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

迷悟的根本是四圣谛吗

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但因缘起深奥难解,为使尚未起信的众生免于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转*轮时,特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

面对不喜欢的人和事 除了生气还能做什么?

除了生气还能做什么?(资料图)主持人尹岩:如孝师父,当我们面对不喜欢的人和事,一方面对正在发生的人与事极不认同,但是另一个声音却在告诉你,你眼前看到的那个不可忍受的东西都是你自己的投射,你在照镜子。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如孝法师:所有的显现一定是因果的作用,..

菩提树为何被视为“圣树”

菩提树为何被视为“圣树”?说到菩提树,就不能扯开其与佛教的联系,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以及国内各地的丛林寺庙中,普遍栽植菩提树,它在《梵书》中称为“觉树”,被虔诚的佛教徒视为圣树,万分敬仰。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佛祖渊源胜似“血脉”印度是佛教..

离开了当下去谈解脱是没有意义的

离开了当下去谈解脱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那些参加过禅七或闭关的禅人,才真正理解“业障鬼子”、“业障深重”这些概念背后所含藏的某种无法向人言说的无奈和沮丧。没有参加禅七或闭关之前,大多数人都可能会“自我感觉良好”,等到参加禅七或闭关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什么都不是!不少..

对待人,要慢慢学会冤亲平等

华严经被称为富贵的华严,里头讲到:“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事孝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舍其贪着。”这个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和冤亲平等,舍其贪着。人成立家,是一种贪着在里头,所以就会受到家的种种逼迫。一..

多为别人想时,业障就消除了

修道要反过来。世间人认为,我一直为自己努力,我就可以得到。但要修道,刚好相反,先学会为别人时,自己什么都不要,这时候就是得到了。许多人问业障,什么是业障。如何消业障。是要念多少经才能消业障。为自己想的多,就是业障。多为别人想时,业障就消除了。人要能为别人想,不..

真正修道人的福报是要超过帝王的

想要修道,一定要去做事情。古人讲的,没有破参,不能住山。如果没有明心见性,一定不能躲起来自己修。躲起来,自己念念经,好像觉得自己挺有功夫的,其实容易修出魔障。有的人一学佛后,感觉好看破放下,班也不上,活也不干,就赶紧念经给自己了生死。真的令人担心。修道最忌讳的..

净土法门:凡事有因果,不怨天尤人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每一桩事情都有前因后果,我们这一生中所受的痛苦,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学佛人了解这个道理,所以绝对不会怨天尤人。逆境是我过去造的恶因,顺境是我过去造的好因,都能够欢欢喜喜地去承受,在这个里头不怨天、不尤人,就不再造业..

为何佛教可以如此正确地理解人脑?

复杂的人脑(资料图)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佛教徒和神经系统学家都研究过佛教和神经科学,他们的研究结果交叉重叠。很遗憾,我个人过去对此并不感兴趣,因为我已经听说过各种关于不同宗教的类似事情,所以我并不曾觉得这次有什么不同。当某个科学发现看上去给任何一条宗教教诲提供..

原来生病和破财 都是在消业障!

忏悔业障佛才会加持有些学佛学道的朋友常常问念什么经、什么咒可以消灾免难、驱邪避鬼,还有的师兄经常抱怨自己这也不顺那也倒霉,其实他们都错了!原来生病和破财,本身都是在消业障!学佛,首先你就要信因果、要忏悔、要持戒才能够消灾;要祈福,祈福,你就要布施、要慈悲,所以佛教..

破戒后应该如何去补救

破戒后应该如何去补救居士问:我想去受五戒,但怕受戒后,不小心时,会破戒,比如不妄语戒。因为日常生活中计划不如变化,有时会破戒。若破戒,如何补救?因为怕犯戒而不敢去受五戒,怎么办?达亮法师答: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

如何正确处理临终

临终处理之重要临终之际,色身四大分散,功能全失,彷若生龟脱壳、螃蟹落汤,众苦交煎,痛不可言。心念则因贪恋娑婆、恐惧死亡,或诸般因由,致无法安详辞世。色身虽死,心识则随业缘相牵,转世投胎。死亡时之心境、念头,影响来世至剧,故临终处理是否允当,实关联亡者神识之升沈..

六根口味太重,应该多念大乘经典 (

一般来讲,我们已经进入一种生活的悖论模式。一般是拼命赚钱,一边是拼命消费。所有赚的钱永远不够花,因为欲望太重了。人的欲望是整体的,比如吃的欲望重,看的欲望也重。现在人口味败坏,因为欲望刺激的缘故。导致看的电影电视,也是欲望重的,打打杀杀的。六根的欲望是相通的。..

“托梦”究竟可信不可信?99%的人不知道!

梦境有四种因缘会作梦今天我们先来说一个故事:清朝戴延年所著《秋灯丛话》有个转世托梦的故事。清康熙年间,山东莱郡有位姓来的司马(“司马”是官职)。他本是浙江人,到任时家人都不在身旁。来司马不敬佛法,常利用职权阻止修建寺院。来司马上任后不久,被属下孙秀所杀,并且右手..

都说念佛求往生 去了极乐世界到底有什么好处?

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世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成功往生,即成为极乐众生,从此不但享有极乐世界那穷微极妙、美不胜收的物质环境,更可贵的是,还可同时享有亦是极之微妙、无比清净的身心世界。所生活的环境叫‘依报’,自己的身心叫‘正报’。极乐众生,依正二报皆庄严,故其世界才叫..

