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谁是轮回的根源呢?
为什么要讲人无我和法无我呢?讲“四谛”的时候,提到“道谛”包含了“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即证悟空性的智慧)”。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法已经讲过,下一个要讲的就是空性的修法。 本来,在出离心没有修好之前,没有必要讲菩提心的修法;而在菩提心没有修好之前,也没有必要讲空性的修法。也就是说,应该先讲出离心的修法,讲完之后大家去实修,当绝大多数人基本上达到修法标准的时候,再讲菩提心的修法,这样讲一个修一个,是最如法、最踏实的。但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么多时间,所以才在很短的时间里讲了许多修法。你们修的时候,不是在一天或一座当中修很多法,而是要先修出离心,在对世俗的贪欲心减少之后,再修菩提心的修法。 当然,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很好的,但最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证悟空性。我们心的本性,不是现在这样具有贪、瞋、痴的不清净心识,它的本体是光明的如来藏。我们可以在这个境界当中,获得自由自在。但是,有一个东西总是不让我们得到自由,它不在外面,外在的任何物质或精神,都不能把我们束缚在轮回当中,都没有办法阻止我们解脱。以前很多的高僧大德在监狱里也能活得那么开心、那么自在,他们的身体虽然被关在监狱里坐牢,但是,他们的心已经开放,已经获得了自由,这时,身体在哪里都无所谓了。所以,外在的事物是无法令我们不自由、不自在的,生生世世让我们不自由、不幸福的,就是自己心中的一个细微执著。这个执著把我们的心和轮回,也可以说是肉体,紧紧地连在一起,不让它们分离。死后虽然放弃了这一世的肉身,但是,在下一世、甚至在中阴身的时候都有一个身体。所以,心的本性虽然是光明,我们自己却不看到,从而无法获得解脱。心从无始以来就和我们在一起,但是至今我们对它的本体仍然一无所知,若不了解这一点的话,即使拥有再丰富的世俗知识也没有太大意义。所以,要斩断这个始终把我们的身心连在一起的执着。 如同风筝线断了以后,就可以在蓝天中自由自在地飞走一样。当我们用一种手段把这个象钢丝一样连接心与肉体的东西断掉以后,就会像佛和登地以上的菩萨一样:没有生、老、病、死,没有贪、瞋、痴、慢,不受任何烦恼的限制,不受任何身外之物的约束(自利),同时还能更好地利益众生(利他)。渡化众生、利乐有情的事业是永远不会停止的,这是我们修行、成佛的唯一目的。 那么,该如何斩断这个连接我们身与心的执着呢?如果它是身外之物,就有可能用身外之物斩断它,但它不是,所以,用外在的任何一种方法、手段都无法触及它。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这些话有一点不好理解,然而,对于那些对空性稍有了解和体会的人而言,这是很正常的,一点也不神秘。一旦证悟了空性,虽然没有彻底消灭贪、瞋、痴,但粗大的烦恼会明显减少。 那么,“所断”是什么? 就是“我执”;“能断”是什么?就是“证悟”、“智慧”。所断是指要断的对象;能断是指断除的方法、手段。 我们要断掉烦恼,首先就要找到烦恼的根源。佛教对世出世间的一切法都很讲究因果关系。若要毁灭果,就必须找到因。只有找到“因”,才能打破、毁坏它。“因”毁坏了,“果” 就会自然消失。这是一个非常理性、合理的做法。 有些外道不去打破“我执”,反而通过诸如不穿衣服、长时间不吃饭、烧掉自己身体等方法,来寻求一条脱离轮回的出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这种情况,印度到现在还有。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根源,所以方法错了。肉体当然可以毁掉,这很简单。但这只是临时毁坏了果,并非从根本上解决它的因,果随时都有可能再发生。比如,吃一些止痛药可以把痛苦的感觉压下去,若病根不除,过一两个小时药效消失后,痛还是会发作的。同样,不解决根本原因是不管用的,所以我们要解决根本问题。 我们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否只有佛菩萨才能做到呢?是否凡夫人无法做呢?不是。佛、菩萨已经断掉我执,所以没有必要再断,就像没有必要去杀已经死去的人一样。恰恰是我们这些执着的凡夫人,才需要断掉“执着”,而且也有办法断。如果在座的所有人肯把世俗间的事物基本停止 (还不是完全停止),然后一心一意投入修行的话,在死亡之前,无论时间长短,肯定能够放下很多执着。在座有很多三四十、四五十岁的人,如果我们能将以前为生存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修行,而且方法无误的话,那么今天我们的执著已经断得差不多了。所以,这是每个人可以做到的,只是做不做的问题,不是能不能的问题。做,是肯定可以做到的。所以,空性的修法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再具体讲一讲:什么在束缚我们,什么可以断掉它。 今天,我们为什么作了凡夫人,为什么流转轮回呢?这不是人格化的上帝的安排,也不是象某些人说的那么简单——“无因无缘”。对凡夫而言,生命的前后两端——过去世和未来世,是非常模糊的,我们只知道中间的一段——现世的几十年而已。生命的起源和归宿是一般人不容易了解的事情。正因为这样,虽然有很多教派或个人就此问题创立了常见、断见等种种观点,但是,其中没有一人能真正说清生命的真相。只有佛陀才能够清楚明白地揭示出生命的源头和归宿究竟是什么。 我们不是自愿流转轮回的。我曾讲过,有些人在催眠的时候说,自己是故意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们也许真有这样的感觉,也许是在胡说。但无论如何,这都应该是自己的幻觉,是不太可能的。实际上,除了那些度化众生的菩萨以外,没有一个人在临终时有主宰自己来世去向的能力。我们一直都是毫无目的地漂泊于轮回当中,没有任何自由可言。 也没有一种外在之物在束缚我们。