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入门
学佛入门

定境之分析

2024-03-10 学佛入门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定境之分析

古人云:“禅宗做功夫,有的直下承当,有的一闻即悟,并无许多葛藤之情事。”此说是对上根利智者立言,若是中下之流,则无如此简单。以其每于用功的路途上,境界累累,难关重重,如不坚持正念,策勉进修,势难排除境界,冲破难关。所以此章所明,有关定中境界的分析,实为今时参禅者的照妖宝镜。如其认识不清,见处不明,稍失观察,即入邪途。吾辈学人,对此章应特加留意。

甲,自心境界

自心境界,就是参禅功夫做到相当静寂时,内心中所现的各种境界,因为这种境界不从外入,非由身得,是依功用心中所现,故名为“自心境界”。有一般不了解自心现境的人,以为“凡是境界必从外来”,这是错的。我们应把它改为“凡有境界必是心现”,也便是佛教“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理。至于这个心,何以会现出境界来?依佛经所说,如果功夫用到外境不入时,自心中所潜藏的诸法种子(即无始虚妄习气),便会发生现行出来,这种现行,禅宗便叫做“自心境界”。最初由于功夫相应,忽觉忘身忘体,不知有物;或功夫用到纯熟时,忽而妄念暂歇,身意自在;有时在一刹那间,已经度过很长时间;有时于无意之中,精神忽然得大快乐;有时在一动一静时,顿觉心境俱空;有时于一见一闻处,忽悟人我双忘。所有以上种种现象,均名轻安境界。这种境界,固是功夫得力的好现象,但刹那即要消逝,不可执为实有。倘心存留恋,以为此境如何轻安,如何快乐,心心不舍,念念难忘,希求于再坐时重现一次,此是大错,因前来所现轻安之境,是由于功用得力,妄念间歇,故而暂现,不是吾人用妄想心,希求得到的境界。所以古人斥之为“预搔待痒”,即是对治此等人。

须知我们的功夫用到什么程度,便有什么境界现出,比如行路一样,行一段便有一段的境物。如其行人未到家园,切勿贪境恋栈,裹足不前,有碍自己的行程,这是自然之理。吾人用功,亦复如是,功夫用到何种路途,自有何种境界,何可留念?况此境界,一现即逝,并非实有,更何贪念之有?须知参禅的人,坐几枝好香,现一点轻安境界,根本算不了一回事,不要寻光逐影,自拉自唱,临到头来,一无所得。此时最关紧要者,仍须在本参话头上用功,不要被一点轻安境界拖入泥溺,打个透湿,切记切记!

功夫再进,便现出种种殊胜境界,如在禅定中,看见诸佛菩萨的形相,或见着十方诸佛的净土,或见到宝塔莲花,以及各种庄严胜迹,或见自身坐于宝塔莲花之上,或闻种种佛法音声,或自身能现各种神通,或口中能说各种经法。总之,凡是在禅定中所现的各种境界,无问如何微妙,均非实有,不可执著,执著便遭魔境。在《楞严经》五阴文中,谈到这种禅那所现的境界有五十种之多,这里略举几则,以作借镜,如色阴文云:

又以此心……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坛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花,俱时出现。此名……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色阴之四)

又以此心……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中,见种种物,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色阴之六)

又以此心……四肢忽然同如草木,火烧刀砍,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热,纵割其肉,犹如削木……(色阴之七)

又以此心……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色阴之八)

依据以上四段禅那现境之文观之,大凡修禅者,对于定中所现之各种境界,似难避免,但总不要忘掉,每段后面,有“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的六句结文,对于此种境界,便可迎刃而解了。也就是说吾辈修禅者,对于这些自心所现的境界,虽都不应把它当作坏的境界,但也不是本来的家珍,故凡发现这种境界,千万不要睬它,时过境迁,自然云散天空,不会再有什么境界可现。行人在此如不知觉察,贪着此境,执为实有,而反妄生知见,迷为圣解者,即使不堕魔王眷属,也要遭到魔王扰乱,真是危险万分!每见一类不具正信的无聊禅客,自称现身菩萨,自家吃得酒醉肉饱,到处寻僧访友,说道论禅,甚或借故考问沙门,漫骂比丘,殆亦魔王所使者欤?

乙,外魔境界

古人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又说:“任你功夫高深,难逃魔王一关。”这些话,好像似说越是有修行的人,越难逃避魔关一样;其实不然,只要修禅的人,能明白禅宗的理论,能知道功夫的路途,自不会惧怕魔境来扰。考魔境搅扰,不出两途:一是行人的功夫用到极致时,魔王

见了大生惊怖,生恐你超出了三界,震坏他的魔宫,于是亲身前来,破坏你的定力,如世尊在菩提树下入定时,欲天魔王,先遣魔女献媚,再用武力威胁,一一均被世尊所降伏的便是。二是行人的功夫已有相当成就,魔欲扰乱行人的禅定,如是遣令眷属,到行人前,伺其动念方便,趁隙入其心腑,破毁行人的禅定功夫,如《楞严》五阴中之想阴的第八节文云:

又善男子……研究化元,贪求神通,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坐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都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无碍;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着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旁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此名大力精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我们见了这节经文,便知魔境扰乱行人的力量,实在可怕。所以古人又说:“宁可千日不悟,不可一时着魔!”即是叫行人时加警惕之意。相传从前终南山有位老修行,一日坐香时,妄动贪食面饭之念。少顷,见一少妇,送一钵面饭至,谓此面煮熟未久,请师父趁热就食。此时老修行,因一枝香坐将一半,不忍下坐就食,令少妇将面送至厨房锅内,稍待再食,以食时尚早也。唯见少妇颇现怒色,恨恨而去。待老修行坐完一枝香,入厨房开锅取面时,只见一群蚯蚓,爬遍满锅,并无所谓面也。老修行至此方悟,一念妄动,即是招魔之由,因稍有定力,方未遭造杀害众生之罪。又从前有一僧人,常居深山茅屋,功夫亦有相当成就,一日坐香时,动了一念贪心,忽见三个女人,一老二少,来到茅篷,求教佛法。僧人初不疑有他,随缘开示。日久,老妇谓僧人曰:“吾欲以二女侍师左右,未知肯收纳否?”僧闻言始觉有异,即以严辞责之,使去。妇既去,僧尾伺其去处,忽而不见,往觅之,亦无宅第,只见古树三株,一大二小,余无他物。僧知即是此树作怪,心思欲以刀砍伐,或以火焚烧,以除后患!正思念间,忽见树神三人,出而求赦,并说明适来现象,原为破坏师之禅定功夫也。所以我们在禅定中,无论发现何种境界,均不可执著(此意前节已言),以著则予魔王以扰乱的机会。古人说:“魔因境有,境由心生。”如其功夫用到心念不生时,自无境界之相可得。如境界不有时,则一切魔相,自然无从凭依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