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入门
学佛入门

学禅静坐法

2024-03-11 学佛入门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学禅静坐法

人身的行止,有各种不同的动作,这些动作,大致说来,有“行住坐卧”四种威仪。古人谈到参禅用功则云:“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若离这个,当面错过。”又云:“行也参,坐也参,语默动静悉皆然。”是知参禅之法,本无分乎行之与坐;而今独言静坐者,因为初学禅者,必要具备静坐时的几种法则,方易下手用功。否则在行动处用功,难以安定;在住立时用功,不能持久;在困卧中用功,易入梦乡。因此,参禅之法,除静坐外,在“行住卧”三种形式,较不相宜。古人虽有“念佛不用嘴,参禅不在腿”的说话,但那是对一般老参禅和或年老骨硬不能久坐者而言,并非对普通一般初学参禅者所说,所以我在此处特别提出初心学禅者,必须要注意到静坐时的几种法则。依据近代宗门所倡,对于静坐时的方法,大致说来,应有调身、调息、调心三种,兹分述之:

甲,调身

禅宗调身法则就是初习静坐时对姿势所应注意的几种方法。在未坐之前,先要做一张方约二尺、高约一尺二寸的坐凳,凳上须安放木棉一类柔软垫子一个,后面须高一至二寸,坐时腰胸可以挺直。若在夏天,得用草席垫子,坐久不致硬脚酸腿。吾人坐上凳子时,须将两腿盘结起来,不可伸直或垂下两腿,因为伸直或垂下,均不能坐久,坐久要得腿疾,切须注意。

盘腿子有两种方式,一为单盘,二为双盘。何谓单盘?即先将右腿弯着安在垫凳上,再将左腿压在右腿上面,左脚跟收拢靠近右边小腹,脚底心朝上,两个膝盖的距离,约一尺六寸左右,坐起来正像一具钟。这便叫做单盘,又名单腿(单一只腿在上故),佛经谓之“跏趺而坐”。何谓双盘?即先将右腿屈弯在垫凳上,再将左腿压在右腿股上(即大腿上,如单盘状),然后再把右腿翻上来,加在左腿股上(如腿子盘纯熟了,只先把左腿压在右腿股上靠拢右边小腹,再把右腿加在左腿上便是),这便叫做双盘,又名双腿(两腿相结故),佛经谓之“结跏趺坐”,又名吉祥坐。反此坐法,若把右腿压在左腿上,再将左腿加在右腿上,则名金刚坐,又名降魔坐。吉祥、金刚二种坐法,均可随人自取,不必局定。藏密称双盘为跏趺坐,单盘为半跏趺坐,命名原非一律,实亦无关宏旨。若腿骨过硬,不能盘结者,可将两腿向下交叉,作剪刀形亦可;或老年有病不能盘腿者,只要端身正坐,亦无不可;惟坐时多不能持久,最好坐坐行行,行行坐坐,不至发生故障。如在禅宗丛林,则要一律盘腿,因系集团生活,不可参差随便故。

腿子盘好以后,如在冬天寒冷时,须用棉衣下摆,将腿子包好,故棉衣下摆要作宽些(约三尺至三尺二寸)。若下摆小者,可另用毡子之类棉绒物,务将两腿包裹完好,以免风吹受凉,或寒气侵入,致遭将来腿骨疼痛的毛病。腿子包好以后,身躯要坐得端端正正,不可前伏,伏则易睡;不可后仰,仰则气急;不左偏,不右倚,更不可背靠任何板壁,靠久即要得吐血症,要直起脊梁,头颈轻接后衣领,两肩齐平,两手仰掌向上,右掌安左掌上,或左手安右手上亦可,两手上下叠平,拇指相触,放近脐下小腿之上,但不可太贴近身体(小腹),有碍血脉流通。

又坐香前,不可食至过饱,只食七八分即止,但亦不可过少。若食之过饱,则身满气急,脉络不通,坐时大有妨碍,所以禅宗丛林,每在饭后,先要跑香(经行)一枝,再行静坐,方合卫生规律。若食之过少,则营养不足,体力不充,坐时气羸心悬,所以禅宗丛林,每日至少要食至三四次。若在冬天加香打七时,每天行坐二十四枝香,用功达二十小时,每日食次,更要增加到五六次之多,亦是为调理身体的需要条件。