人们总是以为,是外在的事物约束了我,为了生活我必须去工作挣钱,如果不做这些事情,就没法生存。之所以这样认为,其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大家都在这样做,所以我也要这样做。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世事是必须要做的,放下了也就放下了,只是我们认为这些事是肯定要做的,才会始终放不下。 但是,有一样东西始终迫使我们漂泊于轮回当中。它,就是“我执”,这个我执不是身外之物。 有了我执,就有了贪、瞋、痴。我们经常生起的贪心、瞋心、痴心、慢心、嫉妒心,都来源于“我执”。假如没有这样的“我执”,有没有可能产生贪心?有没有可能产生瞋恨心呢?不可能的! 所有烦恼的根源就是“我执”。同样,外境也不是独立的,而是内心的产物。 关于外境和心、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有种种学说。一些人说外境是心的产物,另一些人却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实际上,这个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根本不在我们普通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范围之内。虽然古往今来的学者,对于这个问题曾有过各种各样的认识、下过许多定义,但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错误的。因为问题本身,已经超越了普通人感官、意识的范围,他们也没有能力去辨别清楚。 其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并非精神是物质的产物,而是物质是精神的产物。这一点是有办法证明的,不仅有理论可以证明,还有许多前辈修行者亲身经历的种种实实在在的事例可以证明。 若外境是心的现象,“心”是什么呢?在世俗谛,从凡夫人的角度看,“心”是万法的根源;从空性的角度去观察,则“外境”不可得,“心”亦不可得。既然“心”与“外境”都不可得,我们又为何流转轮回呢?因为,内心有了执著以后,这个执著首先可以建立外面的山河大地,然后可以让所有的人迷惑颠倒、不能证悟。这是心染污后的一种能力,而非心的本性的能力。 现在我们知道,一切烦恼和外境的根源是“心”。“心”又有很多种,如心的本性光明,还有心突然产生的执著,其中,谁是轮回的根源呢?心的本性光明不是轮回的根源,只有心的执著才是轮回的根源。心的执著为何是轮回的根源呢?因为,刚才已清楚地看到,贪瞋痴是从我执产生的;虽然我们不清楚外境是如何从心产生的,但可以通过推理的方法,来抉择外境就是心的一种现象。总之,一切好与不好的现象,都是心的执著。 所谓“心的执著”只有两种:“人我执”和“法我执”。所有的执著都包含于其中,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种执著。所以,轮回的根源就是“人我执”和“法我执”。 从无始至今,正是这两种因缘将每一个人束缚在轮回当中。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也好,还是功绩卓著的伟人也好,所有的人都受它们控制,都被它们所统治。它们是统治者,我们就象它们的奴隶一样。那么,它们是怎样的呢?“人我执”不是身外的东西。每一个人都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执着“我”就是肉体或者肉体和精神的综合体,这不是父母教的,不是老师教的,也不是自学来的,而是一种天生具备的执著,这种执着叫“人我执”。那“法我执”是什么呢?除了自身的五蕴之外,把一切身外之物(如山河大地、房屋桥梁、金钱)执著为实有,都叫“法我执”。 例如,认为金钱是实在的,心里就产生了“法我执”;认为“我”是存在的,就产生了“人我执”。既然“我”存在,“金钱”也存在,于是心里就冒出一个念头:“我”要去挣“钱”。对此,我们要扪心自问:我是如何看待金钱、名利的?我是如何看待我自己的呢?金钱、名利,没有一个凡夫人不喜欢,只是喜欢的层次不一样而已。“人我执”,每一个凡夫人都有,而且非常浓厚。这就是我们的答案。那么,挣钱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享受世间的一些感官刺激,即所谓的快乐和幸福。如果能够体会和证悟身外的金钱、我自己以及感官的刺激全部是如梦如幻的,能够看透这些都是空性的,我们有没有可能去追求所谓的幸福快乐、去争权夺利呢?那是不可能的。争什么权?!夺什么利?!都是空性的。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要把世俗谛和胜义谛分开,分得清清楚楚,否则很多人会对空性产生误解。因为曾经详谈过二谛的问题,在此就无庸赘言了。 了解为什么要破“人我执”和“法我执”十分重要。轮回的根源是“人我执”和“法我执”。有些人虽然不愿意受痛苦,但也不愿意脱离轮回,只希望在流转的过程中生生世世享受人天福报,那么,这种人不需要断除这两种执着。可是,如果我们不愿意再流转轮回,希望了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从轮回中解脱,就一定要推翻这两个执著,否则解脱无望。 从出离心生起的第二刹那起,我们就开始与轮回分手,这时还没有能力推翻轮回,因为脱离轮回的条件之一是证悟空性。若想飞速地推翻轮回,就要学密,特别要学大手印、大圆满之类的法。学显宗同样能够了脱生死,但没有那么快。通过比较显密经典和显密修行人的进步速度,就可以看出这个差别。但是,对一般人而言,首先要用中观的推理方法来抉择空性,然后再去听闻、修习大圆满。到那时,这些中观的修法会对证悟大有裨益。所以,我们要推翻自己的执着,先要依靠中观的修法,最终要依靠密宗的修法。 用中观的推理方法能够抉择一切法是空性的,而实际的效果要依修行的深度而定。 从一个角度看,仅仅听闻而不修习中观,也是有意义的。这是为什么呢?《般若波罗密多经》中讲过:任何一个人在对空性稍有了解后,其轮回的相续就会因此而受到破坏。因为轮回的相续已经被破坏,所以对他而言,虽然轮回没有立即停止,但其不断向前的能力已经被取消,他的轮回就不会再延续很长时间了。从这方面讲,无论修或不修,只要听到“空性”,就有很大的收获和利益。 