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就是看到有生命的异类众生,被擒被抓被关被杀,惊惶失措,命在垂危之际,发慈悲心,买物救赎,予以解救释放的一种行为!放生的对象没有限制。举凡天上飞的如鸽子、麻雀,地上走的如鸡鸭、牛羊,水里游的如鱼虾、鲈鳗,土里钻的如蚂蚁、蚯蚓,大到狮子、大象,小到蚊子、苍蝇,..
无明
海涛法师:佛教是怎么解释姻缘的?怎么求姻缘?
姻缘姻缘,旧时谓婚姻的缘分。佛教如何求姻缘(海涛法师开示)尊圣佛母咒: 普隆娑哈 阿弥达阿优达底娑哈咒心: 普隆娑哈(1)用法:夫妻不和时,女方可买一件男方喜欢的衣服,念二十一遍此咒或咒心,然后吹一口气在衣服上,让男方穿上,即得夫妻和好圆满;(2)用法:若男女欲婚嫁前,买一..
苦从哪里来的?乐从哪里来的?
佛救众生,救些什么?「生老病死众苦恼」。这是一切经里头常常告诉我们的,三界六道有三种苦,第一种叫苦苦,第二种叫坏苦,第三种叫行苦,这个苦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总而言之,不出这三大类。第一类就是说我们欲界,只要有欲望,有贪 痴慢,有五欲六尘,你就一定有这些苦。苦苦里面..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新白话版24
(2)持以供佛【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 ,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这是说天降雨华,众生取来供养佛啊。所谓众生,就是除佛以外啊。所谓清旦,就是六时之一啊。所谓衣 ,就是盛华的器具啊。供完佛后回到极乐国,还没有吃早饭,因为神足通很快。所谓除..
供灯没什么用?真正认识下供灯的功德
namoamituofo南 阿 陀佛很多人对点灯的功德认识浅薄,甚至觉得点灯没有什么作用,只是照亮佛堂而已。只有出现障碍后,就常点灯,同时诵《地藏经》,等感受到了加持力后,才会对点灯有了信心。众生因为业力不同,对外界环境的感受也不同。比如人在空气可以生存,在水里就淹死了,可是..
宏圆法师:以无尽的慈悲摄受众生
那么菩萨究竟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去恒顺众生呢?以下是进一步的加以详细来说明。于诸病苦,为作良医。《大智度论》中说,“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淫欲、嗔恚、嫉妒、悭贪、忧愁、怖畏等种种烦恼、九十八结、五百缠、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也就是说,众生的病苦有两种,身病和心病。..
学佛有两条路子,哪一条占便宜?
下面从第三首,我们看到法藏比丘他所发的愿。他初学佛,立定这样的志愿;回过头来,我们再反省反省,我们自己现在初学佛,我们有哪些愿望?我们跟法藏比一比,究竟差多少?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了。【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智慧广大深..
普贤菩萨就是以这种态度,立“称赞如来”的愿
称赞如来十大愿王第二条真实的仰慕和对佛的称赞,应该出自如佛一样的作为。普贤菩萨第二大愿是称赞如来,如果您把它想成是世间惯用的赞美,那普贤菩萨的大愿就没什么意义了。难道佛也需要赞美吗?当然不是!佛不像凡夫,如果受到批评,就会难过;听到恭维,立刻开朗起来。佛不受毁誉..
乙亥农历九月廿九恭迎药师佛圣诞
因中十二愿法药救人天乙亥农历九月廿九(2019年10月27日)药师佛圣诞,祈愿众生消灾延寿,福慧圆满!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与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合称横三世佛。药师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趋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
黄念祖:苦集灭道叫作四谛法,含义是什么?
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叫作四谛法。含义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话又是倒装的,因为有集才有苦,修道才能灭。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苦谛。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作集谛。一切苦恼永远消灭叫灭谛。一切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修了能灭..
2019年10月27日,农历九月二十九,恭逢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圣诞
2019年10月27日,农历九月二十九,恭迎药师佛圣诞――恭逢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圣诞。药师佛为大医王佛,救众生之病源,治无明之痼疾,并能消除一切灾业。值此殊胜之日,若至心皈依称诵佛名,及读诵药师经,或持药师咒,今生皆得病苦消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
如何化解和冤亲债主的仇怨
有弟子困惑于“不知要如何化解和冤亲债主的仇怨”的问题。我们来到人世间,最重要的功课是处理“因果”这一块,但不只是“法俗眷属”(冤亲债主)的因果。如果我们只执着于处理前世因果上面,可能就忽略了修行最大的本质——处理你的&ldq..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四十九章)02
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四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九章夜来千诗由病禅02离妄法眼净是以初从闻性入时。先亡动静声尘之境。次亡能闻所闻之心,既心境俱亡。又不住无心境。及能觉所觉之智。则觉智俱空。此空亦空。方成圆觉。故云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始尽生灭之原。到寂灭本妙觉心之地..
《安士全书》:掏鸟巢两脚烧枯
恭摘自《安士全书白话解》掏鸟巢两脚烧枯节选11冀州有一个小孩,经常去掏鸟蛋吃。有一天,来了一个人,说“有个地方有鸟蛋,可跟我一起去取。”于是,带他到了桑田中。忽然见到路边有一座城,繁华热闹,小孩感到奇怪,问:“这座城什么时候建在这里的?”同行的人要他不说话,牵他..
100个修心养性的至理名言
【100个修心养性的至理名言】1.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2.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3.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4.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5.静..
