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雅的学佛感悟令人惊叹,这得益于勤写“心得作业”
1)初学佛法时,常与新西兰朋友彤雅“电邮论道”(那时还没有微博,也没有微信)。彤雅的学佛感悟,篇篇都是散文,这启发了我效法《容斋随笔》写学佛随笔。彤雅是厦大校友,我是她的学佛“引介人”。2003年4月3日,她将四个月学佛体会写成《我的汇报》,从新西兰电邮给我分享。我最初写学佛随笔的缘起,即是跟彤雅“电邮论道”。从彤雅的《我的汇报》可以看出,如果学佛修行常写“心得作业”,智慧的增长就会比“不做作业”要快很多。
2)彤雅从学佛中得到智慧(感悟),除了她本身的悟性和善根好之外,我认为修行时勤写“作业”(心得体会)是增长智慧的“加速器”。都知道,学生学习如果不做作业,是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抛砖引玉,且将彤雅的“学佛作业”《我的汇报》编录如下。
3)彤雅写的第一个感悟是:“大家都在寻找相对的快乐,为什么不相信有绝对的快乐呢?”彤雅有一个朋友要回国了,说“不知当初出来对不对,我的同学都当官了”。彤雅因此感慨:“记得小时候读一篇文章‘当我抱怨没有一双好看的鞋子时,我看到那失去了双腿的人’,以及数不清的学科竞赛等等。大家都自然而然的以别人为参照物,来定义自己的快乐、幸福以及成功。”
4)彤雅写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确实是生活在一个以相对建立起来的世界,包括最基本的时间和空间(时空的定义和量度都是人定的标准),人类社会一定是在分别、相对的基础上建立的,须立‘名’,大家才有办法交流,才能衡量长短大小,才能维持一定的秩序。所以佛说‘是名世界’。但我们自小的教育,思维训练把这些条条框框的‘方便说’当成真的了,总是自觉或是不自觉的用它来定义自己,进而分别自己与世界。而泱泱虚空,又岂是我们能定义,能涵盖尽的呢!”
5)彤雅感悟到:“‘归一’即与道合,即绝对的快乐,即老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佛确实是重在行,须把那不分别、不执着的思维习惯重新嵌进我们的头脑中。正如夏莲居居士所言:‘无论念佛处事,皆当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念佛时,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实念去,即所谓第一念也。若矜躁卜度,希翼玄妙,或计功求速,背境向心,即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识,随识即染,依智则净。处事时,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事未至勿将迎,事已过勿留滞,坦坦荡荡,锏空衡平,即第一念也,若计较人我,瞻顾得失,或牵于感情,或激于意气,则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理,第二念是欲,循欲即暗,循理即明。’”
6)彤雅写的第二个感悟是:“大家常犯的错误是把须主观和客观的对象弄反了。”她写道:“对自己须主观,依照自己内心的意志,作自己的主宰。对别人须客观、尊重。可怜我们常是对别人要么盲目崇拜,要么不屑一顾,都是主观的想法;对自己却又老是用别人的眼光、社会的标准来审视自己,要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找平衡点。其实,从相上说,各人都是各不相干的,各人有各自的缘,独特的喜怒哀乐,好恶是非观,与我是不相关的。所以对别人真正的帮助,最高的目的是能让他自醒、自觉。对自己,那真是饥则食,累则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时时提起自省的功夫。自在呀!”
7)彤雅写的第三个感悟是:“修行真的是挺难的。”她写道:“每当我看着那茂盛的爬墙虎,想象那就像我们的六根和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在攀援那六尘境界,那呼拉拉的样子,真让人心惊。越来越觉得世人的热忙和浮躁了。有个投资网站上的广告不断闪烁着‘种豆得瓜’,我看了不禁哑然失笑,真这样,世界不就乱了套吗!想吃豆的人怎么办呢!而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还满街招摇。我女儿的小书里面常有龟兔赛跑的故事,每次我都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骄傲’,最近我才开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老老实实地做那只有信心、有勇气、有目标、心无旁顾、一心不乱的乌龟!’乌龟实在是个智者,其实他一开始就预见到兔子一定会输的(而他的目标只是走完全程)。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是只不会骄傲的兔子,不可能的。佛法欢喜老实人。让我们彻底修炼成乌龟吧。”
8)彤雅认识到,“生死事大”,初学人切不可以过于自信。佛家描绘的最高享受,是得道之人自然而然的境界,是结果,不可以作为享受来追求。
9)彤雅最后写道:“近读夏老的《净语》,甚为欢喜和警醒,摘录几则,是为共勉:(一)‘学道无他巧,只是生处令熟,熟处令生而已。何为熟处?世味,分别,习气。何为生处?老实念佛,不分别,觉照。但得一念熟,其余自然生。’(二)‘学道有两字秘诀:真干。真干看似平常,实则包括无穷妙义。真干者,向道之心过于饥渴饮食。有一毫夹杂一毫自欺则非真,有一毫懈怠一毫自恕则非干。真则三心圆发,干则六度兼修。’(三)‘学者须先打破自欺一关始有商量处;须灼然见得自己满身过失,功夫始有着手处。此二关不破,任你谈玄说妙,终是门外打之遥。’(四)‘有举世不知而我独知之识见,始能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始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始能有举世不见、知而不悔之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