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

为人处世要有为大众服务的思想

假如把世情看得淡淡的,一切亲友怨家,视为平等,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视一切众生平等无二,视人饥如己饥,视人溺如己溺,常发菩提心,则可与道念相应,亦可立地成佛。故曰:“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诸佛圣贤,应化世间,一切事情都是为众服务,所谓拔苦与乐..

五种不净破除贪欲之心

我们怀着无比崇高的愿望去寻找真理,却不知道真理就在眼前,就在扬眉瞬目的刹那;我们万分热切地去发掘生命中的美好,却不知道身心内外都是那么的美好,每一个当下都是无与伦比的美妙。我们害怕和逃避所有的不安与困惑,却不知道根源是因为自己的愚昧和颠倒,而在逃避的过程中,又..

到处结缘施食累积大功德

在《金光明经》有讲到两种长寿无病的方法,第一种是戒杀,第二种就是施食。所以,当然我们希望大家都成佛,但是世间人所求的,就是长寿无病。最好的方法,第一个就是戒杀。除了戒杀,我们还要进一步吃素放生。第二个就是布施食物。这个布施食物的对象,我们叫四宾客。第一个就是供..

年轻人 需要佛法来调试身心

现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出生、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他们思想活跃敏锐、求知欲强、刻苦耐劳,有许多良好的品德。然而生长在市场经济与科技为主的现代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强的社会竞争,内心或多或少会存在着焦虑、迷茫以及一定程度的精神紧张。大学生的心理..

功德和福德有何区别

网友:顶礼师父,弟子近日读了梁武帝和达摩祖师“毫无功德”的公案。请问师父,功德和福德有何区别?如何在修行中做到既修功德又修福德?感恩师父。学诚法师:功德是人内心的修行境界,胜鬘经中说:“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福德是善业所感的外..

临命终时无障碍该安立呢

身为一个凡夫众生,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起一些重大的烦恼——贪瞋痴,造一些杀盗淫妄的罪业。这种烦恼罪业的生起,它的病根只有一个,就是颠倒妄想。佛陀解释颠倒妄想,是分成三部分来解释。第一个,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受。这个感受是来自于业力的刺激。我们的心跟外..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有时,当别人用殴打、恶言等恶劣的方式伤害我们,在暗处中伤诬陷我们,或在背后挑拨离间等等。面对这些现象的时候,心中不产生嗔恨或愤怒,就是忍辱他人恶行的安忍。一、嗔心摧福善如果我们对于他人所施加的侮辱或伤害,没有调伏自心,产生嗔恨愤怒的负面情绪,就会轻易摧毁所做过..

开车也可以布施修功德

各位你知道烟供的利益那么大,结果你在开车,如果能够点一支香在车上,安置一个炉,车开到哪里,你感觉很快乐,开车很快乐,为什么?因为你一直在布施。边洒大悲咒水,然后开车也不会相撞,乃至又布施甘露,让那条路清净,路边如果没有超度的,让他超度。你带着烟供粉,每一台车经..

佛教最常见的四大误解

1、神佛不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异,应当究明。神为六道轮回的众生,属于鬼道之有福德者。或..

世情看淡了

假如把世情看得淡淡的,一切亲友怨家,视为平等,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视一切众生平等无二,视人饥如己饥,视人溺如己溺,常发菩提心,则可与道念相应,亦可立地成佛。故曰:“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诸佛圣贤,应化世间,一切事情都是为众服务,所谓拔苦与乐..

学佛的人,一定要有宽恕的心

宽恕是一种美德。夫妻之间如果互相有宽恕的心,夫妻的感情一定很甜蜜;兄弟姐妹之间,如果有互相宽恕的心,兄弟姐妹的感情一定很好;左邻右舍之间,如果互相有宽恕的心,大家在一起一定很和谐;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彼此互相有宽恕的心,一定相安无事,和平相处,是不是啊..

戒定的功德作基础,才能开发智慧

我们有很多观念是世间的观念,不是佛法的观念,所以学佛法就是改变我们的观念。世间的观念是要不得的,佛法的观念才是正确的。但我们本来是学佛法,怎么会变成世间的观念呢?其实是我们人的思想观念里,我们的心里,多生多世以来,都是世间的观念比较多,并且很强,很不容易去掉。..

从了解猴子开始 让烦恼不再干扰我们

有些人抱怨说:“我无法禅坐,因为我太烦躁了,我只要一坐下来,就想这想那……我办不到。我的恶业太重了,应该先消完我的恶业后,再回来禅坐。”没问题,去试试看,去试图消完你的恶业……这是一般人的想法。他们为何这么认为呢?这些所谓障碍的东西,是我们所必须研究的。只要我..

佛在你那儿睡着了

师父说:“什么是佛?可以有很多种答案,那我试举一种。有个小和尚,他突然想起来问他的师父:‘师父,请您老人家告诉我什么是佛。’他的师父看看小徒弟:‘哇,你就是佛!’小徒弟一愣:‘师父,我怎么没感觉到呢?’师父说:‘佛在你那儿睡着了!’这是告诉我们什么呢?从理性上..

修行人如何激励自己

接触到几位同参道友,大家谈的话题,都是说无常迅速,要做无常的准备。本来,佛法再高深,起修的时候,一定是从观无常开始的。近代净土宗大德印光大师,他怎么样激励自己修行?就是“常把死字挂在眉,才觉西方有滋味。”还有一些古大德,他们的案头或者写的“生死事大”,或者写的..

