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学佛: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六祖慧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几年前刚开始学国学时,听到这句话,感觉很好,可怎么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明明是对方的过错,怎么就不见呢?
平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家人、孩子的缺点,我们生气、指责别人,也紧紧地捆住了自己的心!无怪乎有法师说:世人都是爱捡垃圾的!这些垃圾满满的占据了我们的心。别人的优点很多,我们熟视无睹,而紧紧地盯住那些缺点,而且不断放大。
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靠务农养育了我们姊们六人。穷苦的生活使我养成早起、努力的习惯。孩子早起懒床、不努力就成了我眼中大大的缺点。这不,由于疫情,闺女今年上学没有走成.每天早起起床都九点十点了,整天吊儿郎当的不是看手机就是玩。这可触到了我的禁忌。多次劝告孩子听不进去,我就控制不住自己了,几次大发脾气,弄得家里鸡飞狗跳、乌烟瘴气。孩子不高兴,我也是痛苦异常。
在几个月的三级修学中,我学到了许多智慧,我执去除了许多,心也清净了许多,改变了许多自己的心行,自己的生命品质正在提升。尤其是今年两个多月的修学,我们学习了《人生篇》,学习了许多佛法关于看待人生、认识自我、了解心性的智慧。但是更细致反思自己的人生观,发现我执仍然深深的存在,表现在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生活的习惯,对许多问题的看法,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还有心态、经验以及脾气秉性等等。为什么我们学习了许多知识,心行也有许多改变,在一些涉及到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习惯、价值观时,就不能通过“考试”呢?
我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懊悔,自己为啥碰到对境就不能控制自己了呢?我深深地责问自己!我深深反思!用般若智慧去观修自己的内心,我们现在的生命状态不就是这些经验、观念和心态的综合体吗?我们总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然而用缘起法去观照,哪一样又有它的本身自性的存在?!
当我还在纠结时,一则佛教故事帮我解开了心结。有一个染布的师傅,同时收了两位学徒。不过他为学徒立下了一个奇特的规矩:每个月底,学徒都要对他说两个字。第一个月月底,师傅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学徒甲说:“饭香。”学徒乙说:“食劣。”
第二个月月底,师傅依然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学徒甲说:“觉稳。”学徒乙说:“床硬。”
第三个月月底,师傅又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学徒甲说:“活轻。”学徒乙说:“事多。”
第四个月月底,当师傅再问同样的问题时,学徒甲回答:“想学。”学徒乙却说:“告辞。”
看着学徒乙扬长而去的身影,师傅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心中有魔,难成正果。”结果,不出师傅所料,学徒乙此后又学过不同的技艺,但都未成功。而学徒甲却继承了师傅的染技,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染布人。
明末净土宗第9代祖师蕅益大师说: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人心。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除境。显而易见,染布师傅所收的两个弟子,学徒乙心中之魔就是“世间过”,由于这个心的作用,他所行所见所感,都是生活中那些消极和不良的方面,所以,他就只能收获那些怨怼,最终不得不辞别而去。而学徒甲则是个乐观的人,在他眼里,世间是没有什么欠缺的,只要想学习什么都不会成为负累。
细思这则佛教故事中学徒甲乙的不同结局,我不是和学徒乙一样只见世间的过失吗?佛法云:心空则业空,业空不造业。我只看别人的过失,不正说明自己的心中有缺陷吗?不正说明自己的心不清净吗?扪心自问:我的爱心、慈悲心在哪里?我的智慧又在哪里?我不断的忏悔,自责:孩子有好多优点,比如善良、单纯、悟性好等,怎么自己就视而不见了呢?孩子的成长过程同样有许多缘起:我们从小没有培养孩子早起的习惯,她又没有具体的事情可干,我们大人 没有引导她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等等。
我想清了这些,和闺女作了一次长谈,给孩子详细的叙说自己从小的成长的心理历程,学习过程中的不易。现在虽然条件好了,但在中国还有些孩子没有机会上学,人一生看起来很长,但是年轻时的时间最重要。同时给孩子网上报了一些课程,引导孩子自己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往后的日子,孩子改变了很多,每天早起都自己定下玲,自己起床。网上的学习也抓紧了。虽然早上偶尔还会起的晚,可是在我心里再也不是事了!
通过这次的经历,感觉自己的心跨过了一个大槛。“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不见”,不是看不见,也不是听不见,而是看到听见,但是由于心是清净的,所以不执著、不计较、不放在心上。孩子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她需要我们的关爱、关注、陪伴和引导。“风物长宜放眼量”,相信随着时间的增长,孩子会达到她成长的目标,父母的心终会彻底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