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具足慈悲与证量(下)虽然我们具备本初以来即有的爱心、慈悲与智慧,但因尚未完全证悟,所以这些品质被掩盖起来,因此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无私的爱心。我们的爱心是有私心有条件的,不足以成为上师。一位上师必须具足无私与无条件的爱心,平等对待学生与周遭所有的人,对每一个..
发心
每天读一点,除去你的误解
弟子应有正确的发心(上)对弟子或学生而言,正确的发心非常重要。为了提升自己的名誉地位而修学佛法,为了从某位上师处获得皈依法名,或是为了成为某个团体或传承的一份子,抱着这种发心的统统不是真正的弟子。许多人的发心都不纯净,喜欢到处宣说上师的名字。为自己的上师而自豪固..
每天读一点,除去你的误解
弟子应有正确的发心(下)正确的发心应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行。当你皈依或展开灵修时,最重要的是具备这种发心。应有强烈的发心,愿借着自己的修持而利益一切众生。要培养这种发心,你需要别人的指导。因此发心之外,寻找适合的上师也很重要。合适的上师必须具备经验和深刻而无..
每天读一点,除去你的误解
从修持中产生虔敬上师尽管具备了无条件的爱心与慈悲,也无法做这些事情。我们既然要成为灵性修持者,就必须具备利益众生的发心,这才是对上师真正的虔敬。上师与弟子的关系,只与灵性修持有关,此外别无其他。培养灵性的目的,旨在利益一切众生,此外别无其他。其他的课题与细节不..
每天读一点,除去你的误解
应从灵性角度培养了解上师与弟子的关系,纯粹关乎培养虔敬心。正如我常说的,唯有借着理解方能生出虔敬心。也就是说,与上师建立关系以前,必须对上师有彻底的了解,上师也必须彻底了解你是否具备作弟子的资格。双方皆应在灵性发展与灵性资格方面彼此了解。例如上师必须审察学生是..
每天读一点,除去你的误解
净观与清净的虔敬心相连金刚乘里有句话说:「只要你对自己的上师与他的教法生起清净的虔敬心,毫无疑问地,你将会对每一位上师,每一位僧侣与每一个人都能生起净观。」净观与清净的虔敬心是相连的。如果你对上师所谓的虔敬心其实只是一种情感,就无法对任何人生起净观,反之,你会..
每天读一点,除去你的误解
须对上师有真正的感觉人们都以为要寻找上师是很困难的。我在寻找上师方面却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并非我前去寻找他们,而是几乎都是各位上师前来找我的。这是我在过去多生中累积下来的福气。但我同时也在寻找上师,因为我需要更多的指导,接受更多珍贵的开示。因此,我也在寻找上师,..
每天读一点,除去你的误解
上师相应法应发自内心上师相应法应发自内心,并非能于外在寻求。外在的上师相应法只是游戏。你必须向上师、佛、菩萨与空行母等祈请与礼拜,但最重要的是于内心与上师相应。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就会一一居于你的内心,这就是上师相应法了。即使外面看来好像没有做过什么,但那不要紧..
每天读一点,除去你的误解
毫无准备就投入金刚乘是不正确的(上)培养虔敬心有两种方法,通常由喜欢开始,逐渐变成虔敬心,然后再转变成清净的虔敬心。这是一般培养虔敬心的方法──透过平常的喜欢或感觉。这是一般的虔敬心。而殊胜的虔敬心,则不必透过一般的喜欢或不喜欢,是自然而然地生起的。可是我们缺乏..
恭敬我们与生俱来的保护神
供护法,有些人认为是藏地的传统。确实,藏地每个寺院和每个修行人都很重视供护法。《莲花生大士传记》中记载,莲师初来藏地时,许多鬼神制造违缘,莲师依靠神通一一降伏,让他们发誓作护法神,保护佛法。其实这种故事在汉地也有,比如关公,就是智者大师在荆州玉泉山时,有一天坐..
父母反对自己修行怎么办?
有些佛弟子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的父母、亲人不相信佛法,甚至反对自己学佛、修行,所以当他们看到自己供灯、供水、磕头或者修法时,会有不满情绪甚至非常反感进而诽谤佛法,这时候作为一名佛弟子,我们该怎么办呢?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坚持修法比较重要,不管父母、亲人怎么反对,..
畜生道众生之苦
畜生道也叫旁生,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海住旁生,另一种是散居旁生。所谓海住旁生,指的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鱼虾等海洋动物,其大小是不固定的。平日里我们所能看到的海洋动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一方面,很多体型巨大的海洋动物我们很难见到。我们知道须弥山很大,日月都围绕着..
我们应当充满信心和勇气
人们常常会问:世界万物是怎么来的?无论是器世界还是情世界的一切万物,都是由业及因果而产生的。月称菩萨在《入中论》所说:“所有形色等一切显现都是由因果产生的。”包括众生的不同种类——西方人、东方人,汉族人、藏族人,男人、女人,幸福的人、不幸的人,富人、穷人等等;..
佛法是内道
需要跟大家特别强调的是,在闻思佛法的过程,以及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时观察、反省自己做事的动机是否清净,行为是否如法。如果我们的行为能够做到动机清净,手段也清净,不管身边出现怎样可怕的恶人和恶行,自己都不会被沾染。所以,无需抱怨环境,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发心..
因果的四种形式
因果的四种形式,分别是:一、动机善,手段恶;二、动机恶,手段善;三、动机恶,手段恶;四、动机善,手段善。第一种:动机善,手段恶举两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比如为了供养三宝而伤害众生,这个行为的动机是供养三宝,而不是为了满足私欲或私利,动机是善,但行为错了,而手段则..