佛在《般若波罗密多经》里讲了几种比喻,其中我记得的有两种。一个比喻是,(古时候,印度有些商人要到海岛上取宝,他们大多是从远离海洋的内陆出发的。)商人们从内陆出发后,当高山开始逐渐远去、消失不见、一切都变成平原的时候,就说明已经接近了海洋(当然,这是指一些特定的地方,不是所有的地方)。另外一个比喻是:有一个人在原始森林里迷了路,徘徊良久后遇到一些牧童,这说明他已经接近了森林的边缘,因为放牧人只会在森林的边缘,而不可能到森林的深处。同样,任何一个人听到空性、听到般若波罗密多,就像临近海洋时望见平原、在森林中遇到牧童一样,这说明此人已经接近了轮回的边缘。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听到空性即使没有证悟,也有很大作用。 但是,从实际修法的角度来说,仅仅听闻而不修习,不会有太大作用。所以一定要修!修之前需要证悟,但这不是指大圆满等密宗的证悟,纯粹是一种中观的证悟。通过逻辑推理、通过理论,对空性有了非常深刻的体会,叫做中观的证悟。这对于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都很重要。要证悟这样的空性是否一定要出家呢?不是。在家的、出家的、男、女、老、少,谁都可能证悟。只要能先证悟、再修行,就可以推翻“我执”。 如果不推翻“我执”,它就有很强的控制力,让我们生生世世流转轮回。人们认为世间最可怕的伤害就是害命,其实,这只是结束了一种临时的生活、这一世的性命而已,却无法使人下地狱。我们经常害怕鬼或者魔,其实,它们只能暂时使人生生病而已,也无法让人下地狱。但是,如果不和这两种“执着”作斗争,它们就会非常有力,会生生世世害我们,会令我们堕入三涂。现在,如果肯反过来去推翻它,它就是软弱的,没有能力的。为什么没有能力呢?因为它所有的出发点都是没有根据、没有理由的,所以很容易推翻它。可是,这两种执着在我们的心中生存了那么长时间,如果不去观察它的过失和不足之处,即使再没有理由,它仍然会继续存在下去。现在回头观察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现它是错误的,既然知道是错误,就容易断除它。 理论上,我们的执著是没有根据,很容易断除的;实际上,要通过修习中观,而彻底推翻我执也并非易事,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我执虽然无凭无据,却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串习,要彻底推翻它,确实不太容易。 总之,认识流转轮回的根源相当重要。我们来此世界,不是自愿的,也非造物主的安排,而是一种强有力的势力安排我们在这轮回中漂荡,这就是“人我执”和“法我执”。那么,现在是我们去推翻这两个执着的时候了,这是非常重要的。 世俗人简单地认为:“人”是由精神和肉体构成的。佛教把肉体和精神又分成“五蕴”。“蕴”是集合、堆积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精神和肉体又可分成五个种族,这五种不同的成分叫做“五蕴”。所谓“人我”,是指对五蕴或者精神与肉体的一种先天性“我执”。“我”是谁呢?我们会指着自己的身体说:“这是我”。比如,头疼的时候会说“我疼”,脚疼的时候也说“我疼”,无论身体的哪一个部位感觉疼痛,我们都会说“我的头(脚等)疼”或说“我疼”。其中都有一个我执。我们不仅嘴上讲了“我”字,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因为心里这样想,嘴里才这样说。 那么,“人我”的范围是什么?“人我”的范围就是精神和肉体。我们从来不把外物认做“我”,从来不把房子、汽车以及各种生活用品当作“我”,只认为此精神和肉体是“我”。有些人认为,死亡的时候会放弃这个身体,所以身体不是“我”,但精神会永远延续下去,所以精神是“我”。 该如何观察“人我”呢?我们依据的,是龙树菩萨的《中论》和月称菩萨的《入中论》。龙树菩萨通过五种逻辑,来抉择以上观点是错误的。月称菩萨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另外两种推理方法,总共有七种推理方法。这七种推理的方法,在中观里叫做七相“木车因”。之所以称作“木车”,是因为古代只有牛马拉的木车,没有现代的汽车、火车。为何以木车做比喻呢?因为它的构造和我们人是相似的。木车也像汽车一样,是由很多配件组成的。同样,我们的色身也是由皮肤、骨骼、肌肉、液体等等“配件”组成的。所以,包括机械唯物主义也说,人就象一部机器一样。虽然他们不了解人的精神层面,但仅就肉体的某些方面而言,他们说的也没有错。“因”是逻辑、道理的意思。七相木车因,即七种木车的道理。现在,因为我们对汽车最了解,说七相“汽车因”才是最合适的。从汽车的比喻,我们就可以看清楚 “我”到底是什么。(因为很多人对五蕴的内涵不了解,故这里只讲精神和肉体。) 首先,观察“我”是精神,还是肉体,还是它们的“综合体”。很多人会说,“我”是精神和肉体的“综合体”。此刻,当我们反观时会发现,如果只承认肉体是“我”,就有很多问题,是不对的;如果承认肉体不是“我”、只有精神是“我”也不对,因为我们在头疼的时候,会说“我疼”。所以,很多人承许它们的“综合体”是“我”。 再进一步观察,什么叫作“综合体”呢?能不能在汽车上找到一个汽车的“综合体”呢?实际上,把所有的汽车零件组装起来放在一边,就是所谓的“综合体”。但是,在“综合体”存在的同时,除了这些配件以外,谁能找出一个“综合体”呢?找不出来。组装后的每一个配件与它们在组装前分散时一模一样,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把这些配件一一拆下后,在每一个配件上都找不到一个“综合体”。所以,所谓的“综合体”,就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它是引人误入迷途的根源。 七种因中的第一个,是抉择“我”与“五蕴”,或者“我”与“肉体和精神”是非一体。 我们往往认为,“我”与“肉体和精神”是一体,精神和肉体就是“我”,除了肉体和精神以外,不会有一个单独的“我”。 这时,我们可以依次分解观察,首先分解肉体。人的身体至少可以分成五部分:头、两只手、两只脚。那么,这五个当中谁是“我”呢?若头是“我”,当然不对!因为如果只有一个大脑,其他什么也没有的话,谁会说这是“我”呢?