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轨》中发心的说明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是建立在发心基本上。不仅修行如斯,生活中,我们天天也在发心。无论工作照样进修,若无心的介入,将一事无成。所以,心是一切行为的根本。以什么心干事,最终就会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我们现有的心行基本是凡夫心,这就影响到日常的一言一行..
发愿
《仪轨》中发愿的说明
《仪轨》中发愿的说明皈依的目的,是于自身成就三宝功德。这就需要从做人开始,若不具备基本做人准则,若何修菩萨道甚至成佛?作为佛学生来说,做人的基本准则是遵守五戒十善。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修行意义。不杀生可以止息杀生罪行..
皈依的修习
皈依的修习皈依的最终目的,是于自身成就三宝具有的品德,这一过程贯穿了佛法的全部修行。是以,皈依后还须反复修习,不时强化,藉由三宝功德转化现有生命。佛法的一切修行,都建立于对三宝的信心之上。有关于此,大小乘经论中有着丰富内容。在原始经典《阿含经》中,主要表现为三..
布施的五大功德
布施的五大功德过去佛陀与其五百位大比丘弟子,一起住在毘舍离的獼猴林中。当时,有一位名叫师子的大将军前往拜见佛陀。将军见到佛陀,便五体投地顶礼佛足,然后恭敬的坐在一旁。佛陀问师子大将军:「师子!你平日仍然持续布施吗?」师子大将军回答:「是的,世尊!我还是常在四城..
看看你的福报够吗?
惊:你的福报够不够,进来看了就知道作福不嫌多,但用于解脱正道。有一次,佛陀来到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这天,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盛装前往礼见佛陀,请求佛陀及僧团能在舍卫城住上三个月,接受他的供养。佛陀默许了。波斯匿王就在王宫外面,搭建了..
因果故事:念佛免除死难
吴允升,字常导,生于清道光年间,安徽歙县人。年轻时,于苏杭一带做买卖,有一天,在虎邱偶遇一位僧人,僧人仔细注视吴允升,告诉他说:“你颇有善根,可惜二十九岁有溺水之灾,当如何是好呢?”吴允升感到很害怕,于是请求如何解除免于水灾的对策。僧人过了很久才说:“从今以后..
佛陀生生世世答谢父母恩
释迦佛生生世世答谢一切父母恩,因孝亲而成佛,后世学生以孝为戒。知母、念恩、报恩,加上慈、悲、增上意乐,合起来是修佛门的大孝。以下从本师释迦牟尼佛说起,谈谈佛门中的孝道,以此引起每一位佛学生的重视。佛世时,有一外道为了利养,对三宝心怀嫉妒,而欲毁谤,见阿难尊者讨..
杀生祭拜是邪法
杀生祭拜是邪法,违背生计之道,得不来福报。佛陀时代,有位国王名叫和默处,因为他的国家地处荒僻罕见边境,所以从来都没有见过佛陀、也没有听闻过佛法。这位国王一向崇奉邪师外道,连其它庶民也是如斯,他们以杀生的方法来祭拜天神,早已习以为常。有一次,国王的母后生了宿疾,..
作福不嫌多 但用于解脱正道
作福不嫌多,但用于解脱正道。(图片来源:资料图)有一次,佛陀来到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是日,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盛装前往礼见佛陀,请求佛陀及僧团能在舍卫城住上三个月,接收他的赡养。佛陀默许了。波斯匿王就在王宫外面,搭建了一座大教室,并..
盲者——挖掉万人双眼,受累世皆瞎报
图片来源:资料图当佛陀住在木特乐城的芒果园中时,木特乐城有位财富很多的施主,名叫具资。他与妻子共度幸福的生活,但妻子怀孕九个月后,却生下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夫妻二人心中异常苦楚,认为生育孩子已经很不轻易了,更何况照样个瞎子,不如喂狗算了。于是,他们趁傍晚没人看..
五百位婆罗门女净心得道缘
五百位婆罗门女净心得道缘。(图片来源:资料图)佛陀在舍卫国时,国土东南有海,海中突起一地,遍地尽是香花茂林,情况清幽高雅。当时有五百位婆罗门女,虽然精勤修道,却不知有佛陀这位圣人。一日,她们聚在一路,互相告言:我们今生得此女身,从少至老为诸多不自由所捆扎,人命..
已婚妇——削发调化丈夫,同证阿罗汉果
已婚妇:削发调化丈夫,同证阿罗汉果。(图片来源:资料图)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刻,有两位大施主日常平凡关系异常密切,他们都认为两家关系一向很和气,愿望未来能进一步加强。一个施主说:你我两家关系很好,今后应持续保持下去。另一位说:那,我们做亲家吧!。做亲家是不错,但..
明憨大和尚:清净的心无边无际
我们打坐用功,无论是数呼吸,无论是观呼吸,无论是参一个什么话头,都可以。要有信心,错了还来,忘了还提起来。累生业习,心神恍惚我们心像心神恍惚,我们的心像小动物一样,它一向地动,你想把它稳定住,它稳定不住,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无始以来的无明导致我们的心不能安定。这..
禅宗是如何了死活的呢?
很多人都邑问禅宗见性到底了没了死活?现在修净土的也老是说禅宗行人只要有一丝烦恼未断就不能出三界。这样讲是纰谬的。为什么?禅宗明明讲不除妄想不求真,假如说一丝烦恼未断就不出三界,那修禅宗的人就生生世世在世间不能解脱了?这样说的人没有见性,也不懂得禅宗。性相一体,..
四种禅宗常用的话头
参任何话头,切切不能和自我中间连在一路,若是参到最后老是围绕着自我,将会成为一个傲慢心、自私心异常强的人。所以假如自己发清楚明了话头,要先去就教师父这句话头能不能参?否则最好照样老老实实地用师父建议的话头。以下是四种禅宗常用的话头:1.念佛的是谁?习惯念佛者在开..