又临坐时,须先注意束腰裤带,不可束之太紧,紧则气息阻滞,亦碍血脉流通。若在夏天,须备蒲扇一把,以作驱蚊扇凉之用。如有醒板一方(半边毛竹所制,约一尺三四寸长),放在所盘腿上,两掌扶在上面,身心自觉清凉。若在冬天,注意身上所穿的衣服,宜少不宜多,因为初坐香的人,不免腿子疼痛,心意烦躁,有时弄得汗流浃背,所以衣服宜少不宜多(老参则不然,以常在静中故)。以上坐时条件,大致具备,然后再闭口含齿(有云舌抵上颚),微合双目,所谓“眼观鼻,鼻观心”是也。古人对于眼之开合,亦有拣别:谓初参宜闭不宜开,开则心易散乱;老参宜开不宜闭,闭则易入昏沉,所言均有至理。调身之法,至此大致完备,苟能依此法则,每日静坐二三次,每次约一小时(多则更好),纵使不会参禅修道,对于强健身体,却病延年,实有莫大的功效。(现有一般习静坐者,屡试屡验,如不我信,请试试看,保你身体健康。)

乙,调息

当吾人在未坐香之前,先须跑香一枝(经行一次),藉此调治身心。在跑香时,运动剧烈,卒然停止,鼻中呼吸,自然感觉急促。此时应注意呼吸方法。呼之法,要从口中吐出浊气;吸之法,要从鼻中纳入清气。所以禅堂跑香,打下站板,大众停止行动,班首职事则曰:“先吐两个‘嘘’字,再由鼻中作出入呼吸,不可张口呼吸,有伤气管……”然此犹属行动中的调息法,尚有静坐时的调息法,方是本节正文。

吾人之呼吸,原有“风、喘、气、息”四种粗细差别之相,而今独言调息法者,以“风喘气”三种,为粗浮不调之相,在此三种粗相中,均不能摄心用功,故皆略之;唯息相微细,堪可称为调和者,依之可以静心澄虑,渐次导入禅定功夫。兹将“风、喘、气、息”四种差别之相,说明于下:何谓“风”相?谓于行香后初坐时,只觉鼻中呼吸如风,并有声响之相。古人说“守风则散”,当非用心之时,故为不调和之相。何谓“喘”相?谓鼻中呼吸之声响,渐次使其停息平

学禅静坐法

人身的行止,有各种不同的动作,这些动作,大致说来,有“行住坐卧”四种威仪。古人谈到参禅用功则云:“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若离这个,当面错过。”又云:“行也参,坐也参,语默动静悉皆然。”是知参禅之法,本无分乎行之与坐;而今独言静坐者,因为初学禅者,必要具备静坐时的几种法则,方易下手用功。否则在行动处用功,难以安定;在住立时用功,不能持久;在困卧中用功,易入梦乡。因此,参禅之法,除静坐外,在“行住卧”三种形式,较不相宜。古人虽有“念佛不用嘴,参禅不在腿”的说话,但那是对一般老参禅和或年老骨硬不能久坐者而言,并非对普通一般初学参禅者所说,所以我在此处特别提出初心学禅者,必须要注意到静坐时的几种法则。依据近代宗门所倡,对于静坐时的方法,大致说来,应有调身、调息、调心三种,兹分述之:

甲,调身

禅宗调身法则就是初习静坐时对姿势所应注意的几种方法。在未坐之前,先要做一张方约二尺、高约一尺二寸的坐凳,凳上须安放木棉一类柔软垫子一个,后面须高一至二寸,坐时腰胸可以挺直。若在夏天,得用草席垫子,坐久不致硬脚酸腿。吾人坐上凳子时,须将两腿盘结起来,不可伸直或垂下两腿,因为伸直或垂下,均不能坐久,坐久要得腿疾,切须注意。

盘腿子有两种方式,一为单盘,二为双盘。何谓单盘?即先将右腿弯着安在垫凳上,再将左腿压在右腿上面,左脚跟收拢靠近右边小腹,脚底心朝上,两个膝盖的距离,约一尺六寸左右,坐起来正像一具钟。这便叫做单盘,又名单腿(单一只腿在上故),佛经谓之“跏趺而坐”。何谓双盘?即先将右腿屈弯在垫凳上,再将左腿压在右腿股上(即大腿上,如单盘状),然后再把右腿翻上来,加在左腿股上(如腿子盘纯熟了,只先把左腿压在右腿股上靠拢右边小腹,再把右腿加在左腿上便是),这便叫做双盘,又名双腿(两腿相结故),佛经谓之“结跏趺坐”,又名吉祥坐。反此坐法,若把右腿压在左腿上,再将左腿加在右腿上,则名金刚坐,又名降魔坐。吉祥、金刚二种坐法,均可随人自取,不必局定。藏密称双盘为跏趺坐,单盘为半跏趺坐,命名原非一律,实亦无关宏旨。若腿骨过硬,不能盘结者,可将两腿向下交叉,作剪刀形亦可;或老年有病不能盘腿者,只要端身正坐,亦无不可;惟坐时多不能持久,最好坐坐行行,行行坐坐,不至发生故障。如在禅宗丛林,则要一律盘腿,因系集团生活,不可参差随便故。

