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科
不妄言戒
。发言要平正,真实直述自己所见所闻。看似没有什么特殊的功夫,很容易修持,但一般人为好奇心的驱使,譬如没见过的事说见过,没听过的事说听过,一时间捏造了妄言,无论有心和无心都属于犯了戒律,在立身处世,在社会上,会失去了人格和信用。
若能老实守持不妄言戒,根据《十善业道经》上说
“若离妄言,即得八种所赞法,何等为八?
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
”相反,犯了妄语戒,在《分别善恶报应经》上说有十种恶报:
“一、口气恒臭。二、正直远离。三、谄曲日增。四、非人相近。五、忠言不信。六、智慧尟少。七、称扬不实。八、诚语不发。九、爱论是非。十、身谢恶趣。”以上是犯了妄言戒得到的恶报,所以学佛人应该慎重。不饮酒戒。酒是米的制品。说来奇怪,为何释迦世尊要规定佛弟子不能饮酒呢?因为酒能使人醉和神智昏迷,容易做错事,所以世尊严禁弟子不准饮酒。
自古以来,因饮酒误事的例子不胜其数。譬如纣王、周朝的幽王,广作酒池,不分昼夜长饮,失去常性,乱杀大臣导致国破身亡。又譬如号称诗仙的李太白,醉翁,因为过度饮酒而乱性,误认为月亮在河底,因为要取月而掉下水溺死。
佛经上也有因饮酒犯戒的故事,有一个人饮酒失性,见到邻居有一只鸡走过来,就把鸡杀了,煮了鸡下酒。这已犯"杀、盗"两戒了。
之后有一名妇女,即是那鸡的主人来寻鸡,这人说没有见过鸡,又犯妄语戒了。此人吃饱后淫念起,见到该妇女就将其奸淫了,则犯了邪淫戒,所以一时的酒醉就五戒全犯,相信很多法师都讲过这个故事。酒,危害人性很惊人,不但凡夫会被酒所乱,就算是证了二乘的圣人也不能逃出酒毒的病患。
如在律藏中的故事,在某国中,有一条毒龙,本性暴恶,时常危害农田,毒龙居住的池边,水中游、空中飞的众生没有敢靠近。有一位善来尊者,善巧方便调伏毒龙而名传四方,人们争相供养尊者。
后来尊者游化,有一位女居士贡献饮食。尊者吃咸的东西太多,觉得口渴,欲喝些什么解渴。女居士想尊者吃了油腻的咸物,喝凉水可能会病,就方便地给了他一些清酒,尊者一时不察喝下。
善来尊者收起衣钵,回到了寺门,醉闷晕倒了,衣钵锡杖狼藉,失去知觉。阿难尊者跟着佛陀经行看见他,世尊明知故问:
“此人是谁?为何喝得酩酊大醉?”阿难告诉佛陀这是善来,佛陀让阿难把僧众全部叫来聚集。阿难敷坐,佛陀跏趺坐,问众比丘:
“你们是否曾经听过善来曾经善巧方便制服毒龙?”众比丘说有。佛陀说你们现在看看善来,他现在能不能调伏蛤蟆呢?众比丘说不能啊世尊。此时,佛陀用种种方便去呵斥饮酒的过患,也告诉比丘弟子们,如果你们认我作师父,由现在开始至以后,一滴酒也不能沾唇。由此可知,饮酒非常妨碍修道,所以凡是学佛的人都不能忽视。在《分别善恶报应经》上说饮酒有三十六种过失:一、资财散失。二、现多疾病。三、因兴斗诤。四、增长杀害。五、增长瞋恚。六、多不遂意。七、智慧渐寡。八、福德不增。九、福德转减。十、显露秘密。十一、事业不成。十二、多增忧苦。十三、诸根闇昧。十四、毁辱父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信婆罗门。十七、不尊敬佛。十八、不敬僧法。十九、亲近恶友。二十、舍离善友。二十一、弃舍饮食。二十二、形不隐密。二十三、淫欲炽盛。二十四、众人不悦。二十五、多增语笑。二十六、父母不喜。二十七、眷属嫌弃。二十八、受持非法。二十九、远离正法。三十、不敬贤善。三十一、违犯过非。三十二、远离圆寂。三十三、颠狂转增。三十四、身心散乱。三十五、作恶放逸。三十六、身谢命终堕大地狱受苦无穷。
说到此处,我想起一件事:有些人说,喝一点不怕,喝一点点对身体也有帮助,喝些补酒,行气活血。其实不然,虽然可能酒有其正面的功能,冬天古人爱煮酒喝,行气活血,不错,酒有这样的功用。但事物必有正反,佛陀或有智慧的圣者看到,一事一物一思想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一种下种子在识田里就很容易起现行。
喝一点点,虽然不会马上发生犯戒之事,但这个小种子种下在识田里,慢慢每次起现行时,令以后果报的力用增长,一次比一次强。所以有人喝酒,开始喝一点点,然后越饮越多,从喝普通的酒开始到追求喝美酒,人生的欲望没有厌足。从唯识学的观点看,种子一旦入了我们的识田,就很难清洗出来。所以
“少喝怡情”其实是不对的。特别我们受了五戒的佛教徒来说,一定要注意,不要让这种说法去圆滑自己。 赞 (2)
写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