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应该怎样学佛?抓住这两个“根本”最关要!
音容宛在,真心常驻
岁月流逝,禅念永续
距原上海玉佛禅寺方丈
真禅长老舍报西归已近二十八年
让我们一同重温1992年4月
真禅长老应美东佛教总会
应行久先生和应金玉堂居士邀请
在美国作佛学讲座时的开示
《怎样学佛》
缅怀长老的厚德慈行
近年来,常常有一些初学佛的人问我,究竟应该怎样学佛,才能学好?
如何学佛,看起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问题,但却又是一个难回答的问题。学佛是每一个佛教徒的本分,而信仰大乘佛教的佛教徒,不但要自己求得解脱,成就佛道,而且要普度众生,使广大众生都能获得解脱,成就佛道。就像地藏菩萨所发的宏大誓愿那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究竟应该怎样来学佛呢?根据我的体会,学佛最根本的问题,不外乎“发心”和“行道”。所谓“发心”,就是发菩提心;所谓“行道”,就是行菩萨道。
现在,先讲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梵文音译,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心”、“无上正遍觉心”等。用通俗的话讲,能够觉知佛教的一切真理,并能如实了知一切事物,从而达到一种至高无上的智慧,。
为什么学佛首先要发菩提心?因为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我们如果能发起此菩提心,勤行精进,努力不懈,就能很快地成就无上菩提,即获得解脱,成就佛道。因此,菩提心是一切正愿的开始,一切菩提的根本。所有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
关于发菩提心,佛教经典中有种种解释,我这里只讲其中主要的两点:
■ 发深信因果的菩提心
《观无量寿经》说,“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意思就是要我们发起一种非常深信因果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无论什么人,尤其是想学佛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痛苦在后头更受不了。
佛陀教导我们说,因果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基本法则,世界上的一切,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任何思想行为,必然导致相应的后果。如以善恶的因果关系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无量寿经》卷下说,“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这也是说修善能得福报,作恶必遭祸殃。
因果关系不仅是一世就完了,而且贯通三世。佛陀教导我们说,现在世的富贵贫穷,都是前生所造善恶诸业所得的果报;而今生之善恶行为,也一定会影响到来世的善恶报应,这就叫做三世因果(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佛经里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我们要想知道未来苦乐之果,看看现在善恶之因,便可以作出判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必然的道理。
以上所讲的,都说明我们学佛,必须发一种深信因果的菩提心,对此不能有任何怀疑和动摇。
■ 发坚信我当作佛的菩提心
《大智度论》卷四十一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我们学佛,首先要有一个坚固的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学佛尤其如此。我们想要获得至高无上的智慧,求得解脱,首先要有信心,即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就佛道,这一点上不能有丝毫怀疑与动摇。佛陀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应当相信佛陀所说真实不虚。
《大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成佛呢?只要我们深信自己本来是佛,深信依法修行,就一定能够成就佛道。学佛,一定要发这种坚信我当作佛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还要行菩萨道。菩萨道,就是菩萨修行之道。菩萨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就叫做行菩萨道。菩萨道是成佛之正因,要想成佛,必先行菩萨道;成佛乃行菩萨道所得的结果,行菩萨道者最后必将成佛。行菩萨的主要内容是修“六度万行”。
■ 六度
六度,也称六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这六度包括了一切行,所以叫做六度万行。
自利利他,意思是不仅要为自身之功德而努力修行,以此所产生之善果而自得其利(自利);而且要不为己利,而为救度诸有情而致力修行(利他)。
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圆满具足,就能成就佛道,这就叫做行菩萨道。声闻、缘觉,也修六度万行,但只是以自利为目的,不是菩萨道。只有菩萨之行,才是自利利他圆满具足,故称菩萨道。
《发菩提心论》卷上,对于修行六度如何才算自利利他,做了清楚的阐述。其中说:
布施