这只是一个头颅而已,不叫人。如果手、脚是“我”,也是错的。因为,截肢的时候,可以不要左手或右手甚至双手,也可以不要双脚,但截肢者还是活下来了,还是认为有“我”的存在。在人体的每一个器官上,作同样的观察,也都找不到一个“我”。(你们回去观察一下,能不能找到“我”?佛教里没有教条,观察时没有任何限制和规定。)所以,在肉体上根本就找不到“我”。原来,我们认为有一个血肉及骨骼、皮肤等的综合体是“我”;这样分解以后,我们却找不到一个“综合体”,更找不到一个“我”。 还有一个希望,在精神上能否找到“我”呢?精神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眼睛能够看到精神吗?耳朵能够听到精神吗?不能。只有精神自己可以看见自己。可是,通过观察可以了知,精神是一刹那一刹那生灭的。就象电影胶片一样,在一秒钟里有24帧画面通过镜头,一帧一帧是分开的,不是一体的。但是,一帧的时间太短了,所以分不清24副图象的变化,看上去人物的举手投足就和普通人一模一样。又如,电脑的屏幕,一秒钟至少有50次的扫描,但这些是肉眼看不见的,因为变化太快了,就引起了眼睛的幻觉。同样地,我们可以推理出心或精神就是这样一刹那一刹那生灭的。 假如抓住现在的一个刹那,在这一刹那之前,已经发生过的一系列刹那,现在是否还存在呢?这些都已经毁灭了,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中了,而且也根本不存在于任何一个时空里,它们已经彻底消失了。如果“过去”仍然存在于某一时空中,还有可能回去,但是,它已经不存在了。另外,现在的这一刹那之后、尚未发生的一系列刹那,当前是否正存在于另一个时空中,如同还未上台表演节目的演员,正在后台准备出场呢?不是这样的。小乘最低的分别说一切有部有一些这样的观点,但这是错误的,其上的教派(如中观派等)都不承认。 那么,现在所谓的“我”和“我”的精神就是一刹那而已。可是,我们一直以为“我”(或“精神”)是延续的,过去世的“我”……;现世的“我”……;来生的“我”……,诸如此类的,从来不认为“我”就是一刹那。这一刹那和我们的执著是相违的,即使存在一刹那,我们也不承认一刹那是“我”。可是,再继续观察,连这个“一刹那”也是不存在的。 最后,我们就抓不到任何一个东西,外面的物质也好、里面的精神也好,或者从分解的角度看,或者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角度看,分析到底,一个一个全都消失了。既然肉体和精神都消失了,难道同它们一体的“我”不会随着它们一起消失吗? 还有一种观察的方法。就肉体而言,它可以分成五个部分。如果这五个部分都是“我”,而平时人们认为只有一个“我”,不会有很多个“我”,所以,不可能五个都是“我”。如果我们选择其中一个是“我”、其他的不是,而四肢及头都同样是“我”的身体,为什么只有一个是“我”、而其它不是“我”呢?这也没有理由。所以,我们拿不出一个答案。是不是因为我们太笨了呢?恰恰不是,现在我们开始变得聪明了!没有的东西,当然拿不出来!对存在的事物一无所知,才叫愚笨;对不存在的事物能如实地认识,这叫作智慧,而非愚笨。此前,把没有的当作有,才是最愚昧的。在中观里,还有很多推理的方法,这里暂时不讲。这是七种因的第一个:抉择“我”和“五蕴”非一体。 第二个因,是抉择“我”和“五蕴”非异体。异体就是单独存在的意思,这显然不合理。“我”是不可能像这个桌子一样地在精神和肉体以外单独存在的。如果在精神和肉体上没有“我”的话,我们更不认为在其他地方有“我”的存在。 第三个因,是抉择“我”并非依止于“五蕴”。“我”是否象人坐在车里一样地依止“五蕴”呢?经书里将这种依止比作“狮子坐在森林当中”,“我”是否就坐在“五蕴”当中呢?也不是。因为除了精神和肉体以外根本就找不到一个我,这是实实在在的。还有,所谓五蕴或者所谓的肉体和精神是可以分解的,在分解后的每一个成分里都找不到“我”。所以,“我”并不依止于“五蕴”。 第四个因,是抉择“五蕴”并非依止于“我”。佛经中将这种依止喻为“山上生长的树木依靠山而存在”。那么,“五蕴”是否依止“我”而存在呢?也不是。因为,依照前面的思维方法,根本找不到“我”的存在,也不知道“我”在哪里!所以,“五蕴”并不依止于“我”。 第五个因,是“五蕴”与“我”相互并不具备。所谓具备,就如同现在我具备这本书(我手里拿着的这本书)一样,是不是“我”具备“五蕴”,或者“五蕴”具备“我”呢?不是。如果“我”能够成立,则可以这样认为,但是,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找到“我”的存在,那又怎能相互具备呢? 所以,“我”与“五蕴”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既不是相互依止的关系,也不是相互具备的关系。最后,月称菩萨又加了两个因:即第六个因和第七个因。 第六个因,是人体的总形不是“我”。例如,虽然汽车在所有的零件都拆下后就不叫汽车了,但如果各个零件处在一些特殊的位置,如轮子在下面,车框在外面,里面的所有零件也各就其位,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总形。人也是这样,虽然分解后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我”,但是,如果头在最上面,两侧是双手,胸部腹部在中间、最下面是双脚,就产生了一个身体的总形。这个形状应该是“我”,有人这样认为。下面破斥: 什么是所谓的总形呢?头有头的形状、手有手的形状,你说这些肢体的形状是“我”?还是所有器官组合起来的新总形是“我”呢?我们会否认头的形状是“我”,而认为所有器官组成的一个共同总形状是“我”。那么,什么是所谓的“共同总形状”呢?除了头、手、脚……的形状以外,还存在一个共同总形状吗?还是头的形状+手的形状+脚的形状+……叫做“共同总形状”?这样观察后发现,除了每个器官的形状外,再没有别的总形状了。比如说,汽车的车轮是圆的,它组装前是圆的,组装后也是圆的。所有的零件以前是什么样子,组装后还是什么样子,这上面没有产生任何新的东西。所以,从这个总形状上也找不出汽车或“我”。 第七个因,是抉择它们的组合体(综合体)不是“我”。月称菩萨对此驳斥道:如果组合体是“我”,那就把车上的所有零件都拆下来堆积在一起,这个是不是“车”呢?当然不是,只是一大堆零件、一大堆铁,而不叫“汽车”!