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四十六轻戒之来求法不施予
《集颂》:;1、他来求法怀嫌恨,恚恼嫉妒不施法。
2、或作变易染违犯,怠情不施犯非染。
3、身病或法未通利,方便调伏无违犯。
4、伺求过短无诚心,以恶威仪无羞愧。
钝根根性未成熟,于广教法难持受。
或生违缘诸怖畏,不起信解生邪见。
增长邪执绝听受,多生非福致衰恼。
得法在手妄传布,如是不说皆无犯。
此条是关于法施的,前提是自己要有能力提供法施。
1、对于他人来请教法理、修行方法、仪轨或求经书论典等,若怀有;嫌弃、;瞋恨、;恚恼、;嫉妒等心而;不施予,或作;答非所问、;非正法理的;颠倒错误的;变易相似答案,皆为;染犯。
2、若因;懈怠、;懒惰等而不施者,则是;犯而非染。
3、若是因自身生病不能;堪为,或自己的修学不够,;法未通利,或为调伏对方的傲慢等心,或为方便示现;佛法珍贵、难遇难求等而不施予者,不犯此戒。
4、如果求法者怀着;不诚不敬的心,来故意;吹毛求疵、;伺求;过失或缺点的;或没怀;羞愧心而显现的;粗恶威仪的;或是钝根根性,听受 ;深广教法的根基未成熟,难以受持所听所闻的;或听受后会生起违愿的;或听受后会生;怖畏的;或听受后不但不生信解反生邪见的;或听受后会增长邪执从而;断绝;听受佛教其他经法的因缘的;或听受后生起;邪见邪行而造;非福(恶)之业,于现世;损坏福报,于来时得;恼害之恶报的;或;得法在手后,为;名闻利养、;增益傲慢而;虚妄传布的。对以上几种来;求法者,;不施予;不犯此戒。
关于会生;怖畏,是指难以接受所听、所闻、所证。《华严经》和《天台四教仪》认为:大乘菩萨道的五道十地,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在见道位(初地菩萨)前的加行道位时,又分为: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当行者修行到了;忍位时,对于佛教所讲的空性,才会在;概念心的理解上有了能接受的相对真实的正确了解和;堪忍,因为了解空性就会摧毁一个人无始劫来对;万法的;颠倒认知。有一次,当宗大师讲解空性时,在座的一位弟子突然紧紧抓住自己的衣服,显得非常惊恐,似乎长期以来的;我等什么也没有了。宗大师观察后说:不必惊慌,你已经真正了解空性了释迦佛在二转法轮时才讲甚深空性,正是因为在初转法轮时听众根基不够的缘故。
昔时,提婆达多曾向佛陀和阿难求学神通,都没被应许,因为佛陀和阿难知道他学了神通后,会造更大的恶业,现世衰损福报,来世堕落地狱
以上若是违犯,就会障碍;摄善法戒的;布施度功德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