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一节 国内雕印的《大藏经》
第八章
《大藏经》的雕刻
第一节
国内雕印的《大藏经》
北宋时蜀版《大藏经》
我国的雕刻印刷术起源在什么时候,已不能确定。据沈括做的《梦溪笔谈》里所说:“五代时冯道始印《五经》。”然据《历代三宝记》卷十二载,隋开皇十三年勅:“废像遗经,悉令雕撰”,这两句文字,可作为雕刻佛像、佛经的证据。由此可见雕刻术在隋代已经流行了。至于正式雕刻的官版《大藏经》,当以北宋的“蜀版”为开始。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遣张从信往益州(今之成都)雕《大藏经》,到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经过十三年而刻成。这是我国最初雕刻的《大藏经》,也是最精的版本。惜乎现在只有残本,较为完全的经、典很少见了。
宋太祖振兴文化,对于佛教之保护提倡,极其尽力。他知道唐朝是佛教全盛时期,翻译的经典不少,然未能汇集历来经典,印成全藏,是一种缺憾。加以五代的纷乱,佛典的散失也不在少数,这时若不从事搜集,以后更不堪设想。况且太祖统一天下,他的功业和唐朝开国时没有两样,这种发展文化的根本计划,当然要十分努力,突过前朝。所以这雕刻《大藏经》的大事业,到此就完成了。
这部经版,可惜没有完全的本子,内容已不甚可考。然据各家记载,全部有四百八十函,五千另四十八卷。字体、印纸,都极精美,现在从残本里还可考见一斑。这版刻成,影响到国外,日本、高丽、契丹等国都到宋朝来请求颁赐一部,回去仿照刊刻。所以这副版子,复做外国刻经的蓝本,就这一点,可以知道它的价值。
明朝的南北藏
明太祖微贱时,本来进皇觉寺做和尚,后来起兵,推翻元朝,为明朝开国的皇帝。他既是和尚出身,对于佛教,自然格外信仰。所以在洪武五年(1372年),招四方的名德沙门,集于蒋山寺(今南京之紫金山),点校藏经,预备刊印,在南京开雕一部《大藏经》,通称南藏版。总计六百三十六函,六千三百三十一卷。但这时在元末骚乱以后,旧版经帙,多已散失,缺乏校对的材料,所以南藏版脱误极多,且不免有杜撰的地方。后来成祖建都北平,因南藏版误谬太多,就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新开雕藏经,到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刻成,通称北藏版。总计六百三十六函,六千三百六十一卷。然大体上虽比《南藏》好一些,也不见得十分完善,不过《南藏》每页是六行十七字,《北藏》每页是五行十五字,形式上行数较疏,字迹较大就是了。
清朝的《龙藏》
清代在满洲时候,本崇信喇嘛教,后来入主中国,就尽力保护佛教,自然也将雕刻藏经看做重大事业。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起,到乾隆三年(1738年)四个年头,刻成一部全藏,因卷端刻龙纹,所以叫《龙藏》。这部经是拿明朝《北藏》做底本,复增加新材料,总计七百三十五函,七千八百三十八卷。它的内容是比宋朝的藏经来得丰富。然皇家刻经的目的在于尊重佛教、流通法宝,并且前代既然有成例在先,为国家体面计,自应举办。但是当时经手校刊的臣工,未必个个尽职,所以这部《龙藏》,内容虽然庞大,也不能算善本。
《频伽藏》
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频伽精舍拿私人财力,排印《大藏经》,世人通称为《频伽藏》。这部藏经,用日本弘教书院的缩印藏经做底本,而用四号铅字排印,比底本的五号小字鲜明得多,便于诵读。总计四十函,八千四百一十六卷。但弘教本是拿《高丽藏》做底本,并拿宋、元、明三藏本,校对同异,标列上眉,于学术上最有价值。频伽本则不然,将校刊记另作数卷,附在经末,检查甚为不便。并且全书校对不精,讹误太多。
影印《续藏经》
佛教遭唐武宗会昌时(九世纪中)的厄难,经教散佚,各宗重要论疏,多流传于日本。海禁未开的时候,明末清初,虽高僧辈出,因为不能窥见昔贤著述,十分遗憾。到清末海禁大开,国人方知道各宗散佚名著十之四五尚存于日本藏经书院刊行的《续藏经》里面。民国十一年(1922年),居士徐文霨、蒋维乔等,发起影印《续藏经》,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印刷发行,到民国十三年而成书。总计一千七百五十七部,七千一百四十八卷。
杨文会的刻经事业
此外还有单行本经典,是清末杨文会居士所发起的。我国向来佛经,只有全藏,绝少单行本,学者要从事研究,极为困难。文会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南京创办金陵刻经处,刊刻单行本经论,并手定《大藏辑要》目录,依据这目录,以次付刊。杨文会与日本南条文雄订交,托他在日本访求唐代以来散佚的名著,得藏外典籍二三百种,选择其中最好的,精校刊行,又得到日本弘教书院缩影藏经,据以校刊。文会一生精力,悉用在刻经事业,其手校出版的经籍,在他生前,已多到二千卷,校刊极精,便于学者。当时听见文会的高风而继起的,如湖南,如扬州,都设有刻经处。文会殁后,北平、天津也都创办刻经处,所印经典版本款式,都依文会成规,合在一起,就是一部《大藏辑要》,所以文会在近代佛教的影响异常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