过多的欲望使我们离快乐越来越远

世间的人或者为物所累,追求物质,追求事业的广大;或者为情所困,忙忙碌碌,但是却不知道我们活着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什么。我们往往以为,拥有自己想要的就会快乐。但是没有想到,正是这些过多的欲望,使我们离快乐越来越远了。生产力巨大的发展,更加催生了人类更巨大的贪婪,人类..

学佛路上如何选择明师

学佛路上如何选择明师?韩愈曾经说过:‘术业有专攻’,因此,学习任何法门都应该选择有专精独到功力的明师,不论做学问、学艺和学佛,其道理都是相通的。虽然明师未必出于明师之门,明师门下也未必出高徒,但是追随明师,至少不会指错方向,教错要领,实要比所谓‘以盲引盲’来得..

十供养的含义

一、香供养香能通气养神,传达境界。燃香时,香自灭而留香与人,这就是佛教中舍己为人的精神。所以燃香不是要烧香给佛陀,而是我们要懂得香的精神。香还有一层含义即佛教中所说的五分香,五分香就是:(1)戒香:守戒者众人钦仰,美名遍处,人如守戒心自然有定力,故戒属香。(2)..

五类经典都要学,就不会偏了

学佛目前有两种调子,一种是一门深入,一种叫次第,好像一步步的往上走。学了初级到高级,像上学一样。我想,应该要按五类经典来学,是不会偏差的。对应过来,就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类经典,没有说谁是低级的,最是高级的。这五类经典,好比金木说火土,这五大元素,没有那个元素是..

空性为何最常被人误解

诸法互为缘起问:“空性”是佛教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也是最常被人误解的概念。您觉得人们应该怎样理解“空性”?希阿荣博堪布答:空性是现象最本质的属性,现象是空性的表达。正如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现象,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空性。我们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

当福报减少,就会出现这些现象

《了凡四训》中袁了凡在受云谷禅师启发之后,发愿改命,通过不断修心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励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意思是,从此之后,终日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小..

求佛菩萨不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给大家讲一个记录在经典里面的真实故事,主角是佛教里面唯识派非常重要的一位导师——印度无著菩萨。无著菩萨刚开始学佛时,住在鸡足山,发愿要见弥勒菩萨请问法要。于是,前往山洞中苦行观修弥勒菩萨。一晃六年过去了,无著菩萨虽然精进观修,结果连一个吉祥的梦兆也没有,他觉得..

陈大惠:超过七天的病,都是业障病!

大家都知道,病有四大不调、业障病和鬼神病三种。但其实,四大不调,不是病。比如发烧感冒中暑这些人体主动排毒的过程都是正常的。但凡是长期病,超过七天的,都是业障病。所以我说现在人的病,都是业障病,没有四大不调病。可许多人不一定相信。虽然科学很发达,可对于这个身体,..

丈量自己,把握人生尺度

1人生有尺,社会有度,心静则尺平,心明则尺准。当尺、度完美结合时,人生有了方向,社会有了规则,世界就会因此而美丽。把握人生尺度,尺度把握人生,内心世界就有了深度,海纳百川,壁立千仞,有了山海般胸襟气度,无论生活在何处,皆可超然于尘俗,来去自如,游刃有余。思想境..

抛开名利会有更广阔的天空

抛开名利,会有更广阔的天空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一直在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一天,他将两个得意弟子智坚和智远,用绳索吊放于寺院后的悬崖之下,对他俩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悬崖下攀爬上来,谁就将是我的接班人。”悬崖之下,身体瘦弱的智坚屡爬..

懂《黄帝内经》有利于修行

放逸是修行的一种病。一般人都是很忙碌,但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就是碌碌无为。这就是生活没有目标。每天的时间好比一个空杯子,要装满很多东西。重要的,好比念经,是个核桃。其他好比沙子和水。那一定要留个位置放核桃。好比说要强制留出一个时间段来念经。这样就能防止放逸。根..

读《黄帝内经》,让你有身体的大局观和整体性

读经也好,做学问也好,都要会转经。怎么转?就好比你要了解一个地方,你先看地图,地图有两个作用,一个有全貌,一个是路线。大概意思是,我们世界是怎么样的。要了解全貌,我还是喜欢从中医的思维方式。中医思维方式从易经出来,易经就是容易。比如易经看世界,从大到小,都分为..

禅修 很少人知道的两个秘密

禅修(资料图)禅修有两个大秘密,很简单,但很少人知道。第一个秘密是“少量多次”。最好的方法是每天时间短,一天做几次。初学的人,哪怕每次只有五分钟都好,但要尽量多做几次。如果一天能有十几次短短的禅修,一星期下来就会觉得生命变得不同了。每次禅修的质量远比时间的长短重..

为什么佛菩萨的塑像都是半闭着眼

慈悲的佛菩萨(资料图)在我们进寺庙进行祭拜的时候,会发现佛和菩萨的眼睛都是半睁半闭着的,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著名的学者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我母亲信佛,但并不大懂得什么佛理。我在童年的时代,有次问她:妈妈,菩萨的眼睛为什么半开半闭?他为什么不张开眼睛?这..

学佛要减少物质的功利性,才能切入灵性

学佛要长久,一定要功利心少一些。有些人求世俗,乃至求着往生之类。这种功利的想法要少一些,才能长久,修行要体会到修行的乐趣。什么叫真正的乐趣,就是像水一样,平淡。那你就体会到了。像住山一样,你要迷恋山,就被山转了。其实真的住山修行,住到终南山里头,也许你感觉很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