同样,我们人的肉体或精神在分解后,也仅是一堆肉或者骨骼,就不叫人了。 这样观察以后,不知道你们怎么认为?我虽然是没有修行、有烦恼的人,但作为专门学习佛法的出家人,多少年来,我在这个问题上,曾不止一次、两次地听闻、思考和辩论……,通过种种方法去寻找,却从来没有找到过“我”的存在,而且很清楚地看到:在五蕴上,从来是不存在我的。不过,这只是书面上的理解,而不是修行的证悟。现在,你们回去找一找,不知道会如何回答? 在刚刚开始思维的时候,可能会有找到的希望,但是越观察越失望,越找不出来!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打坐前后的方法,在以前的开示里讲过,我们静下来开始修“人无我”的时候,不是依照禅宗所讲的什么都不执著,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而是要通过语言最后到达 “不可言”的境界,要通过思维,最后到达“不可思”的境界。如果刚刚开始修行,就抱着“不执著”这句话不放,那就不要修行了。 现在汉地有些出家人或居士认为,放生等善行都是执著,所以不能做。虽然从最高境界的角度来看,他们说的没错,但在凡夫的境界当中,一切都是执著,哪有不执着的呢?若凡是执着的都不能做,那么学佛、皈依、发菩提心、念咒、六度、四摄、五戒统统都是执著,难道都要放下吗?世间不学佛的人就更执著。作为凡夫人,即使是“一了百了”,也无法做到“不执著”。所以这些都是不对的,修行是非常讲究次第的,这次第千万不能乱了。 对初学者而言,首先要执著,特别要执着出离心和菩提心等善法,因为有了这些执著,就可以成功地走上解脱道并推翻我执。就像用香皂洗脸一样,虽然最后连香皂也要冲洗干净,但首先必须要用它来洗净污垢。同样,首先可以有执著,以执著去推翻执著!若一开始就不执著,那就是大错误。所以,静下来修“人无我”时,不是象禅宗讲的什么都不想,而是要观察思维。(我这样说不是反对禅宗,禅宗不可思议的境界,不是我们现在可以企及的,而是以后要达到的目标。) 该如何思维呢?静下来后,就观察“我”在哪里,方法是七相木车因。这样反复地观察、思维,最后深深体会到“无我”。就像我们在屋里没有灯光的时候去寻找一件东西,却没有找到,这时谁也不敢说屋内没有这件东西;若在灯光下仍然没有找到,我们就敢说屋里根本不存在这件东西一样。我们以智慧之光去寻找“我”,反反复复地思维,最后不但不能找到“我”,而且会发现原来根本就不存在“我”。 当深深体会到“我”不存在的时候,就不再继续思维,把心放下来,安住在这个无我的信念或感受当中,持续一分钟、三分钟、五分钟……越长越好。在早期,它不会延续很长时间,只有几秒钟而已。在这个体会消失后,又从头开始思维,再一次深深体会到“我”是不存在的。这如同在有光线的地方看书,书上有的和没有的都会看得一清二楚一样。这种“不存在我”的深刻感受,就叫证悟无我,这是一个初步的证悟。 有时思维累了不想思维,就既不思善也不思恶,让心平静下来,这叫休息。然后再去观察,最后得到的,是“不存在我”的体会,让心再次专注在这个空性当中,这叫作修无我。 你们是不是认为这太简单了?是不是认为修空性还有更好的方法?有,那就是大圆满等密法。但是,现在修大圆满的机缘还不一定成熟。我们还是要先修出离心和菩提心,然后暂时修此“人无我”的修法,修得差不多了,再将范围扩大,或者换成更有力的修法。这样,就可以逐渐靠近密宗了。以上所讲是人无我的修法,这些修法全部是显宗中观的方法,没有涉及到密宗修法。希望大家能刻苦精进! 要精通“法无我”,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法我”。“法”是何意呢?本来,轮回和涅槃的一切所知都叫作“法”,但在“人我”和“法我”分开以后,“法”的范围就缩小了一点。除了“自我”和“我所有见”(执着属于我的东西)以外的所有的有为法和无为法叫作“法”。“我”是何意呢?“人我”的“我”可解释为“自我”或“自己”。而“法我”的“我”不是此意,而是“实在”、“实有”的意思。 在中观里有纷繁复杂的断除“法我”的具体方法,这里就舍去复杂的,只讲最具体的。 所谓“最具体的”,是指从三个角度进行的推理:第一是观察“因”(指因果的“因”),抉择不生;第二是观察物质的本体,抉择不住;第三是观察“果”,抉择“不灭”。这样从三个角度进行观察以后,得到什么结论呢?就是“不生、不住、不灭”,这是三个关键的问题。 佛陀的《般若波罗密多经》和龙树菩萨的中观告诉我们,诸法“不生”、“不住”、“不灭”。而我们却认为万事万物,包括人或者外界的山河大地,都首先有产生的阶段、之后有存在的阶段、最终有消亡的阶段,即“有生”、“有住”、“有灭”,因此,认为一切法都是存在的、实有的。 这是常人的观点,极其简单。他的证据来自于自身的眼耳鼻舌身,对于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就判断它存在。比如,当眼睛看到“蝉”的诞生、生长变化直至死亡的时候,我们就说:“蝉有生、有住、有灭。”又如,当敲击或吹奏某一乐器时,耳识就感觉到一种声音的产生;这种声音持续一分钟也好、一小时也好,都认为它仍然存在,这是住的阶段;最后它停止的时候,又认为这种声音消失了。实际上,外面存不存在这样一种声音呢?我们凡夫人认为存在。因为我们听见了或者通过仪器看到了声波,这就是证据,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证据。而这些证据都来自于耳识和眼识。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认为它们是不会有幻觉的,一切都是它们说了算:它们听到、看到,就认为有;它们没有听到、看到,就认为没有。这是常人的逻辑,也就是我们的基本逻辑,也就是全人类、全部生命的简单逻辑。如果眼耳鼻舌身有错,要用怎样的办法来挽救呢?没法挽救。这时,即便使用最精密、最先进的仪器,还是需要用眼睛去观察。没有了眼耳鼻舌身,就没有办法认识事物。因为,一切的证据都来自于眼耳鼻舌身,假如它们有错的话,我们就毫无办法了。这就是常人的观点。 佛的般若波罗密多的观点是什么呢?虽然常人的观点佛是理解的,但是佛的观点已经超越了常人。佛说过:我不与世俗人争论,但世俗人会与我争论。这句话的意思是:世俗人看到的,佛也不说他们没有看到,他们是看到了,从世俗人眼睛的角度,佛可以理解这些存在的东西。但是,他们所看到的,并不一定存在;他们觉得不存在的,也不一定不存在。 