修行布施,能流布善名,随其所生之处而财宝盈丰,此为自利;能令众生得到心满意足,教化调伏其悭吝之心,此为利他。
持戒
修行持戒,能远离一切诸恶过患,常生善处,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不犯恶业,此为利他。
忍辱
修行忍辱,能远离众恶,达于身心安乐之境,此为自利;能化导众生趋于和顺,此为利他。
精进
修行精进,能得世间、出世间之上妙善法,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勤修正法,此为利他。
禅定
修行禅定,能不受众恶而心常悦乐,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修习正念,此为利他。
般若
修行智慧(般若),能远离无明,断除烦恼障和智慧障,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皆得调伏,此为利他。
我们学佛,就要这样自利利他、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才能成就佛道。
关于发菩提心,省庵大师曾作过一篇《劝发菩提心文》,其中讲到学佛者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等等,讲得非常精彩,现在介绍给大家,和大家共霑法益。
省庵大师一生勤学佛典,昼览藏经,晚持佛号,终年不停。曾燃指于宁波阿育王寺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感舍利放光,于是作《劝发菩提心文》,以激励四众。后世诵读者,皆认为是稀有之文。
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入佛道的主要法门,以发心为首要,而修行的急务,以立愿居首位。立了愿,就可以度脱众生,发了心,就可以成就佛道。如果不发广大的菩提心,不立坚固的弘大誓愿,那么即使你经过了无量无数的劫,仍然还是在生死中轮回,虽然也在修行,总是徒劳辛苦,不得成就佛道。所以《华严经》里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菩提心尚且如此,更何况不发菩提心?所以要想学如来大乘佛法,必须先发菩萨大愿。
省庵大师认为,心愿有各种各样,归纳起来有八种,即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
邪
什么是邪?譬如世上有修行之人,一向在修行时,不究自心,只知道求外务,或者求利益供养,或者追求名闻,或者贪图现世的欲乐,或者希望未来的果报。这样的发心,就名之为“邪”。
正
什么是正?就是修行之人,不求利益供养,不追求名闻,又不贪图现世的欲乐和来世的果报,只是为生死、为菩提。这样的发心,就名之为“正”。
真
什么是真?就是修行之人,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听到佛道长远,不生退怯之心;看到众生难度,不生厌倦之心。好像登万丈高山,一定要登上顶峰;好像上九层高的宝塔,一定要登上最高一层。这样的发心,就名之为“真”。
伪
什么是伪?就是修行之人,有罪业不忏悔,有过失不驱除。内心污浊,外表清净;开始勤奋,最终懒惰。虽有好心,但多为名利所夹杂;虽有善法,但多为罪业之所染污。这样的发心,就名之为“伪”。
大
什么是大?就是修行之人,需待众生果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这样的发心,就名之为“大”。
小
什么是小?发心之人,虽然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是只期望自己得以度脱,不想度脱他人。这样的发心,就名之为“小”。
偏
什么是偏?如果在自己的心外见有众生以及佛道,发愿度脱,发愿成就,对于功勋不能忘记,对于知见不能泯灭,这样的发心名之为“偏”。
圆
什么是圆?如果认识到自性就是众生,所以发愿度脱;认识到自性就是佛道,所以发愿成就。不见有一法离开了自己的心而存在,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也没有虚空之相可以得到。这样的发心,就名之为“圆”。
知道心愿有如此八种区别,而且能够做到去邪取正,去伪取真,去小取大,去偏取圆,这样的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
■ 上报四重恩
这个菩提心,是一切善中之王,但必须要因缘,方才能得以发起。这种因缘,共有十种,即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师长恩、念施主恩、念众生恩、念死生苦、尊重己灵、忏悔业障、求生净土、念正法得久住。
这十种发菩提心的因缘中,要数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师长恩、念众生恩四种因缘最为重要,这里作些简要的介绍。
念佛重恩
什么是念佛重恩?这是因为释迦牟尼佛最初发心,为了我们而行菩萨道,经过无量数劫,备受一切诸苦,而且哀怜我们,教化我们,令我们种植善根。今佛已灭度,如果不种植善根,怎么能够得以听闻佛法?不听闻佛法,怎么能够知道常受佛恩?这种大恩大德,无法形容。如果不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即使是粉身碎骨,也不能酬报于万一。这就是我们所以要发菩提心的第一种重要因缘。
念父母恩
什么是念父母恩?是因为父母亲养育我们,很不容易,怀胎哺乳,吃尽千辛万苦,才把我们培养成人,要报答父母之恩,只有在百劫千生中常行佛道,于十方三世中普度众生。这样,不仅一生的父母,而且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可以得到超拔和济度。不仅一个人的父母,而且每个人的父母,都可以离苦得乐、获得解脱。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二种重要因缘。