八种天人之功德
在第一世蒋贡仁波切的《了义炬》中介绍了八种天人的功德,在这里也为大家讲解一下。所谓八种功德,既是过去世积累福德的结果,也是我们今世需要依照修持的。功德之一,长寿人类的寿命最长不过百岁左右,而天人的寿命却是不可估算的,可以是几千几万年,也可能是几个大劫,甚至几百..
小乘、大乘、金刚乘的戒定慧
若想从轮回解脱、成就佛果,仅有出离心还远远不够,戒、定、慧也是其必要条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八万四千法门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三个——戒、定、慧。戒、定、慧对于小乘、大乘和金刚乘同等重要。戒,属于律藏。小乘戒主要是别解脱戒。别解脱戒针对不同类别的修行者,共有七种:比..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意无意地难免会造作一些恶业。如果恶业很大,我们就会觉得很紧张,赶紧忏悔;但若是恶业比较小,我们往往会觉得无所谓。这种心态是错误的。俗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确如此,我们不能因为恶业小就忽略它、纵容它,要知道恶行再小也可能..
即使是破戒的出家人,损害他们也有严重的过患
不要说具有清净戒律的出家人,即便是破戒的出家人,损害他们也有严重的过患。为什么呢?因为如今的出家人无论再怎么下劣,最迟也会在胜解佛出世时证得圣果,从这个角度而言,任何出家人都不应该受到迫害。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有些出家人是非常清净的大德,而有些出家人虽然表面..
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算是真正的成就
居士问:居士修行到什么境界或者获得什么样的感应,算是达到佛法的一阶成就?太桥答:对一般修行人而言,由于追求的目标不同,所以最终获得的成就也不一样。获得的成就分为三类:其一,小乘的成就;其二,大乘的成就;其三,金刚乘的成就。小乘成就又分为两类:其一,声闻乘;其二..
利他心的功德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有一世转生于拉马车的地狱里。当时,他与同伴嘎玛热扎一同拉地狱的马车。这个马车特别大,二人合力都拉不动。狱卒们就拿锤子打他们,遭受非常难忍的痛苦。这时他想:我们两个人也拉不动,与其共同感受痛苦,不如我一个人拉,让同伴休息。这是释迦牟尼佛第一次..
了解菩提心
虽然我们学佛后接受了皈依戒,也闻思了佛法所讲的四法印,但仍不算是修习了大乘佛法。只有发心并且具足菩萨戒,才算步入了大乘佛法。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发心的本质、对境、动机、根器、内容、分类以及发心的功德利益等。发心的本质: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舍弃伤害众生的心念。发心的..
以神通来吸引他人信佛是否正确?
居士问:如果我们用修持佛法后得到的神通来吸引他人信佛,是否正确?答: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传播佛法,首先要看发心,其次还要具备无上的证悟。传播方式的正确或不正确是由发心来决定的。从释迦牟尼佛开始一直到现在,佛法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传播的:一种是“教法”,另一种是“证法..
修行的成就
佛法绝不是衡量他人过失的工具,而是调伏自心的殊胜灵药,更有自觉觉他的圆满方法。三乘的成就对一般的修行人而言,由于追求的目标不同,所以最终获得的成就也有所差异。成就分为三类:一,小乘的成就;二,大乘的成就;三,金刚乘的成就。小乘的成就又分为两类:一,声闻乘;二,..
发心与因 果
一、发心与因果观察发心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自心的动机,调整自己的发心,因为正确的发心非常重要。虽然我们自认为自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者,但从无始轮回以来,自私自利的习气根深蒂固,利益他人的发心却比较薄弱,实际上是否是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者就很难说了。因..
观想死亡的训练
我们虽然了解了死亡无常的道理,但如果想在心中有更深的体会,依旧很难。可能刚刚有点感觉,转眼就会消失,立刻又沉迷于眼前的日常琐事,忘了死亡的可怕,同时也失去了修行的动力。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牢记死亡无常呢?方法只有一个——训练,也就是要经常身临其境地观想自己死亡时..
怎样把生病转为道用
有弟子问:“生病的时候,应该怎样用佛法来帮助我们?顺缘或是逆缘都用平等的心对待,这一点特别难做到。比如我们认为生病是一件不好的事,那么该怎样对生病这样的逆缘进行转化呢?”生病其实是最好的一件事。如果我们把生病当作是不好的事来对待、甚至发脾气,那么生病本身就是造..
渐悟的修行者---渐顿两种人身
渐悟的修行者在《了义炬》中介绍了两种修行者,一种是渐悟的修行者,一种是顿悟的修行者,还详细介绍了对这两种人的引导方法。接下来,我们将要讲解的便是这两种修行者,以及相对应的引导之方法。渐悟的修行者:对于渐悟的修行者而言,他们尚存在五种障碍:第一、虽然获得了暇满人..
为什么藏族人不吃鱼
放生,是全世界的佛教徒都很喜欢做的功德。二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佛陀在印度诞生,成佛以后,在35岁开始第一次转法轮,也就是讲经说法,地点在“鹿野苑”,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大约十公里的地方。当时佛陀让毗婆沙拉国王赐予大片土地,里面有山有水、有森林,作为保护野生..
做供养要具备的六个条件
我们凡夫都会执着自己的善根和功德。其实,自己的善根算什么?都是有漏的善根。自己的功德算什么?都是世间的功德。要想让这些能起到殊胜的作用,就要供养给佛菩萨、布施给众生,成为自己圆满福慧资粮之因。如是思维:“佛陀、菩萨,我的一切财物、受用都供养给你们,看看能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