如前所讲,我们认为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生有灭的,而证据则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即使是上师或佛陀的教言,也要通过耳朵才能听闻,不然如何闻法呢?总而言之,如果不靠眼耳鼻舌身,我们是没有办法辨别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的。而现在,我们却要通过佛的推理方法来推理观察。 1、从因的角度去观察,抉择不生。从因的角度推理,叫作“破自他生因”。“破自他生”是指破除“自生”和“他生”,这种推理的逻辑叫作“因”。破自他生因也叫作金刚屑因。这种逻辑是如何推理的呢? 首先,要观察有无“自生”的可能。这是不可能的!平时,我们也不认为诸法是“自生”的。在外道中,有“自生”的观点,他们的依据是一个比喻:从太阳落山到第二天天明之前,虽然看不见太阳,但是,不是太阳不存在,太阳是存在的!他们认为:同样地,在稻芽没有产生之前,仅仅是看不见稻芽而已,实际上它也是存在的。这是部分外道的观点,常人不这么认为,故也无须特别去破,这里主要是破“他生”。 很多人认为:“他生”是正确的。例如,我们认为稻种和稻芽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所以,稻芽是他生的。下面我们来仔细地观察一下,观察时同样没有教条可循。前面曾经讲过,佛教里没有教条。所谓教条,是指对于一个教派的观点和教义,不管是对是错,都要去相信。但佛教并不是这样的,那我们该如何观察呢? 如果诸法是“他生”的,就有一个明显的漏洞。例如,稻芽如果是因稻种而生的,那么它们的存在是同时的,还是有先有后呢? 如果是同时存在,就不对了。因为,这意味着因、果同时存在,即因存在时果也存在,果存在时因也存在。既然因存在的时候果(自己)已经成立了,因还须对果起什么作用吗?实际上,这个因是没有用的,即稻芽不因稻种而生。这种逻辑,我想大家都能够理解。 “同时存在”的概念是什么?即是指两个事物不是相互观待的,而是各各独自成立。若因和果是同时存在的,则它们之间就根本不可能有因果的联系。“因”根本没有给“果”带来什么影响,怎么会是它的因呢?我们从小到大一直认为,有因有缘才有果。所以,因果同时存在是不对的。 不过,很少有人觉得因果是同时存在的,大多数人的观点是“明年长出来的稻芽,在今年的稻种上是不存在的,只有当温度、湿度等所有的条件具备以后,才会产生一个以前不存在的新稻芽。”这是宏观世界中常人很粗糙的观点,而微观世界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概念。当我们在最微观的世界中去观察时,会发现微观世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第二刹那时,第一刹那已经不存在了;而第一刹那时,第二刹那还没有诞生,那么,所有的物质的存在都仅仅是一个刹那而已。 这一点,很多学物理的人都知道。量子物理中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来自于此。测不准原理是指:对于一个非常小的粒子来说,它的速度和位置是无法同时测量的。如果它的位置可以确定,它的速度就无法测量;如果它的速度能够测量,它的位置又无法确定。因为,速度=距离÷时间,而距离=终点位置-起点位置,时间=终止时间-起始时间,可是,粒子没有时间的相续,仅仅是一刹那地存在,它的速度自然也就无法测量了。量子物理已经比较接近佛教的有些观点了,但佛教所讲更加细致入微。 在这样的微观世界中,所有的物质都是一刹那地存在。如果认为,在第一个刹那所有的因(条件)都具备以后,于第二个刹那果才产生。就意味着:在第一个刹那所有的条件如温度、湿度、种子、土壤等都具足时,果还不存在;当第二个刹那果产生、存在的时候,所有的因却早已消失不在了,它们从来没有见过面。那么,“因”是怎样把它的“果”产生出来的呢?因存在时,假如果也存在,因就可能给果带来一些影响、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在果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因又能影响谁、作用谁呢?仔细想想,因存在时,“果”就象虚空一样,“因”能对虚空起作用吗?不可能的!同样,既然因果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有前后次序,果存在的时候,因又不存在了,那因怎么起作用呢?这就象死人和活人,当一个人诞生之时,另一个人已经死了,那个死人能对这个活人做什么事吗?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二人根本无法见面。在微观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前后的两个物质不可能在一个时空中同时存在,既然不能在同一时空相遇,它们之间又怎么会产生因果关系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为何会产生宏观的事物呢?这叫作因缘和合。也就是说,在不观察时,一切都很好,可得的都能得到;但是,细微观察的时候,这一切都没有了存在的理由和证据,得不到因果的关系,那些平时认为非常实在的东西就开始在我们手中消失了。 经过以上分析,“他生”是不成立的。但是,只有在微观世界中才能这样推理。在宏观世界中,因果就象父亲和儿子一样是可以见面的,这是常人的观点。实际上,宏观世界中所谓的“因”“果”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因果关系。 “自生”不成立,“他生”也不成立,那么“自他二生”更不成立,除此之外,有没有第四种生呢?没有!由此可见,所有的物质是“不生”的。因果关系不是逻辑推理的结论,而是我们眼耳鼻舌的结论。从眼耳鼻舌的角度看,有因果的存在、有六道轮回、有学佛成佛……;但是,通过逻辑推理,从非常微观的角度去看,这一切都不存在。 你们回去好好地思维一下,我们认为所有的物质是可以产生的,那么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呢?打坐前后的修法都已讲过,在正式修的时候,就象上面这样去推理,最后深深地体会到万法是无生的。