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讲人修行的境界,常说“成就无上菩提”,这是最高境界,也就是成就佛果。许多信佛的人喜欢戴菩提子手串、念珠,菩提子也是佛教里面非常重要的法物,那么大家知道为何菩提子与佛教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吗?当年释迦牟尼佛证悟曾经说过一句话流传甚广: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有..
涅槃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文/季羡林在历史上,佛教曾经在印度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里流行过。一直到今天,它还在这些国家里不同程度地流行着。但是,尽管古今中外研究佛教的书籍、文章已经是汗牛充栋,真正搔着痒处的却是绝无仅有。这大大地影响了我们对于这个有世界意义的宗教的理解。恩格斯说过,基督教的..
漫谈佛教的发展与学佛修行
文/一诚法师西汉末年佛陀口述的佛经就已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只是口传,文字的书籍并没有传过来。佛教传入中国后,借助于汉文化、汉字、纸张以及印刷术等的成就,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逐步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份宝贵的遗产。佛教..
“香”菩萨们的悟道传奇
香手菩萨香手菩萨过去生在宝藏如来的世界时,曾为转轮圣王的第十个王子,名为软心。软心王子在大臣劝化下,与父亲及其他王子们在宝藏如来面前发下菩提愿,宝藏如来也为他们一一授记。当时软心王子特别在佛前祈愿,愿使一切众生都能思惟诸佛境界,手中自然生出檀香、优陀婆罗香,且..
佛门饭菜的三德六味
出家众饭食时,常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一般佛教徒午供时,亦要念: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诸贤圣,下及六道品。等施无差别,随愿皆饱满,令今施者得,无量波罗蜜。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月亮在佛教中的表法含义
月亮在佛教具有表法的含义,佛经里有多处用月亮来阐述佛法:《佛说月喻经》是施护法师翻译,其中佛陀就借助月亮的殊胜来讲法。“是时世尊,告诸苾刍言:如世所见,皎月圆满,行于虚空,清净无碍。而诸苾刍,不破威仪,常如初腊者,具足惭愧若身若心,曾无散乱,如其法仪,入..
无常随时来临,现在就应多布施
我们舍弃一切的善根财产身体,这是非常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人在活着的时候,若能把是我所执著的东西,如财产身体统统舍弃,心里就很舒服了,以后纵然遇到违缘和痛苦,也不会有什么伤心的,因为这些东西已经不是我的,早就布施给众生了。打个比方说,我想将屋子里的财产布施给一..
为什么要吃素、环保、爱动物?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纯素的生活方式,选择尊重大自然、尊重人类以外的生命,这些选择的背后,都有一颗“不害”的心。选择一种无害的生活方式从我本人来讲,当见到有利他心的人,会由衷地生起信心和欢喜心,因为世间中自私自利的人非常多,而舍弃自己、全心全意利益众生的人却极其稀有..
《旅途脚印》:吃素
午夜,手捧一盏清茶,独享寒夜的清幽,收拾着连日来因各种事务缠绕而变得琳琅的心情。身边,大成就者夏噶措智让珠所著的《大悲书函》无声无息地吸引着我的视线,就着幽幽的灯光,顾不得阵阵袭来的倦意,我再一次翻开了这本让我刻骨铭心的书函。很快,纷乱的思绪又被书中情真意切的..
我的三毒需要您给予良药
――写给辅导员师兄的一封信智松师兄:吉祥安好!同修班学习已经三个多月了,我却还没有把心安住在法义里.同修班和同喜班不同,同喜班的小丛书讲解人生哲理,通俗易懂,问题可以在法义中找寻到答案.可是同修班的法义枯燥无味,特别是每个课件后的问题无法找寻到答案,笔记做了一大堆,却好..
我为佛法弘传能做什么?
一直以来,我觉得,弘扬佛法是高僧大德的事,是出家人的事,作为在家人能做的就是护持,所谓:“做一些出钱出力的事”。近日,学习“七支供”中“请转法轮支”、“请佛住世支”,我对“在家众对佛法弘扬能做什么?”这一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
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 心得分享
社会大众接受佛法的最大障碍是对佛教的无知和误解,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人们长期以来所受的教育有关,反映了佛教弘扬力度的不足。长期以来,佛教的弘扬始终被排斥,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之外,没有从教科书上对佛教获得正面的了解,而且片面、错误的认识具体有四个方面:1.寺院烧香拜..
不吃肉就不会有这些担忧
这个世界上,生缘可谓少得可怜,死缘却多如牛毛。如圣天论师云:“死缘极众多,生缘极稀少,彼亦成死缘。”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说:“死缘何其多,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在我们每个人周围,火灾、洪水、毒害、地震、险地、野人、猛兽等死缘层出不穷,看看每天的新闻..
我俩太不公平 爱和恨全由你操控
我俩太不公平爱和恨全由你操纵可今天我已离不开你不管你爱不爱我……看完以下上师教言,小编竟想起了刘欢的一首老歌《离不开你》,哼唱时品味出和当年不一样的感觉。上师说,所有的烦恼,它来源于自己的心,而心就像空中的云彩,它来于虚无,最后也归于虚无。虽然显现上是存在的,..
