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

“二时临斋仪”的内涵

“二时临斋仪”的内涵我们佛教信徒都知道,出家人在早、中饭前都要唱念“二时临斋仪”(即供养偈和供养咒),然后才可用斋。但我们很多人都只知道这一基本仪式,却对念诵供养偈的含义并不明了。为了方便大众对“二时临斋仪”的理解,下面就其内涵作简要介绍。“二时临斋仪”在佛门..

佛经中对“占卜择日”如何看待?

《渐备一切智德经》节录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又弃邪见。奉于正见。不堕外学。舍于贪事虚伪之术。吉良之日。不择时节。不思国位。若睹帝主。不以为贵。不怀谀谄。表里相应心性仁和。奉佛法众不失三宝。愍哀三界皆欲度脱。《佛说阿难分别经》节录乞伏秦沙门释法坚译为佛弟子。不得卜..

细数北京古塔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细数北京古塔天宁寺塔作为园博园的标志性建筑,永定塔是眼下人们游览园博园时一定要拍照的著名景观。九层的永定塔巍峨庄严,是北京地区“最年轻”的塔,也堪称北京地区最漂亮的塔。那么,北京都有哪些著名古塔?老北京的塔可以分为几类?北京地区的塔可以分为两..

古代比丘尼的风范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古代比丘尼的风范《比丘尼传》的作者是南朝梁代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庄严寺释宝唱。此书是现今留存的最早的一部记载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佛教典籍。记载有关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书籍,今天能够看到的只有两本书——宝唱的《比丘尼传》和民国释震华的《续比丘尼..

印度佛教理论的基本构成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印度佛教理论的基本构成印度佛教理论基本由佛教的哲学本体论、佛教哲学方法论、佛教宇宙观、佛教人生观、佛教宗教观、佛教政治观、佛教伦理观和佛教美学观等几部分构成。一、佛教哲学的本体论:“缘起性空”《中国哲学史》佛教哲学的代表人物僧肇在其“般若”学..

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佛陀舍身喂虎佛教“慈悲”为怀,所谓“慈悲”,《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说:“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是无缘大慈,给世界所有的众生温暖、幸福与快乐;“悲”是同体大悲,拔除一切众生的烦恼与痛苦。慈悲不只是对有缘人..

佛教的九大象征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佛教的九大象征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是迦毗罗卫国释迦族的王太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立。佛教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佛教分北传、南传两种。北传佛教为大乘佛教。主要流行于印度、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

若何看待开光

慧律法师佛像开光是什么意义呢?你家里新供的佛像,请一个法师,甚至居士大德都可以,给你家人说明,赡养佛像的意义,这个叫做开光,我为什么要赡养这尊佛像?赡养佛像代表什么意义?开光啊!是供佛像开我们心地光明是这样开光,而不是请一个法师去替那尊佛像开光。啊!一开光佛像..

评业露华《中国佛教伦理思惟》

宗教之所以能在社会上展示自己力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供给社会道德的泉源之一。直至十九世纪后期,佛教成了近二千年中华历史上独一能在中国站住脚跟的外来文化。自东汉起,佛教就成了中国社会影响最广泛的宗教,并且逐渐与儒家和道教相融合,成为中国主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什么是舍利子?

/*Generator:eWebEditor*/p.MsoNormal,li.MsoNormal,div.MsoNormal{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div.Section1{page:Section1;}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一节 人天行果

第三章五乘教法第一节人天行果一、皈依三宝1、皈依三宝的意义: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受了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虽研习佛教,若不皈依三宝,仍不为佛教徒。学佛之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如《大乘理趣六波罗密经皈依三宝品》中,如来答弥勒菩萨问:若欲..

92、三宝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智海浪花

92、三宝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三宝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没得到智慧眼之前,我们很难看到顺缘违缘的究竟实义。正像最伟大的藏传佛教佛学家麦彭仁波切所说的那样:“有些情况表面上看是违缘,实际上却是顺缘。反之亦然。”我们世间不也有很多看似生活得四平八稳,实则一直在不断地累积恶业的..

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首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目录>>第七章生死之超越《生与死——佛教轮回说》陈兵教授著第七章生死之超越中国佛教徒常说:“生死事大”,强调生死问题是做人应予严肃对待的头等大事。从佛法的眼光看来,人生、者、病、死、恩爱别离、怨憎相会、所求不得、贫穷、灾祸..

第二章 非断非常的佛教轮回观《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首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目录>>第二章非断非常的佛教轮回观《生与死——佛教轮回说》陈兵教授著第二章非断非常的佛教轮回观当佛陀出世时代,印度大地上涌起了一派思想革命的热潮,民智大启,思路大开,各种新兴“沙门”集团的职业修道者们,通过对婆罗门教传统观..

明高僧传

首页>>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目录)>>明高僧传明高僧传明天台山慈云禅寺沙门释如惺撰明高僧传叙释迦世尊自周昭王甲寅降生西竺成道涅槃。垂千余载而至汉明帝。摩腾竺法兰始入中国。帝为首创白马寺以居之。自是佛法兴而僧徒渐盛。于是则有吴之康僧会晋之释道安宝志僧倜支遁无谶。神僧名..