他见到这个,才能把无明破掉
空间、时间确实都不是真的,都是从我们分别执著里面变现出来的,离开分别执著,空间维次就不存在了。那是什么现象?经上常说「即在当下」,确实过去也在当下,未来也在当下,你全看清楚了。此处是当下,极乐世界也在当下,华藏也在当下,无一处不在当下。这是什么缘故?我们在前面曾..
嘎玛仁波切:理解并修持四法印,就不会迷失在轮回之中
四法印最后一个是涅 寂静。修好前三个法印,就可以得到第四个果。涅 ,是指所有烦恼止息,就是寂静,因此说“涅 寂静”也就是佛教说的解脱。这种解脱,又称为快乐、安乐。但这不是一般的世间快乐,而是因为没有烦恼了,也就没有痛苦,才称为快乐。为什么要了解四法印呢?因为轮回的主..
嘎玛仁波切:熟悉了理论,没有切实体悟,真能做到“不执着”吗?
有人问,佛陀是遍知一切者,那我们会痛苦,佛陀会不会痛苦呢?不会的。虽然佛陀不会痛苦,但会悲悯我们的痛苦,因为证悟空性和生起大悲心是同时存在的。不过,要从平日的睡梦醒来很简单,但要从轮回之梦醒来,就不容易了。但也要注意,不能走入“不执着”的误区。很多人没有修行也..
宣化上人:一念差成千古恨
都说一失足层千古恨,实际上是一念差成千古恨!世上的人,都在醉生梦死中过生活,没有清醒的时候,不知设法脱离轮回之苦。自无量劫以来,被无明所牵,在六道轮回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永无了期。人生如演戏,在这出戏中,演做皇帝,享荣华富贵。在那出戏中,演做乞丐,受困苦艰..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四十八章)04
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四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八章万籁还天观音耳04法眼清净时所以佛告阿难。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消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
邪淫是大不孝
邪淫是大不孝,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邪淫损身体,损精神,是对自己身体的不尊重。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邪淫极容易感染性病,一旦感染就不容易治好。反复发作,自己受罪,父母也会忧心不已。第二、邪淫会让祖宗抬不起头来。我们的福报,是靠祖宗庇佑的。邪..
烧香拜佛,如何才能功德无量?这两点你需明了!
在当下,只要心中怀有善念之人,往往皆会懂得去往寺院烧香礼佛。虽其懂得燃香供佛,但却是另有它意。什么意呢?就是求,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求利其并不可怕,其怕的就是因求利,却不能遂。从而毁谤三宝,硬生生将善行变为恶行。所以,佛家讲“烧香拜..
《心经》: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
色受想行识,是五蕴,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合称十二处。六根、六尘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十八界。蕴处界在佛教中称曰:三科。是对宇宙人生一切现象所作的三种不同形式的归纳。就是说可以从五蕴看世界,也可以从..
六个方法对治烦恼
问:大师您好,我自己很容易为一些小事而感到烦恼,也很容易被别人一些细微的言行举止激怒。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克制不了自己,请教大师应该怎么办。星云大师答:你的这个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很多人听到别人的一句话,或看到别人一个脸色,或别人做了一件小事,他都会烦恼、生气。..
憨山大师开示持咒之方法
禅人以持明(持咒)为专行,从事者三十年,心地未有发明。乞老人指示。老人因示之曰:佛说修行之路,方便多门,归源无二。即参禅提话头,与念佛持明,皆无二法。第不善用心者,不知借以磨炼习气,破除妄想;反以执著之心,资助无明。故用力多而收功少耳。此事如用瓦子敲门,只是要..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我们选这一段做为“明宗”的总结。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离一切相就叫做诸佛。这个地方讲的诸佛,是讲从初住菩萨一直到究竟佛果,总共四十二个位次,诸佛是指这些,而不是像一般的意思,指许许多多的佛,不是这个意思,它只讲分证位。由此可知,分证..
佛说守持不淫戒的五种功德利益
佛说守持不淫戒的五种功德利益【出《受十善戒经》白话参考译文】什么叫不淫戒呢?守持不淫戒者可获得五种功德利益,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所竭力赞叹。不淫欲者,具备佛的威仪,身体香得如佛一样。是哪五种功德呢?一、以正知正念摄持眼识,不视淫色。假使美色出现于眼前,也要..
放下,不被境转
虚云老和尚云:修行人天天讲修道,如何谓之修道呢?修是修造,道是道理,理是人人的本心。这心是怎样的呢?圣言所表,心如虚空,说一个空字有点笼统,空有顽真之分。我们眼所见的虚空,就是顽空;那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灵明妙用,随处自在,能含一切万物的才是真空,修行人要明白这..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了什么?据说是这三种智慧,如何理解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了什么?据说是这三种智慧,如何理解在佛教之中,"悟"当然非常重要,但“悟”并不是法力,更不是“悟”了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因为历代以来,不仅仅是佛陀有“悟”,许多修行者也都曾有过“悟”这样的时刻,即在瞬间感觉到宇宙与自身通彻无碍。佛教中的概念..
虚云老和尚:修行要一门深入,以一门为正,诸门为助,各修一门,彼此不谤
虚云老和尚:修行要一门深入,以一门为正,诸门为助。各修一门,彼此不谤虚云老和尚《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位位都是经过久远劫来,长期修习才成功的。我们生死心不切,不发长远心,病来知念生死,病好道念就退了。所以《楞严经》说:“凡夫修行,如隔日疟”,病时有道,病退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