一寸时光一寸命光
净土宗十二祖彻悟大师字“讷堂”,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讷堂道人,也表明了彻悟大师修学佛道的专注精进。传统的丛林都很清净,彻悟大师虽然做方丈和尚,但他的斋被称为“尺香斋”,因为他每天谈寺院的事务,只用燃一尺香的时间,之后就拜佛念佛了,不谈世..
未知的自己更慈悲更智慧
2018.8.28本期我们学习的法义是29课,《走近佛陀,认识佛法》第四讲,佛陀成道后初转法轮,满怀慈悲地跟众生分享他的解脱经验。他转法轮的主要内容就是四谛。苦、集、灭、道。也就是把我们众生的生死轮回以及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这么大的问题,他用四个字概括无疑。1.苦:一方面,..
八步三禅: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
修学两年多了,我实在是钝器,悟性很差,现在才初步体会到,唯有在修学中运用八步三禅,才能改变固有观念。接下来我分享下最近几天对八步骤的理解。第一步是读懂每个句子,第二步是了解每个段落的内涵,第三步则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传承法义到建立认识。这前三步是我们通过..
佛陀开示一切法的本质
【原文】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法华经》【注释】“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要静观一切诸法,本来都无法可得,好似虚空一样;虚空是没有自体的,所以它没有坚固。&ldquo..
这些日常用语都出自佛教
【空中楼阁】出于《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富翁惊问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但是..
《西游记》中的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在《西游记》第12回“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像化金蝉”中描写,观音菩萨奉如来佛旨,来到东土大唐,得知唐太宗宣扬善果,选举高僧,开建水陆大会,便化作一僧人,卖袈裟和锡仗。唐太宗计划买下袈裟和锡仗,给正在讲经的玄奘和尚。菩萨说,贫僧有愿在前,果有敬重三宝,见..
看一看佛教的时间观
劫“劫”是佛教用来表示极久远时间的单位。佛教一般说人寿从十岁开始,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的极限,然后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一大劫分成、住、坏、空四个中劫,由此大千世界历一成毁。如此循环不已。按此,则一小劫约..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吗?
《犍陀罗文明史》(孙英刚、何平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2月)是国内首部有关犍陀罗历史、艺术的通史性著作。在作者看来,犍陀罗文明和中国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犍陀罗文明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自身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就这个话题,浙江大..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在佛教经典中,有很多自然之物都被赋予特殊的内涵。月亮即是与佛教的关系密切的自然物。在佛教经典和禅宗祖师语录及诗歌中,经常会用月来表示某种特殊的佛教意义。从而把抽象的佛教义理形象化,方便了人们对教义的理解。禅宗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种佛性不可言说,也无形无相..
面对欲望,莫将主权拱手让
对于整个人类的命运而言,过多的欲望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里所说的欲,主要是指盲目的物欲。因为佛教将欲分为善、恶、无记三类,并非所有的欲望都是不合理的。欲望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能量”,就在于它永远都处于发展进程中,如果不从根本上对治它,..
佛从哪里来?佛到哪里去?
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如满禅师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顺宗皇帝不以为然..
运用八步骤学习《佛眼看情感-“爱”的深度解读》
这几天我在西园戒幢律寺的公众号上阅读到界文法师的文章《佛眼看情感-“爱”的深度解读》(上下),非常喜欢。又正逢班级课程深度学习八步骤,我便运用八步骤的方法对界文法师的这篇文章进行了深入学习。首先反复阅读文章,确保自己理解了界文法师通过字词、句子、段落传达的思考..
【方便与慧】从对抗到圆融
本课修学的是方便与慧【下】,广引经论论证了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能成佛的道理,从多个层面进行了论证。其中有一点论证是从菩萨的无住涅槃“智不入生死,悲不入涅槃”来进行说明的,自己对这一点很有体会,在此也分享一下心得受益,供养师兄们。一、关于法义的个人理解菩萨的涅槃是..
福光王子出家
无数劫之前,义成慧如来出世说法,当时人寿为一亿年。具光国王即于彼时统治六千万由旬内之国土,国王所居宫殿纯以七宝制成,名为宝光王宫。人人皆谓国王财富圆满,而国王所生太子福光更是相好庄严,福光降生时出现一千七宝宝藏,王宫内也现出七人身量之七宝,且整个赡部洲人众皆生..
最美的年纪遇见你
在我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唯物论者可以作为我三观建立的基础。在生命即将崭露头角的时候我接触了佛法,瞬间,我意识到了自身三观有多么扭曲,危害有多么重大,而且通过佛法重新认识了人生,再次构筑三观的过程中仿若重生。修习完生命的回归之后,我是否知道了生命的回归最终是要回归..
释迦牟尼灭度以后,佛法是如何流变的呢?
文/刘立丰佛法历经近3000的流变,历时之长,令人惊叹;期间无数高僧大德研究佛教历史的著作如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本文之所以叫《佛法微史》,就是从这浩瀚的佛教历史研究的海洋中取一滴水,呈现给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友,让大家在百忙之余,抽空了解一下佛教的历史。这绝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