腿子盘好以后,如在冬天寒冷时,须用棉衣下摆,将腿子包好,故棉衣下摆要作宽些(约三尺至三尺二寸)。若下摆小者,可另用毡子之类棉绒物,务将两腿包裹完好,以免风吹受凉,或寒气侵入,致遭将来腿骨疼痛的毛病。腿子包好以后,身躯要坐得端端正正,不可前伏,伏则易睡;不可后仰,仰则气急;不左偏,不右倚,更不可背靠任何板壁,靠久即要得吐血症,要直起脊梁,头颈轻接后衣领,两肩齐平,两手仰掌向上,右掌安左掌上,或左手安右手上亦可,两手上下叠平,拇指相触,放近脐下小腿之上,但不可太贴近身体(小腹),有碍血脉流通。

又坐香前,不可食至过饱,只食七八分即止,但亦不可过少。若食之过饱,则身满气急,脉络不通,坐时大有妨碍,所以禅宗丛林,每在饭后,先要跑香(经行)一枝,再行静坐,方合卫生规律。若食之过少,则营养不足,体力不充,坐时气羸心悬,所以禅宗丛林,每日至少要食至三四次。若在冬天加香打七时,每天行坐二十四枝香,用功达二十小时,每日食次,更要增加到五六次之多,亦是为调理身体的需要条件。

又临坐时,须先注意束腰裤带,不可束之太紧,紧则气息阻滞,亦碍血脉流通。若在夏天,须备蒲扇一把,以作驱蚊扇凉之用。如有醒板一方(半边毛竹所制,约一尺三四寸长),放在所盘腿上,两掌扶在上面,身心自觉清凉。若在冬天,注意身上所穿的衣服,宜少不宜多,因为初坐香的人,不免腿子疼痛,心意烦躁,有时弄得汗流浃背,所以衣服宜少不宜多(老参则不然,以常在静中故)。以上坐时条件,大致具备,然后再闭口含齿(有云舌抵上颚),微合双目,所谓“眼观鼻,鼻观心”是也。古人对于眼之开合,亦有拣别:谓初参宜闭不宜开,开则心易散乱;老参宜开不宜闭,闭则易入昏沉,所言均有至理。调身之法,至此大致完备,苟能依此法则,每日静坐二三次,每次约一小时(多则更好),纵使不会参禅修道,对于强健身体,却病延年,实有莫大的功效。(现有一般习静坐者,屡试屡验,如不我信,请试试看,保你身体健康。)

乙,调息

当吾人在未坐香之前,先须跑香一枝(经行一次),藉此调治身心。在跑香时,运动剧烈,卒然停止,鼻中呼吸,自然感觉急促。此时应注意呼吸方法。呼之法,要从口中吐出浊气;吸之法,要从鼻中纳入清气。所以禅堂跑香,打下站板,大众停止行动,班首职事则曰:“先吐两个‘嘘’字,再由鼻中作出入呼吸,不可张口呼吸,有伤气管……”然此犹属行动中的调息法,尚有静坐时的调息法,方是本节正文。

吾人之呼吸,原有“风、喘、气、息”四种粗细差别之相,而今独言调息法者,以“风喘气”三种,为粗浮不调之相,在此三种粗相中,均不能摄心用功,故皆略之;唯息相微细,堪可称为调和者,依之可以静心澄虑,渐次导入禅定功夫。兹将“风、喘、气、息”四种差别之相,说明于下:何谓“风”相?谓于行香后初坐时,只觉鼻中呼吸如风,并有声响之相。古人说“守风则散”,当非用心之时,故为不调和之相。何谓“喘”相?谓鼻中呼吸之声响,渐次使其停息平静,唯出入之气,犹觉停滞不通,并有喘息之相。古人说“守喘则结”,亦非用心之处,故亦为不调和之相。何谓“气”相?谓虽觉鼻中之声响止息,亦不停滞,唯觉鼻中出入之息,独粗而非细,不能使心安静。古人说“守气则劳”,亦非用心之境,故仍为不调和之相。何谓“息”相?谓鼻息至此,既无声响结滞,又不粗重虚浮,单觉出入之息,细密绵绵,若有若无,神情安适,不觉渐趋定境。古人说“守息则定”,正是用心修禅之时,故为调和之相也。根据以上四相之说明,当知初学禅者,必须将呼吸慢慢平静下去,要平静到自己不知道有出入息时,方是调息之准则。