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首页>>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福建鼓山门人纯果敬编目录卷头语绪言一、诞生瑞相二、发心出家三、行脚参方四、朝五台山以报父母恩五、参谒各方名胜古迹六、重游江浙七、至宁波育王寺拜舍利燃指以报母恩八、终南山入定九、重兴云南鸡足山十、重兴..

憨山大师的一生

首页>>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憨山大师的一生憨山大师的一生宋智明编述一、出家前的生活憨山大师(一五四六----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父亲姓蔡讳彦高,母亲洪氏。母亲生平敬奉观音大士。一天梦见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母亲很欢喜地把童子抱了..

金山活佛

首页>>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金山活佛金山活佛煮云法师著目录前言金山太沧和尚序自序太沧和尚略说简史尊号由来切有因缘活佛修持深入禅定谁念南无阿弥陀佛活佛化米救济金山藏经楼上倒栽而下宝塔顶上飞空跳跃逃脱高楼飘然而去聋者得闻嗝者能食卢家小姐怪病能癒小姐诚心瞎眼能明偷看马..

圆瑛(为法为人 苦证菩提)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首页>>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目录)>>圆瑛(为法为人苦证菩提)圆瑛(为法为人苦证菩提)圆瑛法师是中国现代著名高僧。他一生爱国爱教,为法为人,宗说兼通,台贤并重,禅净双修,解行圆融,是佛教界为人宗仰的一代楷模。圆瑛法师生于1878年,是福建古田县端上村上,俗姓吴。圆瑛小时..

天隐(通教通宗)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首页>>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目录)>>天隐(通教通宗)天隐(通教通宗)天隐禅师是荆溪(今江苏宜兴县南)人,俗姓闵,父亲早逝,与母亲二人种植一块田园,聊以为生。直到他年长二十岁时,才不自觉地检点言行,蔬食明心,但此时,他还并不知晓自己这一发愿善心正是在向佛家三宝靠近。他不过..

智顺(显僧宏业)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首页>>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目录)>>智顺(显僧宏业)智顺(显僧宏业)元朝末年,瑞安(今浙江瑞安县)有个人叫陈道羡。他兄弟很多,各各娶妻生子,人丁兴旺,惟独道羡,娶娄氏小姐为妻,先总是怀不上孕,等到好不容易能够怀孕上了,却又总是流产。如此再三,颇多忧郁。尤其是娄氏小姐,..

拈八方珠玉集

首页>>佛学书库>>拈八方珠玉集拈八方珠玉集拈八方珠玉集序验宗眼正邪。破知见窠窟。离得失。截路布。于古今公案。俾出没卷舒。盘折玲珑。得大机。发大用而无绉毫知解。到大休大歇安稳之地。洞明本分大钳锤启迪作家真炉[革+(备-人)]。善搏搦实穿千变万化作略者。无出乎拈古。为参玄..

天圣广灯录(目录)

首页>>佛学书库>>天圣广灯录(目录)天圣广灯录镇国军节度使驸马都尉臣李遵勖编。福州开元禅寺住持传法赐紫慧通大师子一谨募众缘。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文武官僚。资崇禄位。圆成雕造毗卢大藏经板一副。时绍兴戊辰闰八月日谨题。天圣广灯录都帙目录(宋实)御制天圣广灯录序天..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首页>>佛学书库>>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满足千人。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以大庄严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其名曰弥勒菩萨。文殊..

十住经

首页>>佛学书库>>十住经十住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共佛陀耶舍译十住经卷第一欢喜地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他化自在天王宫摩尼宝殿上。与大菩萨众俱。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从他方界。俱来集会。此诸菩萨。一切菩萨。智慧行处。悉得自在。诸如来智慧入处。悉皆得入。善..

解深密经

首页>>佛学书库>>解深密经解深密经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解深密经卷第一序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

佛说大般泥洹经

首页>>佛学书库>>佛说大般泥洹经佛说大般泥洹经东晋沙门法显共天竺沙门觉贤译佛说大般泥洹经卷第一序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夷城力士生地。熙连河侧坚固林双树间。与八百亿比丘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般泥洹。时诸众生各各悦乐。自计清净无疑厌想。忽自觉悟今日如来应供等正觉..

六度集经

首页>>佛学书库>>六度集经六度集经吴天竺三藏法师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第一布施度无极第一上凡十章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国鹞山中。时与五百应仪。菩萨千人共坐。中有菩萨名阿泥察。佛说经道。常靖心恻听。寂然无念。意定在经。众祐知之。为说菩萨六度无极难逮高行。疾得为佛。何谓为..

思益梵天所问经

首页>>佛学书库>>思益梵天所问经思益梵天所问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一序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与大比丘僧六万四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七万二千人。皆众所知识。得陀罗尼无碍辩才及诸三昧。于诸神通无所挂碍。善能晓了诸法实性。悉皆逮得无..

杂阿毗昙心论

首页>>佛学书库>>杂阿毗昙心论杂阿毗昙心论尊者法救造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一上序品第一古昔诸大师于诸甚深法多闻见圣迹已说一切义精勤方便求未曾得异分阿毗昙心论多闻者已说或有极总略或复广无量如是种种说不顺修多罗光显善随顺唯此论为最无依虚空论智者尚不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