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

来果禅师:开悟者和没开悟者差别在哪儿?

没有悟的人,与大悟以后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们讲一下子,不然,这样下去,是不容易分别。未悟的人,眼睛是没有打开的,犹如瞎子一般。你们想想:这个瞎子还有甚么好处?一脚踏到狗屎,用手一摸,还以为好东西,或是好吃的东西。或者把一碗好米饭给他,他还怕你们哄弄他,..

持戒摄身心惟念功德事

戒是佛给我们的一种方便,这种方便只要守持都可以得解脱,所以叫三根普备。上根利智要了达佛的密意,像我们诵经,愿解如来真实意,你不解真实意,受用不得现前。但是戒,不偷盗你能做到,佛的不偷盗的功德你一天能做到,你这一天身心都在佛的不偷盗功德当中。所以自己做到那是自己..

如何化解执着的痛苦

佛法的核心在实践,厚积薄发,它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仅仅明白道理是不行的,要依照道理和方法不断地落实才能获得智慧和解脱。要有宏观的视角人类都急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来源于过去的积累。过去已经造就了,眼前必须一五一十地接受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建立宏观..

委屈的时候放下自我的执着

我们的人生,从出生到死亡,历经了种种坎坷,遭遇了种种磨难,饱尝了种种辛酸,承受了种种痛苦。我们的家庭、事业也常有种种的不如意。我们与周边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相处,也时常会被他人所误解、冤枉,甚至遭受种种莫名的指责、诋毁。孩时吵架,父母上来一阵呵责,即刻两眼..

普贤菩萨十大行愿略释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菩萨自说过去的行愿:善男子!我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善男子!我于尔所劫海中,自忆未曾于一念间不顺佛教,于一念间生嗔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别心,远离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唯住无上涅..

学佛之人当具择法眼

学佛之人,当具择法眼。佛法,法法都好,然须知有自力、佛力之不同。禅、教、密等各宗,皆须断惑证真,方可了生脱死。断惑证真,岂易言哉?密宗虽有现身成佛之义,亦非人人可以如是。况密宗每以神通吸动人。师既以此吸引人,弟子不能不志慕神通。倘希望神通之心真切至极,则其危险..

一切细行都是修心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人只说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

心地与命运

什么叫心地?心地又叫心田。心像田地,能播种善恶的种子,生长善恶的苗子,最后结成善恶的果实。《华严经》偈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古德解释“心”字是:“三点如星相,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圣也由他。”说明“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唐代..

自利与利他的关系

1、然欲利他,先须自利须知此四宏誓愿,乃三世一切诸佛誓愿之本。汝于日用举心动念,须令与此相合。若与合者,扩充令其圆满;若不合者,断除令其净尽。然欲利他,先须自利。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众生?譬如溺于海者,不能救海中沉溺之人。如来所说了生死法无量无边,唯..

印光法师法语一百零八则

本篇从《印光法师文钞》中,精选了大师的法语共一百零八则,这些法语句句真切、字字珠玑,值得我们奉为圭臬,时时读诵。※念佛求生西方,以真信切愿为前导,以至诚持念为正修。※念佛真利益,为大智慧人及愚夫愚妇能得。其似有智慧,不愿随愚夫愚妇之班者,皆不能得。※其有平日自..

神通只会障碍你的解脱

现在一些人学佛修行的目的不纯正,有的人是为了求福报,有的人是为了求神通。对德行好,禅修好,讲经说法好的师父不感冒,但是一旦听说哪个师父有神通,就一窝蜂的去拜。这些人对神通非常向往,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去追求神通。殊不知这样不仅对自己没有好处,反而还会使自己误入歧途..

学佛之人应如何看待婆媳关系?

社会是由一个个的家庭组成的,而夫妻关系可以说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但是由于这种关系是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构成的,所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麻烦,比如由此衍生出来的婆媳关系,成了自古以来最难相处,也最令人头疼的关系。很多学佛的居士也都有此方面的困惑,因此今天..

什么是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

普贤菩萨像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菩萨自说过去的行愿:善男子!我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善男子!我于尔所劫海中,自忆未曾于一念间不顺佛教,于一念间生嗔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别心,远离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

虚云老和尚:贫穷布施难?难不难全在一念

核心提示:虚云老和尚,中国近代传高僧。1840年出生,母早逝,父亲于泉州为官。幼时乐闻佛法欲出家,父为娶妻两房而清净无染。19岁逃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次年受具足戒。禅师出家后入山数年,勤修苦行。27岁为报父母恩前往普陀山、五台山、西藏、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朝山礼..

福能空罪,慧能破愚

每有久住丛林之人,未开佛法知识,未阅佛祖经典,一向执迷枯坐,静此一生可以,稍动一刻不可以,如此行处,大为法门害,大为前途障。何以故?佛于三大阿僧祇劫,广行六度,精修万行,皆是培福。佛在因中,当一圊头,历九十劫,尽为培福。我等能当三年饭头,万不得了,此是最大道心..

修智慧不修福报 即便是罗汉乞食也要不到

每有久住丛林之人,未开佛法知识,未阅佛祖经典,一向执迷枯坐,静此一生可以,稍动一刻不可以,如此行处,大为法门害,大为前途障。何以故?佛于三大阿僧祇劫,广行六度,精修万行,皆是培福。佛在因中,当一圊头,历九十劫,尽为培福。我等能当三年饭头,万不得了,此是最大道心..