那时,心就专注于“不生”的境界当中,并于此境界中安住下来。刚开始时,时间不会很长,只有几秒钟或一分钟。因为,还没有太大的能力,这个境界会很快消失。消失的时候,又重新开始观察物质是如何产生的。然后,又再次体会到它们是不生的,此时心又专注在这个境界当中。这叫作“不生”的修法。这样观察的时候,我们可以理解、体会佛所说的“不生”。 平时,我们明明看见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生的,怎么会是“无生”呢?刚才讲了,有为法的产生是我们的眼耳鼻舌的观点和结论,“不生”则是超越了常人概念的一种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思维方法。 学化学的人更容易理解这些。当几种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会有新的气味或颜色产生。有些气味和颜色在原有的物质上是绝对没有的,但是,当它们和合之后就产生了新的物质,他们也不知道这些新物质是从何而来的。其实,这叫作因缘和合。万法都处在这样一张因缘的网里、相互观待着,两个或更多的因素组合起来,就会产生一种新的因素。比如,为何能在完全没有红色的物质当中产生红色呢?为何能在毫无臭味的材料当中产生臭味呢?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无论怎样去寻找,都无法找到答案。“它就是这样产生的!还需要什么证据吗?”人们会这样回答。但是,这些都是我们眼耳鼻舌的幻觉,佛告诉我们这一切叫作“因缘和合”。万法虽然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的眼耳鼻舌却能感受到,佛说这叫作“如幻如梦”。 梦是什么呢?虽然我们在做梦时能看到、感受到梦境,但现实中却并不存在梦中所见的一切现象,所以,梦是虚幻的。同理,我们眼耳鼻舌的所触所及,若用种种方法去观察,就都是不存在的。故称宏观的一切现象都是如梦如幻的。这不只是一个观点,而且是一种修法,依此修行是可以证悟的,证悟之后就可以随时控制外境,以前已讲过很多例子。 2、从物质本体的角度去观察,抉择不住。中观里抉择“无住”的推理方法,叫作“离一异因”,这相当重要,以前也曾讲过多次。所谓的无住,是指眼睛当下所见之物是不存在的。常人认为这句话很荒唐:我们的眼睛明明看见它的存在,为什么说不存在呢?要解释这种疑问,同样要区分二谛(即胜义谛和世俗谛),这点很重要。眼睛看见东西存在是世俗谛,是眼耳鼻舌的结论。所谓的“不存在”不是指眼睛没有看到,眼睛是看到了!比如,做梦时所见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但这不是说没有做过梦,我们确实做梦了。同样地,不是说眼睛没看见,我们的眼睛确实看见了它的存在,但它却是不存在的。 比如,将一块布分解成毛线、毛线分解成羊毛、羊毛分解成微尘、微尘分解成更小的微尘,再分解下去,最小的微尘是什么呢?所谓最小的微尘是指在微观世界中不能再分的粒子。为什么不能再分呢?如果要它成立就不能再分;如果无须成立它、要看透它究竟是什么,就要分到底。再分下去,连最小的微尘也不能成立。最后,这块布就消失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山河大地,包括人体等所有的物质,都是可以这样分解的,分解到最后都会消失的。这是我们佛教的理论,量子物理还没有达到此境界。 3、从果的角度去观察,抉择不灭。这种推理的逻辑叫作“破有无生因”。“因”是“逻辑”的别名,是指推理和抉择的工具。通过此“因”去观察,可以破“有无生”。何为“有无生”呢?比如,播下稻种之后可以发出稻芽,那么,稻种是产生了原“有”的稻芽,还是产生了从“无”中生有的稻芽呢?这叫做“有”、“无”。我们要思维在稻芽发出的时候,是已经存在的稻芽产生出来呢,还是以前不存在的稻芽现在产生出来了?也就是观察果的本体在果没有诞生之前是有、还是无?不是说诞生之后的有无,而是说诞生之前的有无。 如果说果诞生之前是“有”,就是自生,一般人都不这样认为,实际上这也是不可能的。常人以为在果诞生之前它是不存在的,因缘和合后它就存在了。也就是说,在果诞生之前,因法存在的时候,果法是不存在的,是“无”。如果这样,因又是如何让果产生的呢?比如说,如果有树木的存在,斧头、锯子才可以去砍它、锯它;如果没有树木的话,拿斧头、锯子去砍什么、锯什么呢?因为树木不存在,这些工具就没有办法起作用。在仔细观察后可以发现,因绝对没有办法让果产生,果也无法看到因的存在,只是在因缘聚合之时果就出现了,因缘和合就是这样的。 很多人以为,农民种庄稼的时候只有因没有果。正因为没有果才要种庄稼,如果已经有了果,为什么还要种地呢?农民就无须种地了。正是种地之后的种种因缘,才使“没有的果”产生。但是,“没有的果”就象虚空一样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因又是如何让它诞生的呢?在极细微的微观世界中观察,只能说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没有一个因能让“没有的果”诞生。所以,果是不生的,不生就不可能存在,不存在就不可能消灭。这就象一个人若没有诞生,就不可能存活;若没有存活过,也就不可能有死亡一样。 修法时,我们闭着眼睛认真地思维之后,深深体会到一切法都是“不生、不住、不灭”的,眼识、耳识、鼻识等以前认为实有的东西实际上是没有的,然后心就专注在空性的境界当中,如前所讲,这叫作观修空性,对于初学者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观修只是静坐,虽然心里不起任何杂念的境界有可能保持很久,但也没有太大的作用和意义。前面曾经提到过,动物冬眠的时间也很长,却没有什么功德。心里没有正知正见只是不起念头,毫无意义可言。当我们深度睡眠的时候同样没有思维,人昏迷时也没有思维,可这些有什么作用呢?没有!在色界和无色界中,天人不是在一天两天,而是在很多劫当中都能不起一个杂念(学过《俱舍》的人知道,“劫”是一个时间概念,就人类的时间而言,是难以统计的极其漫长的时间),但是,他们还是没有得到解脱。所以仅是追求静心这一点并无用处,还需要有正知正见。 对于初期的修行人来说,正知正见是通过思维而获得的。当然,学密宗的人通过气脉明点的修法或是大圆满的窍诀,也许无须通过如此复杂的思维就可以轻松地证悟。