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

佛的十力与四无畏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十力,这是佛教的一个常识,但我估计很多人对这个十力还不大了解。我们常常说佛在果地上有..

皈依并不是皈依哪一个人 而是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发菩提皈依分仪式的皈依和修法的皈依。出家师父给你受皈依,这是仪式的皈依;皈依之后每天都要修皈依,比如寺院每天都要念皈依,这是修法的皈依。修法的皈依是尽形寿的,这一辈子每天都不能断。仪式的皈依只是一个开启和确认,一般来说受过之后,除非你忘失或者断了,才需..

正慈法师:如何照顾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心

人都要给自己的心找一个归宿,给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心找一个安顿的地方修行最重要是四个字:“信、解、行、证”。为什么会信得不深、信得不真呢?是因为我们理解得不够。有的人不注重形式,觉得形式不重要。烧香、拜佛就信佛了,不需要皈依,不需要受五戒,不需要受在家菩萨戒。甚..

茗山法师日行一善的神奇效验

“慈”,就是牺牲自己而施与他人之安乐;“悲”,就是同情他人而急欲救其痛苦。《大乘义章》曰“爱怜曰慈,怆恻曰悲”,又曰“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智度论》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即是此义。“主义”,即是“由思想而生信仰,由信仰而生力量”之谓。“慈..

茗山法师《我的慈悲主义》

一、绪言这是作者十年来身体力行并深深获得效验的一个主义,初行时未能自信,又怕人说我自赞、诳他、打妄语,只好自己受用,从未公开发表;今年春,看书看到有“教授的诲人精神,应将一解一得尽以传人”的话,乃于焦院第一周的精神讲话,向各同学讲过一次,最近想把这一得之愚,本..

日行一善的神奇效验 佛门高僧现身说法

日行一善“慈”,就是牺牲自己而施与他人之安乐;“悲”,就是同情他人而急欲救其痛苦。《大乘义章》曰“爱怜曰慈,怆恻曰悲”,又曰“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智度论》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即是此义。“主义”,即是“由思想而生信仰,由信仰而生力量”之..

人生佛教的三级做人观:完人 超人 超超人

完人超人超超人通过对佛教的判摄,太虚大师提出:现在的时代必须依人乘行果趣向菩萨乘而证佛果。基于这个理论,提出了人生佛教的思想。提出人生佛教的历史背景太虚大师当时提出人生佛教,除理论上已经成熟,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以外,还有个显著的历史背景。过去佛教是以这两种方..

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

中国大陆净土宗的传承是专一持名,不必再带观想。我们要有自信心,不要以为观想好像更高级,我持名好像更低一点;持名最高级,持名最称阿弥陀佛的本怀;这个名号就是实相,这个名号就是万德洪名;所以无余无欠哪!持名成佛都有余裕,何况其他?对这一点,持名代表观想。在唐代有个..

皈依三宝的佛教徒可以拜鬼神吗

有人问:皈依三宝的佛教徒能不能拜鬼神?我们中国人信佛,大部分是神佛不分的,其实那些神佛不分的佛教徒,如果严格地说,他们不是佛教徒,而是神教徒。不过他们之有宗教的信仰,仍是根源于佛教的关系,所以他们本身不会否认他们信的是佛。既然神佛不分,他们所崇拜的对象也就很复..

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 祖师们都这么修!

持戒念佛中国大陆净土宗的传承是专一持名,不必再带观想。我们要有自信心,不要以为观想好像更高级,我持名好像更低一点;持名最高级,持名最称阿弥陀佛的本怀;这个名号就是实相,这个名号就是万德洪名;所以无余无欠哪!持名成佛都有余裕,何况其他?对这一点,持名代表观想。在..

了生脱死的门径--八关斋戒

第一节什么是六斋日八关斋戒,是俗人在每月的六斋日受持的。前面说过,阴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以及月底的最后两日,便是六斋日。不非时食,是印度的内外道通行的,六斋日也是印度的内外道共同守持的。在此,我们必须明白,佛法与外道,在人天法的许多观念中,是可以相通..

果能摄心一处,则无事不办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楞严经》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我佛洪恩。初唱三归。次申五戒。用斯方便。先拔众生苦。其恩浩大。..

如瑞法师:劝一个人信佛 社会上就会少一个坏人

存善念做善事我们为什么要尽量去转化一个恶人,让他变成一个善人呢?我们共同拥有的这个地球,从科学上来讲有青年时代、壮年时代、老年时代。地球也会坏的,因为它也是无常的,这是科学所承认的。地球坏得快和慢,是由地球人的共业所决定的。共业是什么?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生存,每..

世界上什么方法最能开智慧

想开智慧只有念经做功德。只有戒才能得定,定了才能开智慧,一定要身心安定。所以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教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学佛的人要懂得能够把自己的心要定下来。心定下来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戒定慧,定是第二个,有戒才能定,有定才能产生..

为啥所有出家人每半个月都要做这事?虚云老和尚揭秘

昨夜说的黑月白月诵两重戒法,这是世尊金口所宣。【注1:佛陀制定戒律,要求佛教出家弟子每半月集合诵持所受出家戒戒条,名为“半月布萨”。】【注2:白月、黑月是古印度历法中的概念。白月指从新月到满月的十五天,又名白半、又称白分、白月分;相对地,黑月是指自满月之翌日至新..

