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家长懂得: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
有时候孩子不听话,是其要求独立自主的表现。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构成,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早晨起床帮孩子叠被,上学前帮孩子准备学习用具,有时经常还被孩子埋怨忘了帮他准备某些学习用具。
要知道,孩子并不是生来就是这样依赖父母的,他们的依赖性一般来说都和父母的包办代替有关。父母包办、代替得越多,孩子的依赖性就越强。反之,如果父母不插手孩子可以做的事,没有了依靠,孩子就会自己动手开始做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一天父母会发现,喂饭时,孩子把头躲开,并伸手抢你手里的筷子或勺子。
孩子的动作告诉我们什么呢?那就是他要自己吃饭。如果父母不理会孩子的动作,还是一贯地给孩子喂饭,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也没有兴趣自己学着吃饭了。
而智慧型的父母从孩子的动作中觉察到孩子的需要,并为孩子做好了自己吃的准备。
如准备好了不怕摔坏的碗、适合孩子使用的筷子和勺子、适合孩子坐的椅子。当孩子再吃饭时,父母就不喂了,而是让孩子自己拿着勺子或筷子吃饭。
尽管孩子的动作显得十分笨拙,但每一个动作都是很认真的。当他把第一勺饭放到嘴里时,他会体味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快乐体验。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
”其实,父母们只要肯放开手,就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们能做许多在父母看起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要想让孩子具有自主性,要想孩子减少不听话行为,父母应该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情。至于父母应该具体如何做,教育专家给出了如下建议:
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孩子当然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
有这样一位母亲,孩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送他上学还要费力地背着他走,直到离学校几十米远的地方,因为怕老师看见,才不情愿地把孩子放下来……如此被母亲呵护长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从何谈起呢?
做父母的,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如鼓励他自己找朋友玩,让他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当主人。
给孩子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培养孩子,肯定是要失败的,但完全采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父母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战胜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在穷困家庭的孩子,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
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父母应多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解决;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也要求他尽量自己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能力和意志。
给孩子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
和成年人一样,孩子在一起时也难免有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
当孩子向父母诉说自己遇到的诸如人际交往之间的矛盾时,父母应鼓励孩子去面对,指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回避它,更不宜由父母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但不少父母怕孩子选择错误,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
父母应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给孩子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的表现。
孩子的创造性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需要父母的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有一个孩子特别爱玩泥,而且能捏出一些花样来。
于是父母主动给孩子买了各种各样的泥塑和橡皮泥,对孩子说:“你要玩就好好学、好好捏、好好练,要有新点子。”
在父母的鼓励下,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初中毕业时,已经能轻松捏出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并以此特长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
赏识孩子的努力和勤奋
作为父母,应该赏识孩子的勤奋和努力,对他们的努力给予最热情的支持和鼓励。
不要因为自己孩子的不聪明而气馁,而应该为孩子的不努力而担心。
很多情况下,父母应该故意淡忘孩子的聪明,而重视孩子的努力,并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感觉到只有努力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和夸奖,进而逐步明白一个道理:
聪明往往只能决定一时的成败,而努力则决定了一生的命运。
有时候,也许孩子所取得的结果是错误的,但是其间所付出的努力和收获却是宝贵的。
为孩子设定“小目标”
不要认为赏识一定要怎样夸奖孩子。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设定一个“够得着”的小目标,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赏识,而且这种情况下的赏识不会产生“副作用”。
设定一个合适的目标。“跳一跳,够得着”是很好的形容。
如果孩子不需要跳起来就够得着,那就失去了目标的意义。
但如果跳起来也够不着,那就不能让孩子获得成功和自信,反而可能让孩子感觉沮丧。
这个目标应该如何设定呢?
