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沛然博士:为何渡己必先渡人?
陈沛然博士:为何渡己必先渡人?陈沛然博士:为何渡己必先渡人?
为何渡己必先渡人?第262期明觉 文:陈沛然
面对捐钱救灾之请,有些人会说自己没有足够能力,所以暂时不会捐钱,然后说等到赚够钱之时,自然会捐钱救灾。但观察下去便会看到,这些人生活依然没有改变:零食照吃,新衫照买,的士照坐等。真的令人感到有些失望。这些人依据佛教的道理来说,其修行也是先修小乘,自渡之后,才能修大乘广渡他人。故此,有人说:若自己未做好,何以渡人?若自己生活条件不足够,何能有余钱赈灾?如何回应如此之「伟论」?*********************************************原本捐不捐钱助人,此乃各人自行发心之决定。若本著佛教慈悲之心,受到感动,则可发心捐款,不论多寡,也算是尽了一番心意。若是无心,则谁也勉强不了,就算是敷衍应酬了,其实捐了款也不算尊贵。 现在的问题是:到底在什麽情形之下才有资格捐钱助人?是否真的自己有了足够能力,才能捐助?若不捐助,则表示自己能力不足?如何才算是能力充足?多寡才算是生活足够?多有多捐,少有少献其实,人要捐款救人,则什麽情况之下亦可捐,不论生活现况如何。布施一元、两元支持卖旗筹款,此又何须等到有足够的生活储备?根本无所谓能力充足或生活足够的问题。多有多捐,少有少献,好过无布施。 人的欲望无穷,但有些欲望可暂时止息,例如吃零食之习惯、坐的士之方便、买新衫之兴趣,还有其他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之欲望,减少一两次消费,并不危害个人之生存。将省下来之钱,用以赈灾救人,有何不可?谁能阻挡?若有阻挡,则只是自己找藉口,只是自己无心而已!不必砌辞狡辩。 有些佛教徒也以先修小乘为藉口,由此大条道理而不理他人,不助别人,却说自己先修好自己,才有能力帮人,故此视芸芸衆生如无物。如此恰当吗?当然不! 通过渡他来増强自渡若要自渡,则亦需要渡人。修行需「自渡」与「他渡」同时进行,「自渡」与「他渡」互动:通过渡他来増强自渡,自渡强化了之后,则更能渡他。自渡与渡他在无穷之辩证历程之中互相影响而层层升进,往更高更圆满的境界。 能否纯粹自渡而达圆满境界?不可!圆满境界是无我的,不自私的,不自我的。若一开始,目光只落在自身身上,人不能从自我之空间超脱出来,此只是自我自私地自修,如此自私,如何能修至圆满?此乃在原则上说不通的。若只是自我自渡,此则不是圆满境界,人不单是自我自渡,而同时需要渡他。由渡他来提升自己,通过助人来增强自己的能力,由此反过来完成自渡之圆满,而非纯粹单单自渡,然后才渡他。基於胸襟狭窄之缘故,欲想先纯粹完成自渡,再进行渡他,此乃永不可能! 故此《优婆塞戒经》说:「自利益者不名为实,利益他者乃名自利。」(〈自利利他品〉)又说:「不念自利,常念利他,身口意所作诸善,终不自为,恒为他人。」(〈名义菩萨品〉)我们不单只要利己,还要殷勤地利他:「犹如奴婢事其主, 利於众生亦如是。……昼夜勤行利他行,利己内心无我相, 如母爱子常卫护 , 寒暑虽苦心无倦。」《佛母宝德藏般若经 . 聚集品》 君不见阿弥陀佛之悲愿:众生不成佛,自己则不愿取正觉成佛!君不见地藏王之弘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此乃渡己必先渡人之最佳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