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何将法消化成自己的生命?慧律法师答:要将法消化成自己的生命,必须把法往内心里面融化。如果这个法只是在心外,我们说心外无法,法就是心,心就是法,所有的法都在启动我们内心的这颗觉性。什么是佛性?佛性就是觉性,觉性就是众生的心。所以,一定要把法入心,才能彻底改..
无明
慧律法师答:如何断除烦恼、无明和妄想?
问:如何断除烦恼、无明和妄想?慧律法师答:师父没有办法来到你心中,要不然,我就拿把剪刀把你的无明剪掉,这个就比较直截了当。个人生死个人了,个人烦恼个人断,才有办法。做师父的人只能给你一个启示,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下定决心,来断烦恼,来断无明,肯修行。这个需要时间..
从幻觉中醒来
所以我们要重视修加行,同时还要认真学习中观。先学中观自空的观点,再学他空光明藏的观点,最后去听一听大圆满,这样循序渐进地闻思修,就有可能证悟大圆满。很多人误以为,除了中观以外,还有一个与中观完全不同的大圆满。其实,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面讲过:在证悟空性..
参禅
参禅是禅宗用以学人求证真心实相的一种行门。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红楼梦》中贾母训宝玉黛玉“不是..
水供
怎样进行七支水供?在佛台前放置七只供杯,以清水为所依物供养三宝。因为我们对水不会有任何舍不得的心态。所以供水是积聚资粮,消除贪嗔痴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做功德,好好的修行,可以很容易很殊胜的改变因果,增加福报和智慧。有了福报和智慧不但事业上有所成就,学佛也很容..
祈愿
《睡前祈愿文》慈悲伟大的佛陀!是日已过,今天已经过去了,我无法停止时间轨道的转动,但祈求您,佛陀!让我觉悟无常的真谛;我无法追逐日升月落的脚步,但祈求您,佛陀!让我认清生命的价值。在这过去的一天里,我有不断的妄想无明,我有不断的烦恼蛊动,但仰仗您的慈悲威德,籍..
祈愿
《除夕祈愿文》慈悲伟大的佛陀!今天是岁残年尽,我们的人生又过去了一年。这一年来,在我的生活里,尝到许多的酸甜苦辣;在我的遭遇里,看到许多的人情冷暖。慈悲伟大的佛陀!所幸仰仗您的庇护,让我生起勇气面对现实,一次又一次渡过险难;所幸承蒙您的教诲,让我提醒自己不要失..
戒律在修行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业疏》云:“戒是警意之缘也。以凡夫无始随妄兴业,动与妄会,无思返本;是以大圣树戒警心,不得随妄,还沦生死。”“戒”在我们的修行当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呢?道宣律祖作一个简单的定义,说“戒是警意之缘也”。“戒法”在我们的修..
四点建议避免学佛走偏
对于学佛人来说,这几个重要的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不能依己意去错解佛意,不然走错了方向还怪罪佛陀……一、关于忏悔有人说,人生是一场充满错误的旅程。而怎么去对待错误?是文过饰非还是坦然面对?是去追悔还是去忏悔?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了之后却试图去掩盖..
益西彭措堪布:西方愿文解讲记
古来汉地流行有几种净土文,但以这篇《西方发愿文》作得最圆满,因此得到先贤古德一致推崇。印光大师说:“此文词理周到,为古今冠。”意思是这篇净土文不论文词、义理,都完备周到,是古今最好的发愿文。根据省庵大师的解释,这篇愿文分为六大章节:一、发菩提心;二、..
回归本来面目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卑躬屈膝地去讨好别人;有的人为了维护虚荣,竭力强作体面;还有人为掩饰自己的无知,不懂装懂。这些人把自己包装起来,每天带着面具,生活在虚伪与无聊的心理状态之中。人若愈想维护自己的体面,反而更容易失去自然纯真的生活;愈想树立良好..
大安法师: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讲记
前言诸位大德同修:在结夏安居精进佛七期间,与大家共同讨论《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因缘殊胜,本人随喜赞叹。这部经典是《首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里的一章。近代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誉之为净宗最上开示,一生致力于这部经典的弘扬,别具择法眼,将其列为净宗根..
大安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前言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在东林祖庭,我们一道来研讨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是非常殊胜难得的因缘,亦是诸位同仁宿世善根福德所致。佛经常说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中国难生、净土难信,确是真实不虚的。人身之难得,释尊以盲龟值木来比喻。譬如浩瀚无际的大海中飘浮着一块木..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背景资料的介绍应劫而生的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出生于咸丰十一年,往生于1940年,是距离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比较近的一位祖师。印祖出生的时代,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内忧外困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凋零的时期。随着西方文化以强势姿态进入中国,儒..
怎样使自己的气息调柔
在禅修当中,每天要注意的一件事就是怎样使自己的气息调柔。气息调柔是用功入门的关键,心粗气浮进入不了禅定。用功有种种方便,所谓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这叫调五事。调五事的中心是调息,呼吸在我们人体内部是以风的状态存在。人身体的组成部分是地,水,火,风,..