念师长恩
什么是念师长恩?因为父母虽能生育我们的身体,但如果没有世间师长的教导,就不会懂得礼义,略解佛法,都是从师长处得来。我们是大乘佛子,应该普愿利人,使得世间、出世间二种师长都能得到利益。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三种重要因缘。
念众生恩
什么是念众生恩?这是因为我们与众生,生生世世,互为父母,彼此都有因惠于对方。只不过今天已经隔世,大家昏昏沉沉,互不相识而已。说不定今天的某人,就是你过去的儿子;而今天的另一人,也说不定就是你过去的父亲。我们常能看到幼儿时离开父母,长大后相见时容貌都忘记了,更何况宿世之事,越发难以认清。今天他们或于地狱、饿鬼道中呼号,痛苦饥饿无人知晓。所有这些,佛都能够知道,所以菩萨观于蝼蚁,都是过去世的父母,未来的诸佛,必须经常思念其利益,报答其恩德。这是发菩提心的第四种重要因缘。
以上所讲的,是发菩提心十种因缘中比较重要的四种,有了这四种因缘为基础,所发的菩提心就比较坚固,就能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只有信心,没有魔障。唯愿我们大家,都来同立此愿、同发此心,千万不能产生畏难、退怯之心。有人认为修行很苦,不知道懈怠比修行更苦。修行的苦,不过是暂时的辛劳,得到的是永久的安乐;懈怠的苦,则是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因此,愿我们大家都来发心立愿,最终达到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
这是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中部分内容的主要精神,想全面了解的,可以去查看原文。
下面再补充一下如何行菩萨道?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菩萨怎样做事,怎样待人,怎样修持。其实也就是怎样做人,奉行五戒十善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利益人群,这就是行菩萨道。
《华严经》里有一个很生动有趣的故事,善财童子发心要学佛,可是不知道怎么做,由于他宿世的善根,遇上文殊菩萨指点他去多多参访善知识。善财童子先拜访了德云比丘,德云比丘很赞赏他,将自己理解修行的心得全部告诉了善财。但德云比丘最后说,大菩萨的境界功德,真是广大得不可思议,我这一点点法门心得,实是微乎其微,你还得去参访更多的大善知识。
善财童子就这样百城烟水,参访大善知识五十三次,学到了很多修行法门,善根逐渐成熟时见到了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引他进了庄严大楼阁,使他体验到了无量无边真如法界自性的境界,更加坚定了成佛的心愿。之后,弥勒菩萨又叫他回去拜见文殊菩萨。此时,文殊菩萨又告诉善财,莫要退失精勤,不要对任何一种善根心生执着,也不要因为有少许功德而自己满足、骄傲,要更以广大行愿求一切智慧,又让他一心求见普贤菩萨。
玉佛禅寺大雄宝殿海岛观音两旁壁塑
即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善财童子见到普贤菩萨后,普贤菩萨针对善财童子提出的问题,即怎样学菩萨行、修菩萨道,给予的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方法,也就是“普贤十大愿”。
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法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
在座各位,都是要发大菩提心,要想知道怎样学菩萨行、修菩萨道的,普贤菩萨的答复,即普贤十大行愿,正好是回答了各位想要知道的问题。因此,《普贤菩萨行愿品》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很好的诵读。
玉佛禅寺普贤殿普贤菩萨圣像
以上所讲的,都只是我个人学佛的点滴体会,现在介绍给大家,也是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大家还是多多学习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和《普贤菩萨行愿品》。
真禅长老
(1916—1995)
真禅长老是“人间佛教”思想的积极实践者、热心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代表、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重视佛教思想的文化建设,提升人间佛教的品质和品位。依据人间佛教自利、利他的思想原则,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广做资生事业、弘法事业、作育僧才,为新中国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多次应邀至海外弘法,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为提高和增强中国佛教的国际影响力、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在文化交流和慈善事业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真禅长老佛学造诣颇深,他承继临济宗风,以华严思想为指导,修行归于慈悲和大愿的地藏、普贤法门。百忙之中不废著述,有《玉佛丈室集》等多种著作传世。
1995年12月1日示寂,世寿八十岁,僧腊七十四夏。一生爱国爱教,弘法利生。
懿德高风传后代
四众弟子同缅怀
清风吹花谢还开
天心月圆愿再来
愿长老不舍众生,乘愿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