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佛语的背后暗藏天机你的业障重啊!常听佛教徒讲业障,听久了实在让人害怕,到底佛教讲的业障是什么?真的会为我们带来灾难吗?依照《涅槃经》第十一卷的解释是:“业障者,五无间罪重恶之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五无间罪称为业障,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和恶心出佛..
发愿
修行何必在深山红尘也是大道场
我们通过学佛修行,把宇宙和人生的事实真相、真理都弄得一清二楚了,像《心经》里讲的那样,“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真正明理了,是无所畏惧的,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发出自己的智慧之光。在这之前,我们本具的光明是不会显现出来。不管光也好,莲花也好,都..
如何使佛法和生活工作相结合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之后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要如何才能把佛法和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结合起来?若我们能把所学到的佛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这样学佛才有意义。现在跟大家讲“怎样能够使佛法和你的生活、工作结合在一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佛法最了义的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念头总是控制不住怎么办
你今天不修行,那么明天还是老样子,不修禅生命就不能重组。禅修时念头总是控制不住,心里知道这样不对,知道糟了,又要进入那个圈里去了,但是有时候又顶不住怎么办?如孝法师:心确实是这样,它特别调皮,你想和它斗,是斗不过的。这就是我们要修行的原因。佛陀跟我们说了很多训..
梦参老和尚:哪一个法门忏悔业障快
问:要忏悔业障的话,不知是持咒快?灭定业真言快?金刚萨埵心快?还是念佛快?答:都不快!怎么样才快?快的不是那些咒,是你的心,一样的磕头一样的拜忏,人家在观想佛像,观想佛的圣号,忏悔自己的业障,这个头磕下去,他业障就消失了,你光跟人家忏、跟人家唱诵,也没有注意观..
宣化上人:十法界就是十条路,去哪里全看自己
怎样能生佛界?佛是觉,就是觉悟。能觉悟就是佛,不能觉悟就是众生。所谓“一念觉就是一念佛,念念觉就是念念佛;一念迷就是一念众生,念念迷就是念念众生;时时觉就是时时佛,时时迷就是时时众生。”你能觉悟自己所做的是颠倒事,就是佛;你不能觉悟自己所做的是颠倒事,就是众生。所..
你想去净土吗?先要不怕死!
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求生净土,必具真信切愿念佛法门的三资粮(三要领)是信、愿、行。今天着重谈信、愿问题。大家都修净土,当然有一定信心,说愿,每天都在发愿。但是,信得真不真实,愿得恳不恳切?这就值得思考。祖师有关真信切愿的开示蕅益大师明末高僧、净宗九祖蕅益大师说:“..
梦参长老:念地藏菩萨名万遍 一切毒害不能损!
地藏菩萨梦参长老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过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经险道。是人先当念地藏菩萨名万遍。所过土地。鬼神卫护。行住坐卧。永保安乐。乃至逢于虎狼师子。一切毒害。不能损之。——《地藏菩萨本愿..
末法时代应如何劝身边朋友念佛?
末法时代应如何劝身边朋友念佛?末法时期,善知识难遇,众生不知念佛。有一弟子曾发愿帮一不信宗教的人进入佛门,但并不如愿。那么,怎么才能帮助身边的人念佛呢?这样的末法时期,确实众生的业障很重,而且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随着人口的增多、生存资源的匮乏、善法的..
造什么业见什么鬼:佛经中的“鬼王”
佛经中的“鬼王”什么叫鬼王呢?他是鬼中的首领。这一些鬼王不论是善、是恶,都是菩萨所化现的,你不要认为凡是鬼王就是鬼了。这一些鬼王都是在宿世发愿,用种种方法来教化众生的。有的用慈悲来摄受一切众生,有的就用凶恶去折伏众生。折伏和摄受,这叫“折摄二门”。因为有的众生..
生西法师:破了戒怎么办?
问:在出现违缘时破戒了该怎么办?智诚堪布(生西法师):不管怎么说,我们首先要避免破戒的情况发生。如果已经破了戒,也不要特别地沮丧,觉得已经破戒了,一切都完蛋了。虽然上师们让我们注意不要破戒,会说只要你破了戒,一切都完了,但真实来讲,是不是一旦破戒了一切都完了呢?也..
如何做好临终关怀
从另一方面来看,国人长期受唯物论教育的影响,缺乏信仰生活和心灵归宿。年轻时忙于工作和家庭,可能还没多少感觉;老来无所事事,精神生活显得格外贫乏。所以,全社会都在呼吁关爱“空巢老人”。这固然值得提倡,但我觉得,比儿女不在身边更可怕的,是内心的空空荡荡,无所依靠。..
但以迷而未悟,故长作众生
众生心性,与佛无异。但以迷而未悟,故长作众生。华严如来出现品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须知智慧德相,与妄想执著,唯在一心,初非二物。迷之则全智慧德相,变成妄想执著。悟之则全妄..
来果禅师:三千年话头念佛为谁的悟道因缘
来果禅师十二岁时曾试图前往汉阳归元寺出家,后被堂兄拖回家中。其父担心他再次出家,于是令他跪在桌前,旁边放着一根木棍,强迫他吃肉,说道:“吃则罢休,不吃三棍打死除害!”来果禅师道:“请父打死,誓不吃荤!”他的父母见他修道之心已决,从此以后便不再阻止他吃素。同年,来果禅师以居..