但是,这种轻松地证悟是需要条件的,是在修加行、积累资粮等众多因缘具足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若因缘不具足也没有那么轻松,所以观修是非常重要的。 观修的含义是指,在没有空性感受的时候去思维,有了感受时就不再思维,心在这种境界当中安住下来,当境界消失的时候又去观察。通过中观的修法对空性有了较好的了解和体会后,再修大圆满的窍诀很快就可以证悟。因为,中观的修法已经为修大圆满铺路、奠基了。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除非是根基非常成熟的人,否则一般的人会因执著极其浓厚而很难在一刹那间证悟。仅仅通过中观的修法也是可以证悟的,但与密宗的窍诀相比,其速度是很慢的。 这些是中观抉择“法无我”的修法。“法无我”的修法在中观的论典里有很多,今天只是从因、果、本体这三个角度来抉择诸法不生、不灭、不住。不生不灭是物质的本体,是实在的;有生有灭是物质的现象,是虚幻的。但我们不能以空性为由而不取舍善恶因果,这是很大的错误;也不能以存在因果为由而执着不空,这同样是很大的错误。二谛必须圆融才谈得上是中观。 在人无我的修法里提到过,现在有些居士听到禅宗里面讲不执著,便对放生、念咒、拜佛、因果的取舍,统统说一句“不执著”(意思是可以不做这些)。“不执著”是最后的境界,现在我们怎么能够不执著呢?!从前,和尚摩诃衍到西藏桑耶寺讲禅宗时就是说一切都不要执著。一些西藏人听信其言,导致寺内原有的供佛传统突然间断,佛像前居然已经断了供品。这种做法实在让很多有识之士难以接受,他们就迎请了噶玛拉西拉——一位印度的中观论师来与摩诃衍辩论。为什么要与他辩论呢?因为他不讲究次第,而只说一句“不执著”,这会误导很多初学者。 如果能够证悟,就可以不执著,但这是需要过程的;如果没有证悟、刚开始时就不执著于思维、修加行和因果的取舍,那么就如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所阐释的那样:如果“不执著”就可以解决问题,那么所有的众生在修行上都是不执著的,但他们却并没有解脱。所以,我们既不能堕“有边”,也不能堕“无边”。所谓堕“无边”,就是指听到禅宗讲的一些“不执著”、“不可思不可言”,以及中观有关空性的字眼,就认为无须作因果的取舍、无须修行、无须做世俗的布施、持戒等等。所谓堕“有边”,是指因为听说了佛、三宝、四谛、因果和轮回的存在,就认为一切是实在的、不空的。首先,我们不要堕二边,行中道;最后,就无所谓中道或二边,没有那么多边执了。在达到这个境界时,就能够自由自在了;在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之前,我们还是不要让自己走这些边道。 在证悟空性之后,禅定时心就专注于空性,从此时的角度来看,一切都是不生、不灭的,但因为尚未成佛,还是会出定的,出定之后,依然有山河大地的存在,在这个境界里仍然要积累资粮、清净罪业、注重因果的取舍。如此修行,才能成佛有望。 空性,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断除“我执”,而且可以帮我们断除贪心、瞋心等烦恼障和一切所知障。一般来说,有贪心就修不净观,有瞋恨心就修慈心。可是,如果证悟了空性,贪心、瞋心就无须不净观和慈悲心来解决,空性就可以解决一切,它是一种综合的对治法。这是中观的修法,是思维和安住的交替:思维到感受至深时就静下来、再不思维、专注于此境界中直至感受消失,又开始新一轮的思维和安住,如是反复轮换,这是初期最好的空性修法。除非你们能在一刹那间证悟大圆满,否则空性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修上去的。这样修至少能够在心里播下殊胜的解脱种子,对治贪、瞋、痴和执着也有明显的作用。 我们把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所讲的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的三个修法都已经讲完了。讲的虽然不是很广,但实修时这些思维基本上够用了,这是整个藏传佛教的要点。你们每天至少要修一、两个小时。 汉地的居士很多喜欢念诵《金刚经》、《心经》、《药师经》和《地藏经》,这当然很好。如果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帮助,无论是念经、烧香或拜佛都很殊胜。以前的功课也不要间断,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念经多长时间,修行多长时间,磕头多长时间……但最主要的是,如果没有这些修法(指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的修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若要解脱必须要修这些修法。 对这些修法,我是用世俗的语言而非佛教的术语来讲述的。如果用佛教的专有名词讲,恐怕很多人会感觉陌生、听不懂。若是这样,就没有意义了。但是,讲述的所有内容,都来自于佛经和论典,而不是我擅自讲的,我不敢这样做。 以前所讲的全部内容,已经具备了一条比较完整的解脱道路。如果一个人能真实依此去做,就基本上可以到达比较高的境界。如果不做,即使学遍了三藏十二部经典,也不会对修行有太大帮助。修行是很重要的! 除了空性以外的有关出离心、菩提心的道理、修法,可以在同学、同事之间或居士当中互相讨论,也可以为不信佛的人讲一些皈依的利益和修行的必要。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虽然不算是传法,但在讨论或聊天时谈一些有意义的话题,于无形中会利益其他的众生,这是有必要的。其他的都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只有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才能解决。目前,绝大多数人仍处于修出离心和菩提心的阶段,不要着急去修空性;若是非常喜欢空性的人也可以抽时间修一修。但我们现在主要应该修出离心和菩提心。
• 都将点亮一盏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