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既然来学佛法,入哪个法门,起哪个行门,这是大有来头的。对于净土法门我们一定要把目光最后锁定到以下几个核心要点。首先是,在往生之前,我们要知道往生快速成佛之法的的确确与你我都有关,只要听法入心,老实..
佛学入门
出入息的修法和注意事项
佛门中关于修止的方法有很多,而观呼吸就是其中的一种。但是要注意的是,佛门中的观呼吸是观出入息,也就是梵语中的安那般那。安那般那,又称阿那波那,简称安般。《增壹阿含经》中说:“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云何为一..
略谈菩萨戒中的「说四众过」问题
菩萨戒也称大乘戒、佛性戒、一心戒、心地戒、方等戒、千佛大戒等,是修大乘菩萨道者所应受持的戒律。其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项,菩萨戒本虽有多种,但基本上可以分为“梵网戒”和“瑜伽戒”这两类。由于菩萨戒关系到成佛这个根本问题,所以一直为..
念哪一尊菩萨好呢?
有人问:我念这尊菩萨好呢,还是念那尊菩萨好呢?告诉大家,念哪一尊菩萨,功德都是一样的。你想想,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是大慈大悲,他有力量去帮助众生解除一切苦难,又有力量给众生究竟的快乐,像这样的菩萨,他会不会有智慧呢?实际他已经功德成就了,只是说在示现的时候,大家一..
不要再「傻傻」地求了
很多人刚开始接触佛教的时候,都是带着一种有“求”的心态。就好像觉得往这个功德箱里塞些钱或者我给菩萨烧了一大把香,就希望赶快有个回报。而当看似有了回报的时候,马上得意忘形的可能又触发起更大的贪欲。当没有回报时,便咬牙跺脚地埋怨菩萨不灵。其实,你要知道,万法都在缘..
什么样的人应当来学佛
今天一件事情的反思,使我想跟大家说一说,关于什么样的人应当来学佛。因为好多时候,都会听到身边传达了,这样的一种声音和见解,说我年轻的时候还有什么事情要要圆满,还有什么事业要把它实现,然后等到我某时某刻,上了岁数了,退休了,不做事了,再去学佛。我想这是一种很大的..
何谓十二因缘
好,阿弥陀佛,各位大家吉祥。今天呢,想跟大家说说,又一个佛门常见的概念,叫做十二因缘。可能我们在读诵经典的时候呢,常会见到这个名词,但是呢,也可能不知所云,到底是什么意思。有时候你看,这个佛弟子都会去举行一个放生仪轨,在放生仪轨里面就会讲到说,无明缘行,行缘识..
修行中,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修行中,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无论是坐禅、念佛,还是修无上密法,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摄持,这种善法的功德并不会很大。比如,一个人以菩提心摄持,供养或布施一百元钱,他所获的功德,乃至菩提果之间都不会耗尽;而另一个人以自私自利的心,供养或布施一百万,获得的功德就不及前..
财布施时当具足四法
财布施时当具足四法1.意乐的特征:对众生没有任何的狡诈心、虚伪心,而是以无私利他的清净心态来行布施。很多人在布施时就盘算着将来要得到别人的赞叹、回报,这都是心不清净。2.财物的特征:饶益对方所需之利的清净事物。所布施的财物一定是对方很需要的,比如说没有药费给他药费..
学佛是否—定要吃素?
素食的目的,是为爱护众生的生命,要爱护众生的生命,就必须戒杀。不杀生,才是真正的仁慈!同时素食也是为了降伏我们的贪心,因为大家为了贪口腹,贪健康,贪长寿,才杀生的。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想成佛,因此更须依照佛法,切实去做,才能达到目的。但不杀生,是成佛的基本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