佛堂的安设与供养
供佛前准备如果我们在家修行,便应在家中有一个修持的地方,在这里安置佛坛,日常的功课也在这里修诵。在西藏,一般家庭都会把最好的一间房建为一个小佛堂。在现今的城市生活中,大家可能没有这个条件,但可以在家中一个较清静的角落布设佛坛及修持。这个角落或房间不拘大小,但最..
佩戴楞严咒的利益
以下是楞严经中有关佩戴楞严咒的经文摘录和宣化上人的浅释,论坛上也有师兄介绍过自己佩戴后的经历,比如求子成功、自得斋戒、学佛更精进、身体变好、夜无噩梦睡觉安稳等,我相信,这些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利益,犹如海面上的冰山一角,更大的利益隐藏在海平面下自己还感觉不到。不..
为什么要发愿和回向
我们种善根、修福德、做功德,要立即回向。若是没有回向,就像一个很好的东西没有善加使用而白白浪费了。做功德首先有发心,中间有正行,最后有回向。发心就像头一样;正行就像身体、心脏、生命一样;回向就像脚一样。就像一个人要去一个地方,这个人要有头、有脚、有身体才能到达..
在佛教护法中,关羽是一位很重要的护法神
不能轻慢神,也说关羽在佛教护法中,关羽是一位很重要的护法神。很多人把关羽当成了财神,拜关羽等于拜财神。而其实,关羽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让你发财,而是体现一种天气之间的浩然正气。我们拜关羽,要学习他的忠义仁勇的精神,这才是佛弟子拜关羽的目的啊。一般寺院都供养韦驮菩..
如何在生活中消业积福
生活就是修行的过程,我们真有智慧了,无论做什么都能消业积福。我们都一定要知道:我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上师三宝的恩赐;我的一切都应该成为上师三宝承办利益众生的工具。当我们能这样时时忆念上师三宝的恩德和功德时,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所享受的任何物品都成为加持品——第一..
大悲咒的修持与功德
大悲咒是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此中包含了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心、济世渡人之心以及无上的菩提心,是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诀。本咒语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主要部分。详细的名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依法传授皈依
依法传授皈依皈依,应经由过程如法仪轨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懊悔,忏除我们无始以来做作的无量罪业。懊悔则清净,懊悔则安泰。清净无染的心,才能如法纳受皈依。念诵内容平日为: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懊悔。其次是发愿。作为大..
第一篇 三藏十二部
第一篇三藏十二部壹媒介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为后世留下千古不灭的真理。当时没有文字,这些教理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法记忆传承。佛陀入灭后,学生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和确立教法,以大迦叶为上首的五百学生,进行第一次的经典结集,由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然后由诸长老将诵出的经、..
第五篇 回向
第五篇回向壹回向的意义与种类回向是佛教极为殊胜而独特的修行窍门,回向的道理就好象手持蜡炬引燃其它的蜡烛,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线不只不曾减弱,反而因为点亮其它的蜡烛,而使室内加倍通亮;回向好比将一粒种子再播种到田里,种子经由抽芽、开花,而结成累累的果实;珠宝散于遍..
第二篇 发心立愿
第二篇发心立愿壹媒介我们做任何工作,一定要先制定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努力的偏向;有了偏向,干事才能著力。制定目标就是立志,在佛教称为发心立愿。贰何谓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是学佛的根本。发心,又称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等,是指发自心坎的意念。《华严经》说,..
佛祖度500年前的父亲 弗成思议的流传轮回
资料图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刻。有一次,佛陀在去祇陀园的路上碰到一位婆罗门白叟。这位白叟一见到佛陀,就不由自立地喊: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还朝着佛陀扑以前,想抱住佛陀。这时,旁边的比丘上前阻拦,不让他这么做。你们不要拦他,否则,他会急速吐血而死。佛陀比较丘们说。比丘..
六国君王出兵逼婚 绝世美男毅然削发
生成丽质,堪称世间第一。(图片来源:资料图片)曾有一段时间,释迦牟尼世尊在舍卫城弘法。当时,鹿野苑有位著名的国王梵施国王,他在位时代,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全部国家出现一派朝气蓬勃、繁荣昌盛的气象。梵施国王如理如法地掌管着这个国家,人们过着祥和的生活。不久,王妃..
古籍中记载的《金光明最胜王经》感应
第一:西印度小国讲《金光明经》敌国得和感应(出《开元录》及〈摩腾传〉)西印度有一小国,请摩腾尊者,讲《金光明经》。俄而邻国师而来,既将践境,辄有事碍,兵不能进。彼国兵众,疑有异术,密遣使睹,但见群臣安然,共听其所讲大乘经,明地神王护国之法。于是彼国请和求法,俱得..
劝人念佛有功德可以免除死难
吴允升,字常导,安徽歙县人。年轻时,于苏杭一带做生意,有一天,在虎邱偶遇一位僧人,僧人仔细注视吴允升,告诉他说:你颇有善根,可惜二十九岁有溺水之灾,当若何是好呢?吴允升认为很害怕,于是请求若何解除免于水灾的对策。僧人过了良久才说:从今今后,你要戒杀放生,每日忠..
净土法门法语:一切为众生没有丝毫一念是为自己这叫学佛
1我们为什么学佛?为什么修行?一般人回答都是为自己,为自己求安乐。而世俗的人为什么学佛?为什么要拜佛?为什么到庙里烧香?求升官发财,求健康长寿,求佛菩萨保佑他平安,目的在此地。2全是为个人、为家庭,坚固的我执一丝毫都没有化解,念念增长执着,念念增长分别,所以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