此处须特别注意,修禅的调息法,与止观的数息观不同,数息观是心中数记出入气息多寡之数,其法是从一数到十,再回头来重数,由一至十、由一至十的重复数法,或从一至十,再返转来倒数,由十退至一,像这样数法,名数息观。我国汉、晋、南北朝曾盛行数息观。依梵语即名为“安般禅”,殆即印度禅定之一种也。又修止观时,常用数息观,而修禅调息法,乃专为调和气息,令心安定之方法,不涉观想。古人说:“息若调和,则诸患不生,其心易定。”是为初学禅时之调息法也。扼要言之,禅宗调息大致与安般禅为共法。(天台小止观立有数息观法,可供此节参考。)

丙,调心

参禅便是做心地功夫。夫心有多种,究从何心下手,必须详加说明,方可找到个入处。佛法谈心,略分为五,兹特说明于下:

(一)肉团心,此心即吾人身中“地水火风”四大和合所成的一团肉体,形同倒挂莲花,即生理学上所称之“心脏”是也。此心脏原属无情物质,如同草木之类,并非是心,众生不知,妄认为心,是乃大错!《楞严》斥为“众生颠倒,认物为己”,即是指此也。

(二)缘虑心,此心即吾人能缘六尘前境而起念虑之心也(即第六识)。此心之功能,除反映前尘境象外,余无作用,所谓“尘有则现,尘无则亡,离尘无体,纯属妄想,而非真心”。可惜众生均认以为心,此亦是错。《圆觉》斥为“众生妄认六尘缘影,以为心相”,即指此心也。

(三)思量心,此心即吾人心中念念思想量度之心也(即第七识)。此心之作用,即在忖量计度不实之法,坚固执之以为实有;如执五蕴身心为实我,凡是一切看不穿、放不下的事,都是此心在那里作祟。

(四)积聚心,此心即吾人心中能集聚根身(人生)、器界(宇宙)、种子(功能——原素),而生起现行诸法(现象界)之心也(即第八识)。此心为宇宙人生之大本,体兼真妄二种原素,《起信论》“真如(真)无明(妄)和合而成之阿赖耶识”,即是此心也。

(五)坚实心,此心即吾人法尔本具、坚固真实、不生不灭之心也。以其不为一切妄染之法所转,故此心亦名自性清净;以其本来具足一切功德法义,故此心亦名如来藏体;所有真如、佛性、法身、理体、菩提、涅槃、实相、般若等名,皆指此本具之真心,实名异而体同也。圭峰宗密云:“一切众生皆有空寐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尽未来际,常住不灭,名为佛性,亦名如来藏,亦名心地。达摩所传,是此心也。”(《宗镜录》卷三十四)

依据以上五种心相之研究,第一肉团不是心;第二、第三及第四之一分无明,禅宗通名之为妄想心;第四之一分真如,及第五坚实心,禅宗通名之为“真心”。本节所谓调心者,即调制此中所有的妄想心,不令生起虚妄作用是也,所以禅宗用功夫时要“离心(八识)意(七识)识(六识)参”,即是此理。

吾人自从无始以至今生,均生活在此妄想心中,今要制止它,不令生起,当非容易之事,故吾人在做功夫时,先要依法调伏此心,无问好事坏事,善心恶心,都不可思量,要依六祖所说“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的功夫去做;亦无论过去未来的事,均不得想念,须知《金刚经》上“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道理,就是教训我们做禅功的标指。我们能在三心了不可得时,悟到个入处,试问还有什么想念存在?总之,初学禅人,在妄想起时,不去随它;境界现时,亦莫理它,所谓“离虑息念,万缘放下,制心一处,道可办矣”。禅宗调心法则,大略如是。古人尚有“入心”“住心”“出心”三种调治法则,言之綦详,然此乃修止观时所用的方法,非参禅的方便,故禅宗不取此说。禅宗只说身体坐正,气息和平,心中不要妄想,即可举起话头,专心细细地来参究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