第一,父母应该对孩子的能力和现实条件有一个正确认识,切忌急于求成;
第二,在目标设定时应该和孩子一起决定,这样不仅能听取孩子的意见,也能让孩子更有积极性;
第三,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况把握不准,最好与孩子的老师商量。
强化孩子的目标意识
让这个目标在孩子的心中扎根。比如可以把目标写在墙上悬挂的黑板上,或者用彩色纸写了贴在墙上。
如果目标有一定的时间限度,那么再给孩子一本“目标日历”,目标应该完成的那一天被显著地标明。
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潜能
强调孩子“一定能行”,这种办法对一部分孩子管用,而对另一些天性比较胆怯的孩子来说,可能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不妨用激将法激励孩子
比如有一种游戏是走吊桥,吊桥晃来晃去,又没有扶手,孩子害怕。这时,父母不妨先走过去,对孩子说:“你要是不过来,我们就走了。”让孩子处于一种必须靠自己力量克服困难的境地。
赏识孩子的努力和勤奋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孩子的手段,它之所以有效,一个重要的心理前提是每个孩子都希望讨父母欢喜,每个孩子都信任父母的权威。
赏识孩子的努力和勤奋,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肯定,跟父母的关系自然就会更融洽,自然就会减少许多不听话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早晨起床帮孩子叠被,上学前帮孩子准备学习用具,有时经常还被孩子埋怨忘了帮他准备某些学习用具。
要知道,孩子并不是生来就是这样依赖父母的,他们的依赖性一般来说都和父母的包办代替有关。父母包办、代替得越多,孩子的依赖性就越强。反之,如果父母不插手孩子可以做的事,没有了依靠,孩子就会自己动手开始做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一天父母会发现,喂饭时,孩子把头躲开,并伸手抢你手里的筷子或勺子。
孩子的动作告诉我们什么呢?那就是他要自己吃饭。如果父母不理会孩子的动作,还是一贯地给孩子喂饭,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也没有兴趣自己学着吃饭了。
而智慧型的父母从孩子的动作中觉察到孩子的需要,并为孩子做好了自己吃的准备。
如准备好了不怕摔坏的碗、适合孩子使用的筷子和勺子、适合孩子坐的椅子。当孩子再吃饭时,父母就不喂了,而是让孩子自己拿着勺子或筷子吃饭。
尽管孩子的动作显得十分笨拙,但每一个动作都是很认真的。当他把第一勺饭放到嘴里时,他会体味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快乐体验。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
”其实,父母们只要肯放开手,就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们能做许多在父母看起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要想让孩子具有自主性,要想孩子减少不听话行为,父母应该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情。至于父母应该具体如何做,教育专家给出了如下建议:
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孩子当然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
有这样一位母亲,孩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送他上学还要费力地背着他走,直到离学校几十米远的地方,因为怕老师看见,才不情愿地把孩子放下来……如此被母亲呵护长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从何谈起呢?
做父母的,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如鼓励他自己找朋友玩,让他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当主人。
给孩子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培养孩子,肯定是要失败的,但完全采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父母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战胜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在穷困家庭的孩子,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
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父母应多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解决;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也要求他尽量自己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能力和意志。
给孩子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
和成年人一样,孩子在一起时也难免有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
当孩子向父母诉说自己遇到的诸如人际交往之间的矛盾时,父母应鼓励孩子去面对,指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回避它,更不宜由父母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但不少父母怕孩子选择错误,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
父母应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给孩子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的表现。
孩子的创造性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需要父母的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有一个孩子特别爱玩泥,而且能捏出一些花样来。
于是父母主动给孩子买了各种各样的泥塑和橡皮泥,对孩子说:“你要玩就好好学、好好捏、好好练,要有新点子。”
在父母的鼓励下,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初中毕业时,已经能轻松捏出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并以此特长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
赏识孩子的努力和勤奋
作为父母,应该赏识孩子的勤奋和努力,对他们的努力给予最热情的支持和鼓励。
不要因为自己孩子的不聪明而气馁,而应该为孩子的不努力而担心。
很多情况下,父母应该故意淡忘孩子的聪明,而重视孩子的努力,并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感觉到只有努力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和夸奖,进而逐步明白一个道理:
聪明往往只能决定一时的成败,而努力则决定了一生的命运。
有时候,也许孩子所取得的结果是错误的,但是其间所付出的努力和收获却是宝贵的。
为孩子设定“小目标”
不要认为赏识一定要怎样夸奖孩子。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设定一个“够得着”的小目标,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赏识,而且这种情况下的赏识不会产生“副作用”。
设定一个合适的目标。“跳一跳,够得着”是很好的形容。
如果孩子不需要跳起来就够得着,那就失去了目标的意义。
但如果跳起来也够不着,那就不能让孩子获得成功和自信,反而可能让孩子感觉沮丧。
这个目标应该如何设定呢?
第一,父母应该对孩子的能力和现实条件有一个正确认识,切忌急于求成;
第二,在目标设定时应该和孩子一起决定,这样不仅能听取孩子的意见,也能让孩子更有积极性;
第三,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况把握不准,最好与孩子的老师商量。
强化孩子的目标意识
让这个目标在孩子的心中扎根。比如可以把目标写在墙上悬挂的黑板上,或者用彩色纸写了贴在墙上。
如果目标有一定的时间限度,那么再给孩子一本“目标日历”,目标应该完成的那一天被显著地标明。
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潜能
强调孩子“一定能行”,这种办法对一部分孩子管用,而对另一些天性比较胆怯的孩子来说,可能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不妨用激将法激励孩子
比如有一种游戏是走吊桥,吊桥晃来晃去,又没有扶手,孩子害怕。这时,父母不妨先走过去,对孩子说:“你要是不过来,我们就走了。”让孩子处于一种必须靠自己力量克服困难的境地。
赏识孩子的努力和勤奋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孩子的手段,它之所以有效,一个重要的心理前提是每个孩子都希望讨父母欢喜,每个孩子都信任父母的权威。
赏识孩子的努力和勤奋,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肯定,跟父母的关系自然就会更融洽,自然就会减少许多不听话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