不比较不计较

一年轻女孩前来哭诉说:‘种种事情都不如意,感情、金钱、身体……各方面都不好……’‘怎么有那么多的不好啊?’证严上人安慰女孩,凡事要看得开,不要执着,找自己热爱的工作来做,日子忙碌就会忘掉烦恼的事。女孩很无奈地又说:‘受到感情困扰好几次!’上人叹气:‘唉!感情几..

有一众生未得度,诸佛终宵泪不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其实就像我出家了,也依然走不出妈妈的“心”,出不了妈妈的“心”,就像我三哥去世几年了,妈妈还常念叨他,乃至死亡也出不了妈妈的“心”。这次依妈妈的因缘,让我更深地去体会了佛法。佛为什么告诉我们“佛音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佛为什么这么执..

影响健康的四种根本原因

第一种原因是物质的原因现在我们的社会污染太大,我们所吃的东西,食品等等。物质的污染有很多方面,饮食上面的污染、水的污染、空气的污染、环境的污染。首先是饮食上面的污染。现在我们的饮食习惯,如果你不了解,很容易让自己身体不健康。比方说,喜欢带着小孩子去麦当劳,这不..

修行三要

第一点,修行一定要依照佛祖的言教。以佛祖的言教作为我们修行的理路,这一点要切记。禅宗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虽“不立文字”但也没有离开文字,它是教外别传,有的大德说是“教内真传”,教内真传的意思是:佛祖千经万论,它的核心、精华就是要直指我们当下这一念心。如果..

学佛应如何做人处事?

假如把世情看得淡淡的,一切亲友怨家,视为平等,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视一切众生平等无二,视人饥如己饥,视人溺如己溺,常发菩提心,则可与道念相应,亦可立地成佛。故曰:“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诸佛圣贤,应化世间,一切事情都是为众服务,所谓拔苦与乐..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不一定,要看情形,无目的的享受,应该收弃;有理由的享受,必须维持。佛要金装,是装给众生看的;人要衣装,是装给一定的社会层次的人看的。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分、地位和立场。在需要威仪、礼节的场合和环境,如物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享受是一种礼貌、隆重的表示。可是在物..

出家与在家的比较

下边就是在家出家的问题了。这个我们也要讲一下,因为大家现在都是出家的,要珍惜自己的出家身。有些出家人,在寺庙里待了一阵,碰了很多钉子,最后来一个“出家在家一样修道,倒不如回家去修好了”。有的人回家,家庭里边不要他干事情,也不要工作,有父母养他,好像很安逸,时间..

不可思议的《法华经》

从前,有一个和尚,他每天诵念一部法华经,从经上他得知书写这部经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于是他就恭恭敬敬,一笔不苟地写完全部法华经。当他写完这部经时正是冬天,就在他把笔放到水里泡洗的时候,水里忽然冒出一朵冰莲花,这朵冰莲花越长越高,越长越大。于是他就给自己取了一个名..

内心要常怀感恩

佛法很高深,所以我们要学习。学的道理越多,在生活当中就越会应用。拿吃饭来讲,学佛的人和不学佛的人,这里面就会有差别。从表相上说,出家人用钵吃饭。吃饭时也有很多要用心的地方。如见到空钵时,他要想到:空掉我的一切烦恼;当盛满饭食的时候,要想到能让自己具足佛法;拿起..

做人的六条标准

学佛的最后落脚点在什么地方?我想,落脚点就在实际的做人做事当中。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

修行时如何用心

开始用禅宗的功夫,有几样道理是必须要明白的。修行人对人生的问题要有一个基本的理解,有三点必须要提:无常第一点是人生的“无常”的特质。无常的实质是变动不居。“变”是人出生以来一直存在的一个根本特质,我们摆脱不了,它使我们很痛苦。如果一个人在从出生到老去的整个的过..

以金刚慧断烦恼

今天接着讲《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四祖道信大师说:“略举安心,不可具尽,其中善巧,出自方寸。”上面讲过的话,都是教我们如何安心。安心实际上就是讲的安心法门。修学安心法门,一是要有善知识开导,另外也要自己善用其心。自己从修行实践中一点一点摸索经验,所以说“其中善..

命运与福报的微妙关系

人的福报非常重要,有福报的人不会短命,也不会遭难。如报纸上曾刊登,在一次大型空难前,有一个人本要搭乘这班飞机,但是他的名字排不上去。这个人再去争取坐这班飞机,结果航空公司安排他坐另外的小飞机到目的地,当时这个人心里觉得不舒服,但只能无奈接受。不久后传出空难的消..

分析当今社会的三毒

佛教认为人人都具有的三毒是贪、嗔、痴,这是修行所对治的,所以佛教徒努力用戒定慧去对治贪嗔痴,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目的,直至圆满佛果。最近我听到有人讲当今社会也有三毒,哪三毒呢?他说是无神论、斗争学和功利主义。这话听起来让人纳闷,我们不是很多人都在提倡科学吗..

闻信弥陀名号即得不退转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佛说无量寿经》对闻信弥陀名号功德这样的一个信心要建立起来,他竟然有“闻名即得不退转”这么大的功德!那为什么在我们身上不能体现?我们还是在“闻我名字”的清净度、纯粹度、圆满性上,是有缺陷的,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