命运,极速求得大福莫如跳出火宅,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观经》中,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妻子韦提希夫人,贵为皇后,却深恶逆子行为,深感世间是苦(得为国母是福,得逆子是苦,证验福中受苦),求佛带领出离娑..
愚痴
星云大师有话说:我死了以后还会再来做和尚
死亡,你怕吗?同样的,我再问你:回家,你欢喜吗?古人说“视死如归”,死亡就等于回家,回家是应该欢喜呢?还是可怕呢?这是值得我们去省思和辨别了。在佛教里,对于“死亡”的看法,认为人是死不了的,人生是圆形的,生死是循环的,所谓“老病死生”,生了要老,老了要病,病了..
智谕法师佛七讲话(1985年)
一九八五年第二期第一天持念佛名一心不乱今天是我们佛七第一天,先告诉大家,为什么打佛七,怎么样打好这次佛七。要是你不知道打佛七的目的、那末,在这次佛七中,是用不上功的。打佛七讲开示,横说坚说的都不外乎“持念佛名,一心不乱”。因为这是大家须要正确认识的。我们为什么..
饮酒的三十五种过失
饮酒会有很多的过失:饮酒有可能破坏家庭,饮酒有可能影响身体健康,饮酒有可能危害工作。所以说佛陀制酒戒,无论是大乘小乘,无论是道俗七众,对饮酒这个事情都是必须节制的。在《大毗婆论》里边第十三卷就介绍了饮酒的三十五种过失。饮酒会使人覆没智慧第一,饮酒会导致现世财物..
要增加修养,先要从改做起
一个人要增加修养,先要从“改”做起,从“受”做起,从自我要求做起。怎样“改”,怎样“受”呢?一、要改言、改性、改心: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如果我们说话不得当,或是说话没有艺术,就不容易得到别人的好感。在性格上如果习气很重,恶性不除,坏心不改,心里头的贪瞋..
绝色美女不敬公婆 闻佛说法彻底悔过
绝色儿媳不孝公婆,万般无奈向佛求救。生为女人之身,具有三种缺陷十种业障。不敬公婆轻慢丈夫,闻佛说法彻底悔悟。用黄金铺地建立祇园精舍的须达长者,他的第七个最小的儿子,迎娶王舍城护弥长者的女儿玉耶为妻。玉耶长得姿容秀美,身材楚楚动人,她自恃自己的美丽,对公婆固然是..
世俗的爱情都是虚情假意
世俗所谓爱情——爱自己吧?(虚情假意)常常会看到很多年轻时大唱爱情的夫妻,一到对方病倒就把他(她)抛弃,更不必说到死后。假如没有把病倒的对方抛弃,也大多会考虑到——对方生这种病是不是会传染给自己呢?在医院里,很多配偶和家属都会私下偷偷地来问我这个问题,使我对所..
菩萨如何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上面这段经文很重要..
佛陀的慈悲观
慈悲是佛的特殊功德,他以深广的慈悲心,救护一切众生,所以他虽然离开了人间二千多年,我们仍在热烈的纪念他;佛陀还是时刻活跃在我们的心里。慈悲是佛的特殊功德。慈是给与众生的快乐,悲是拔除众生的痛苦。慈悲虽则有浅深,但拔苦与乐的原则是一样。有人说佛教的慈悲,与孔子的..
如何免费得福报?
佛陀说:“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这是讲随喜功德的殊胜。我们见人修善,最低限度要欢喜赞叹,需要帮忙就帮忙;即使他不请我帮忙,我还是主动做不请之友,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助之成就,使好上加好。这就是大乘经上教我们要修随喜功德,以增加福慧。发这个心惠而不费喔..
善于醒觉,不要沉迷
当我们看到活生生的一个人,从他意识清楚的说话,到变成一把骨灰,我们可以问问我们自己,我们在这个世间还要贪什么?什么可以引发我们的嗔?我们为什么还要愚痴,不再去思维佛法因果的道理?当我们肯反省,扪心自问一下贪什么?嗔什么?愚痴什么的时候,也许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警..
如何为自己卜得一只上上签
明朝憨山德清禅师说:“抛却身心见法王,前程不必问行藏;若能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人生,要交代给因果,交代给自己;不要交给神明,不要让神明来定自己的吉凶,不要请神明来做自家的顾问。然而,人就是愚痴,自己对某些事情不能了知的时候,便想要请神明帮忙,神权因此..
佛陀究竟长什么样?和凡夫相比有哪些体貌特征?
编者按:释迦牟尼究竟长什么样?有何身体特征?与凡人相比有哪些特色?在佛经中可有相关记录?第一尊佛像诞生于佛住世时后世常见佛陀造像释迦佛在过去生中,为了度化众生而累劫精勤地行持菩萨道,于此世示现成佛,具备了圆满的身相。在佛教中,常常用“相好”形容佛陀身体的庄严殊..