做人的标准
学佛的最后落脚点在什么地方?我想,落脚点就在实际的做人做事当中。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
悟道法师:如果不相信这个世间是苦,你就放不下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指我们这个世间苦是真的,快乐是假的,那个苦不会变成乐,叫做苦苦,那个苦是真的。所以小乘四圣谛,苦集灭道,谛就是真实,苦是真的,苦不会变成乐,所以叫做苦苦。坏苦是我们这个世间也有快乐,但是那个快乐,佛告诉我们,那不是真正的快乐,那个..
大愿法师:将修行与生活融为我们的生命
我们往往搞错了,以为所谓修行就是说我每天抽一个小时来做早课,或者做晚课就行了,其他时间不是修行的时间。其实你搞错了,任何时间都是你修行的时间,任何地方都是你修行的地点。不是说你在佛堂才可以修行,不是说你诵经、打坐、念佛、拜佛、念咒才叫修行人,你错了。我告诉你,..
舍不得儿女,误了她一生的大事
一、肝癌病苦,拼命念佛,水肿消掉另外一位病人。昨天有来了一位菩萨,后来有出来示范拜佛,他是一位老师。他的母亲念佛,说她不用功,她也很用功,常常打佛七的时候,人家出去上厕所,她都不用出去;常常一进去,就一整天,待在佛堂里面拼命念。她儿子是佛教反对党。就是昨天来这..
圆瑛大师禅净双修的思想
(一)由禅入净的实践圆瑛大师,福建古田县人,十九岁于鼓山涌泉寺拜增西和尚为师。二十一岁从福州到江苏常州天宁寺,亲近禅宗尊宿冶开禅师修禅六年。时常定境现前,身心廓然,曾于定中悟后写了一偈:“狂心歇处幻身融,内外根尘色即空,洞彻灵明无挂碍,千差万别一时通。”到了二..
星云大师谈生死名利与欲望
2015年10月17日,星云大师在宜兴大觉寺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谈生死:我最不怕的就是死《环球人物》:您已经过了88岁“米寿”,很快就要九十大寿了,在经历诸多人生波折之后,您如何看待“生死”?星云大师:死是人最怕的东西,不过很奇怪,我最不怕的就是死。1927年,蒋介石..
茗山法师《我的慈悲主义》
一、绪言这是作者十年来身体力行并深深获得效验的一个主义,初行时未能自信,又怕人说我自赞、诳他、打妄语,只好自己受用,从未公开发表;今年春,看书看到有“教授的诲人精神,应将一解一得尽以传人”的话,乃于焦院第一周的精神讲话,向各同学讲过一次,最近想把这一得之愚,本..
什么是净土宗的真行
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依赖自己和依赖老师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一信徒问师:师父,对老师的依赖也是一种执著吗?需要老师的肯定也是一种妄念吗?依赖自己与依赖老师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师答:对老师的依赖是一种执著。需要老师的肯定其实也是一种贪执。这里分为两种老师,第一种是真正证得无我智慧的老师;第二种是凡夫的老师。如果是前者,那么..
用什么样的心态念佛 可以决定往生?
念佛往生西方我们开始念佛,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念佛?我们常常讲发心,要发什么样的心?一个念佛人要发四种心:第一是惭愧心,第二是欣庆心,第三是悲痛心,第四是感恩心。怎么叫惭愧心呢?我们没有学佛之前是埋头造业,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一个冷静的反省..
什么是求财的正确方法?怎样求财才能满愿?
怎样求财才能满愿?正求,且你命里边有财,佛菩萨可以帮你;如果你命里无财,佛菩萨也帮不了你。你往昔不修布施,一毛不拔,这一世你注定要受穷。要想转变命运,那你再穷也要想办法去布施。可现在的情况是,越穷的人越不想布施,越不想布施越穷,因为你有穷的习气——悭贪。越布施..
有心学习菩萨精神 你就是菩萨的化现
一心学佛菩萨未曾染著色,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住一切诸三昧,所有功德悉回向。——《华严经》卷十五.金刚幢菩萨回向品此偈是说,菩萨在人间,也和我们一样,有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所构成的肉体生命,但却不像凡夫那样地贪恋执著;菩萨虽已修成一切禅定的三昧境界,但也不会耽着那些禅..
济群法师:如何做好临终关怀
临终助念是书院的慈善项目之一,目前主要针对学员及直系亲属。每次关于助念的培训,参与者都很踊跃,这也反映了很多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需求。生、老、病、死是人生四件大事,尤其是现在的中国社会,已步入老龄化门槛,并处于逐步加深的阶段。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
人生佛教的三级做人观:完人 超人 超超人
完人超人超超人通过对佛教的判摄,太虚大师提出:现在的时代必须依人乘行果趣向菩萨乘而证佛果。基于这个理论,提出了人生佛教的思想。提出人生佛教的历史背景太虚大师当时提出人生佛教,除理论上已经成熟,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以外,还有个显著的历史背景。过去佛教是以这两种方..
祖师大德的诵经秘诀 正确诵经获福无量
至诚恭敬诵经获福文:印光大师梦参老和尚印光大师:诚敬为主入定至悟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经..
「持戒」与「修善」的差别
“若持戒者,既绝恶求,清净行绝,乃至佛果。”如果我们能够如法持戒、如法发愿,有这种清净愿力的摄持,心中能够放弃恶求,放弃对五欲果报的追求,因地能够“清净行绝”,在果地上就能够成就五乘的功德,乃至于成就佛果。这是说明“持戒”跟“修善”的差别。在《大智度论》〈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