若欲不受苦果,必须先断恶因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生佛不二,凡圣一如。由迷悟之攸分,致升沉以迥别。大觉世尊,愍而哀之。示成正觉,普度众生。以醍醐之一味,随机宜而殊说。大根则为说顿法,令其速成佛道。小器则授以渐教,使彼徐出尘劳。随顺世间,循循善诱。示戒善,辟人天之坦路。明因果,陈趋避之良谟。..

佛为什么让弟子以戒为师?戒律到底特殊在哪里?

以戒为师传佛明灯大家都知道,戒律是五乘之共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都要通过受持戒律而到达究竟彼岸。我们常常把戒律比喻为“舟航”,就是因为戒律如同舟船,能够有运载的能力,运载三宝,使佛法得以长久住世。《善见律》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藏住,佛法方住。”..

为何出家人每半个月要布萨诵戒

昨夜说的黑月白月诵两重戒法,这是世尊金口所宣。【注1:佛陀制定戒律,要求佛教出家弟子每半月集合诵持所受出家戒戒条,名为“半月布萨”。】【注2:白月、黑月是古印度历法中的概念。白月指从新月到满月的十五天,又名白半、又称白分、白月分;相对地,黑月是指自满月之翌日至新..

为家人烧菜放料酒,会破了酒戒吗

问:法师您好!弟子受了五戒,自己并不喝酒,也不食五辛,但要给家人烧菜吃。听佛友说给家人烧荤腥菜时,不可用到料酒和葱蒜,否则就是破酒戒。弟子感到很疑惑,请开示,以便让我决定是否要舍掉酒戒。大安法师答:五戒中的不饮酒戒制的是自己不喝酒,所以做到了自己不喝酒,就说明..

识得平常心,一切处都是道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州于言下悟理。我们说古人的空话,说平常..

星云大师勉佛子:宣扬人间佛教学作人间菩萨

2016年10月16日“参加戒会很辛苦,用短暂的辛苦,可以换得终生利益无穷尽。”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恭喜参加戒会大众,因受戒而重获自由,并期勉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当个人间菩萨,宣扬人间佛教。佛光山隆重举行“传授在家五戒菩萨戒戒会”,得戒和尚星云大师10月16日在如来殿大会堂宣讲..

净土法门 系缘佛界

在教下讲,一心具足十法界,所以我们念头放在哪个地方,所系缘的境界就是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所系缘的境界,就是我们修德的情况。既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那这句话也同时在说,如果你是心不在作佛,是心在作人,那是心就是人;如果愚痴造恶,那是心就是在作畜生,是心当下..

智慧法语:碰到困难时 用这个办法就能解决

摄心一出无事不办【经典原文】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楞严经》【经文解释】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我佛洪恩。初唱三归。次..

网络学佛的注意事项 法师一条条都给你讲清楚了

网络学佛有居士问现在很多人都在网上接触到佛法,但是要怎么去修呢?很多人都找不到路,请开示应该怎样做?这位居士提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现在除了寺院这种传统的平台之外,随着现代科技有了网络这样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这个平台让佛教也走进了电脑,走进了大家的家庭,走进了..

从富二代到乞丐 从乞丐到降龙第一阿罗汉

从乞丐到降龙罗汉(一)这个故事,发生在佛陀时代的印度境内。那是大名鼎鼎的给孤独长者的姻亲,浮图长者的儿子;他的姊姊,就是给孤独长者的儿媳妇。给孤独长者的财富,几乎富甲憍萨罗国的全国,浮图长者能有这样一门亲家,他的财富之多,当然也就可想而知了。浮图长者,自从生了..

正慈法师:学佛从善待自己和身边人开始

学佛从善待自己和身边人开始《华严经》上说,要善用其心。你把一切众生看成是佛,是菩萨,把自己看成是凡人,那你就会成长。首先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做起,再扩展到周围的人,来引导他们做人、学佛。在佛菩萨的眼中,众生都是佛,都是菩萨,佛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

在家居士可以批评出家人的过失吗

我们首先应当承认,中国的佛教,尤其是在近世以来,根本是谈不上律制的。所以僧人少有如律而行的,俗人(在家佛子)也就更不懂得律制了。僧人多不崇律,生活仪节不能没有失措之处;俗人不知律规,见到僧人的不顺眼者,往往加以指谪。甚至形成僧人不谈僧制僧规,僧制僧规的讨论,竟..

令一切众生悟入佛之知见

(佛说十重四十八轻戒)第十五条: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那么这条戒,我们看,自佛弟子,这指的是内众;外道是外众;六亲指的是俗眷;一切善知识指是法侣,修道人。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这指的是教法,教..

受持五戒,修养道德都能得到升华

皈依若干年以后,因缘成熟了,要受持五戒。皈依三宝,只是种善根而已,算为佛教徒,然后你要进一步,你要想这个人身不失去,要持五戒,持戒才能够保住人身。从五戒做起,五戒就是五条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的具体内容有什么?这五条可以分别受。你说我..

“诸恶莫做”具体咋做?

【印光大师开示白话译文】五戒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不杀生。)好生恶死,动物和我们是一样的。我既然热爱生命,动物自然也不愿意死。由此看来,生命是可以杀的吗!一切众生,轮回在六道之中,随着善恶业而升降沉浮。我与它们在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