唯有忏悔才能消除业障
【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
世间上什么寿命最长
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御,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暗钝愚痴人,耽溺于放逸,智者不放逸,如富人护宝。——法句经佛在《法句经》里这样教导我们:一个有智慧的人,能每天念于死的人,他是不会放逸的。一个能常念死的人,他的心胸可以变得开朗豁达。就像用动物皮做的皮包,它淋雨以..
放下「自我」的幻觉
一般人认为,活着的时候,自己的生命就是“我”;死亡以后,虽然身体消逝了,但是灵魂还在,就转而把灵魂当成“我”。但是,狗有狗的灵魂、猫有猫的灵魂,人也有人的灵魂,即使是人的灵魂,也有男人、女人之别。所以,在一次次的生死轮回之中,灵魂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只要灵魂一变..
忏悔之前要先思惟业果的道理
这个忏悔的方法,什么叫做内资理观,外假坛仪,我们做一个说明,我们看今天的附表,《佛法修学概要》补充讲表,第一个附表,忏悔须知,这以下有三段,第一个,忏悔当然就是心态的准备了,就是惭愧心的准备,惭愧心。所以我们在忏悔之前,要先思惟业果的道理,我们把它念一遍,请合..
净土行人要通达净土的教理
一、印光大师劝人要通达净土教理(除了老年人最好一心念佛外):善导和尚说,若论学解,一切法门,都应当学。(净业社开示法语)问:前年蒙慈示,谓弟子年近半百,不可研经,只可死心念佛,以祈往生,以后即不作研究工夫。惟近披览大智度论,紫柏集,颇得开拓眼界,警策身心之助。然..
念佛功夫与往生的关系
一、念佛功夫与往生的关系: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
泄佛密因,轻言未学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任何一个菩萨来到人世间,他绝对不会把他的本地风光现出来,说“我是某某菩萨示现,我是某某阿罗汉转世”,泄漏了佛陀秘密的指令,就是佛陀指定他们,末法时代要护持这些修法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不能够“轻言未学”。对一个..
净土宗发菩提心十种方法
菩提心的别相有十个。一念佛重恩故;二念父母恩故;三念师长恩故;四念施主恩故;五念众生恩故;六念生死苦故;七尊重己灵故;八忏悔业障故;九求生净土故;十念正法得久住故。省庵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师,他会归成净土宗发菩提心十种方法,第一个念佛重恩故,因为佛陀的..
气功,神功,鬼功
现在全世界到处都讲气功,可以说是一种时髦的东西,所以就狂了世界上的老人、中年人、少年人,都莫名其妙要学气功。可是气功里边有很多分别,有真的,有假的,有正的,有邪的。要是中了邪的,就会发神经。发了神经,心理医生也医不好你。在这里边可以分出很多种类,总起来都叫气功..
我法皆空时,百病还能不皆消除吗
人生,真是百病缠身。身体上的病,从医院里所谓的内科、外科、骨科、精神科、心脏科、泌尿科等各科的名称可知,老病死的毛病实在繁多。此外,心理上还有贪瞋疑嫉、愚痴烦恼等毛病。身体上的疾病,即使是过去视为绝症的癌症、肺痨、败血病等,以现代的医学进步,医生还是有办法治疗..
钱,真有那么重要吗
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话:「向钱看。」钱,有那么重要吗?除了「向钱看」,世间上可看的东西太多了,有的人喜欢看山,有的人喜欢看水,有的人喜欢看书,有的人喜欢看人;也有人喜欢看各种表演、喜欢看各种奇人妙事,喜欢看电视、看报纸、看网路……喜欢看的很多,为什么不喜欢看「因缘..
印光大师说不忠不孝念佛难以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印光法师文钞》:“唯念佛法门,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无一不往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
净土问题回答
1、请问法师可以呼吸念佛吗?答:当然,你念佛的时候,你是要配合呼吸比较好。但是你吸气的时候不能念佛,要吐气的时候才能念佛。你吸气的时候念佛,你的气会出状况的。2、师父,阿弥陀佛!我有一个朋友,工作上的地方有一间小房间,他安装了无主孤魂的牌位。这个朋友在工作的时候..
如何化解当下的情绪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事情不公平也好,公平也好,无论怎么刺激,修行的高僧会用方法与观念来转..
如是利益,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
居士既能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
喂鹰救鸽舍身饲虎 佛陀前世度生无数
喂鹰救鸽舍身饲虎,世尊因地度生无数。“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意思是“觉有情”,即自觉并使有情众生获得觉悟。大乘佛教把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的必经之路称为“菩萨道”,也就是菩萨所修之道。对菩萨道的重视贯穿于大乘修行的每一处,汉地佛弟子常常念诵的回向偈中便有..
宣化上人:火灾、水灾、风灾是怎么形成的?
三灾有大小之分,大三灾就是火灾、水灾、风灾,小三灾就是刀兵灾、饥馑灾、瘟疫灾。也就是灾劫。一个大劫之中,分为成住坏空四个中劫,每个中劫有二十个小劫。在每个住劫之减劫最后期,便发生三小劫的现象。在每个大劫中之坏劫时,便发生三大灾劫,现在谈谈三大灾劫发生的原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