要了解我们自己的念头

我们说修道是什么?修道就是修心,就是修我们的念头,用通途教理的话来说“一念具足十法界”。凡夫众生他一定是有念的,他不会做到无念,无念境界唯佛方有,等觉以还的菩萨都还有念,微细的念。既然有念,他就必然在十法界当中找到一法界的安顿。当我们一念五戒、五常的时候,就住..

现代人在戒律方面常犯的一些邪见

末法时期持戒的障缘极多,知见是最主要的问题,以下重点谈一谈现代人在戒律方面常常犯的一些邪见。一者,易位用法:善法各有位别,不同角度,善法不同,若错位而用,则成恶法。善法各有位别,每个位置角度,都有不同的善法。不同的角度,善法是不一样的。如果错位而用,即成恶法。..

物质需求与精神生活

外出朝山,行走于东北乡间小道上。一老农肩挑重担,迎面而来。他好奇地问道:“请问小师父,你是信佛教还是道教?”“佛教,你呢?”老农认真答道:“我既不信佛教,也不信道教,就信‘睡教(觉)’。”说着,他又继续干他的农活。而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啊!这位老农为了养家..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念佛法语

1‧“最先根本”文:求生净土,信为最先。从始至终,信为根本。2‧“谛信不疑”文:念佛往生,但谛信不疑而已,何复拟议为哉。3‧“生佛不二”文:信生佛不二,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4‧“万信万生”文: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

戒律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一、认识戒律的重要地位原始佛教僧团不设立权威的崇拜,也无行政上的领袖,即使至高如佛陀,与弟子也只是一种师生关系,平等生活,并自称我在僧数,是僧团的一份子。佛陀对弟子们在修学上的教诫是:自依止,法依止。自依止,是要自己自觉、自己努力;法依止,法包括了教理与律制,..

学佛的人,一定要有宽恕的心

宽恕是一种美德。夫妻之间如果互相有宽恕的心,夫妻的感情一定很甜蜜;兄弟姐妹之间,如果有互相宽恕的心,兄弟姐妹的感情一定很好;左邻右舍之间,如果互相有宽恕的心,大家在一起一定很和谐;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彼此互相有宽恕的心,一定相安无事,和平相处,是不是啊..

炼心二十四字

一、别不平“别不平”,指于内,心中不平。当我们受到不公正对待时,不必心中不平和委屈,不平且拒绝面对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而坦然接受则使一切皆有可能,甚至坏事也可能变好。要知道十指尚有不齐,一碗水哪能端平?孟子曰:“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这里要辨识几个概念:什么叫善根?什么叫福德?“菩提正道名善根”,就是发菩提心修持名正行。这才是真善根,这是成佛亲因缘;那种种的助道像布施、持戒、禅定等等这些,就叫“福德”,就叫“助缘”。那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从自力的角度来看,藏教的声闻、通教的缘觉,他们的..

往生的根本靠的是什么

下面有一段蕅益大师非常独到的见地,就是站在我们凡夫众生的层面来解释这个经文。我把这段《要解》念一下,非常重要。“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称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

为什么做一些善事心里会特别清净?

核心提示:妙祥法师,辽宁海城大悲寺住持。居家学佛期间开始过午不食,严持五戒。后礼安慈法师剃度,于山西五台山受比丘戒。1995年自五台山行脚至辽宁盖县,沿途托钵乞食,不摸金钱。1996年至1999年在辽宁本溪深山止语闭关,期间主修楞严七,每七122天,头7天常立不坐,中7天发愿..

星云大师:如何分辨邪教

平时我们做事讲求效率,有益处的事才做,无益之事自然不做。同样的,有益处的宗教才去信仰,没有益处的宗教绝对不去信仰。谈到信仰,有的人一开始信仰宗教就走错了路,信了邪魔外道,这就是“邪信”。比邪信好一点的是“不信”,不信仰任何宗教固然不好,但是至少他没有走错路,没..

开悟者和没开悟者差别在哪儿?

核心提示:来果禅师,生于1881年,湖北省黄冈县人,生来不沾荤腥。12岁时欲出家被追回后家人为娶妻,法师劝妻共同修行,未有夫妻之实。18岁时割肝救父。24岁于江苏句容宝华山剃度出家,精勤苦修。后前往金山天宁禅寺受戒,参话头不懈,1908年在禅堂开悟。遂前往终南山潜修,为巨蟒..

如何分辨和取舍究竟的佛法

佛陀设教,随着众生的根基不同,除了直畅本怀,显诸法真实相又开设无量方便法门。佛陀灭后,教法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弟子们又随着自身对佛法的理解,对佛法进行阐释及发扬,这些经教典籍,自然存在方便与真实、了义与不了义,乃至正确与错误,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去分辨、判断、抉..

露地安然坐白牛

“三车已息驰求念,露地安然坐白牛”——省庵大师《劝修净土诗》“三车”,是出在《法华经》的譬喻品。譬喻品谈到在三界里,由于众生贪、瞋、痴烦恼炽盛,整个三界就是火宅。释迦牟尼佛在譬喻品中被喻为大富长者,他自己已经出了三界火宅,但是他的子女还在里面。于是这个长者就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