怎样从源头根除烦恼
如何才能解脱?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态不好,时时纠缠于烦恼中,需要缓解,需要释放。那么,烦恼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从源头根除?这就需要知道,烦恼从何而来。从表面看,烦恼似乎都是由某种外因引起的,但其根源就在于无明,在于我执。这个依托基础越坚..
准提菩萨三目十八臂的表法含义
准提王佛母身黄白色,有种种庄严其身,腰着白衣,衣上有花纹,着轻罗绰袖天衣,以缓带系腰。种种庄严“色”法胎藏界之义,种种尘沙诸法,因凡夫以菩提为烦恼,而菩萨以烦恼为菩提之故。准提佛母像四周圆有光明光焰,是“心”法金刚界之义,智能破妄心昏闇之故。准提佛母有三目十八..
业力不可思议,但愿力也更不可思议
业力固然不可思议,但愿力也更不可思议;众生心地无明,受无明支配,不得洞彻诸法实相,生心染污五欲六尘,因而造作一切恶业,也因造恶业,感召无量苦,如是起惑、造业、受苦,有如车轮辗转,终无止息。若能遇到诸佛菩萨,乃至善知识指点迷津,必能转迷为悟,离苦得乐,趋向解脱之..
把戒持好,自然有护法神护你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大家要好好发心用功,不是开玩笑的。过去祖师讲“一念万年”,一个念头放在那个地方就不动,坐在那里也不动。丹田祖师坐穿了几个蒲垫,这个容易吗?有的人当了几天和尚就不当了,读了几天书就自以为是,那还差得远呢!现在的人可以活到七八十岁,寿命长啊!虚..
道香应自苦修来,法远禅师的修行故事
写这个故事之前,踌躇了一下,因为这种故事不一定有人喜欢看。也罢,这个故事,就献给有缘人吧。我们知道,在和无明作战的路上,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有多少的努力,就有几分的收获。当然,前提是你的路子走对了。所以选择明师很重要。当你选择了明师之后,能不能有所得益,则..
为什么修行人要精勤修习孝养父母之道
母亲具备了十种德行一名为大地——于母胎中,为子女所依托孕育。二名能生——经历各种痛苦而生产。三名能正——常以母手调理五根。四名养育——能随四季时宜,尽心抚养。五名智者——能以各种方便促使子女,俾生智慧。六名庄严..
四大本空无有我,一身自重不干人
我们都知道,修行人首要的条件就是要看得开、放得下,也就是要先破除我执──要看清楚这个‘我’到底是什么?依佛法来说,其实我们的身体不过是四大(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假合,如果我们对这个假合的身体不能看破的话,修行就很难成就,更惶论了生脱死。历代的祖师..
不要低估无始劫来妄想的力量
有些人说,我们念佛就好,干啥要调伏呢?问题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很强大的生死业力。其实空正见只是一个根本,这个调伏力跟引导力是一个别相。我先讲讲生死业力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投胎,都是有业力而来的,但是业力形成的因缘,每一个人都不一样。在《楞严经》上说,什么叫生..
蕅益大师法语
示法源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养的可归,炽然欣厌。次信现前一举一动,皆可回向西方;若不回向,虽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回向,虽误作恶行,速断相续心,起殷重忏悔,忏悔之力,亦能往生。况持戒修福,种..
佛弟子吃饭时应观想哪五件事
在寺院里的五观堂,吃饭之时要观想五件事,名为“食存五观”:(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身为佛弟子,用饭时应观想哪五件事呢?第一要观想饭菜来之不易,一口饭..
略谈持好戒的几个因素
受戒、学戒、持戒是每位比丘都会遇到的重要课题,如何做好,对一位比丘的成长关系重大。《弥沙塞羯磨本》中有言:“《戒经》云:戒为净身,定为净心,慧清烦恼。若无明慧,烦恼不除;若无正定,明慧不发;若无禁戒,正定不成也。”佛制五年学律,但其实古来很多祖师学律..
对治众生的「十恶轮」
《地藏经》里,佛跟地藏菩萨互相酬唱的目的,主要是破我们的“十恶”。《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占察轮〉上,也是注重这“十恶”。《地藏经》所讲的,你之所以要下地狱,也是这“十恶”。甚么是“十恶”呢?就是在我们“身”上所..
西方路遥如何能至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凡夫劣弱,云何可到。答: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为此,观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又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即得生彼,不须愁远。又如人梦,身虽在床,而..
在家居士简易又有效的烟供仪轨
烟供,此修法主要利益鬼神,把很多殊胜的加持物和食品进行一定比例的粉末制作、调配后进行烟熏式燃烧。相传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佛法由印度传到中国,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座佛教的寺庙——白马寺。而佛法传到藏地,当时藏王赤松德赞想建一座寺庙来弘扬佛法,但是白天盖庙晚..
咱就信阿弥陀佛
汪居士是我们念佛堂的同修,年近七十。她朴实、勤奋,没读过书,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在念佛堂不打佛七时,她就成为素食馆的“常住”,每天打扫卫生,洗刷碗筷,给客人端茶送饭等。无论是和莲友们在一起,还是偶尔遇上来素食馆吃饭的熟人,她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