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榕书院
六榕书院

阿含经故事 | 弥醯的独修挫折

2019-11-01 六榕书院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如果比丘修得无常想

必定可由此而建立无我想

若比丘无我想

就能够由此而断除我慢

成就涅盘解脱

(六榕书院正在连续播出《阿含经故事选》,由庄春江居士选编,六榕寺弘宣志工觉新居士播音。欢迎关注!)

弥醯的独修挫折

——《阿含经故事选》021

 

有一次,尊者弥迦奢罗问佛陀:“世尊!怎样才是独住?怎样又是有同伴同住?”


佛陀回答说:“弥迦奢罗!当眼等六根,认识了色等六境时,如果因合意、可爱、愉悦而诱发了欲爱,以致对境界喜悦、赞美而念恋不忘,这就是生起爱染心了。一旦有了爱染心,就有了障碍系缚。像这样,被喜悦、爱染系缚的比丘,即使独自在树林等僻静处居住,也还是有伴同住,为什么呢?渴爱就是他的同伴。反之,如果对合意、可爱、愉悦的境界,不喜悦、不赞美、不恋着,没有爱染而心不被系缚,这样的比丘,即使与其它比丘同住,或住在一般人的村子里,也叫作独住,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渴爱这样的同伴。”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摩揭陀国境内的阇斗村,住在村落外的庵婆林内 ,尊者弥醯为佛陀的侍者。


这天一早,尊者弥醯进入阇斗村乞食。回程时,路过金鞞河边,看到一片环境幽雅的庵婆林,心想:这片林地地势平坦幽静,又有清澈的河水流过,对一位精进的修行人来说,实在是一个理想的好地方,我应当来这里修行,好好精进一番。


尊者弥醯回去吃饱后,就收拾了随身物品,将坐垫披在肩上,来向佛陀请求允许他前往。


然而,当时只有尊者弥醯随佛陀同住,其他比丘都还没到,所以佛陀要求尊者弥醯暂缓几天,等其他比丘到达后再离开,以免身旁没有侍者。


可是,尊者弥醯却等不及赶着要去那个他认为的好地方,所以对佛陀说 :“世尊!您已经是个解脱者了,应修应证的,都已修已证,再也没有什么作为可以对您有所增益了。而我呢,当修当证的还很多,如果能到一个好地方,让我好好地精进修行,一定会很有进步。请世尊允许我离开,到那一片庵婆林去精进吧!”


佛陀还是希望尊者弥醯暂缓离开。可是,坚决的弥醯尊者,仍然作了第三次请求。这时,佛陀只好说:“弥醯!你一再说要去精进修行,我还能说什么呢?就随你的意愿去吧!”


辞别了佛陀,尊者弥醯来到那片幽静的林地,选在一棵树下禅修。


禅修中,尊者弥醯还是禁不住生起欲念、恚念、害念等三恶念来。此时,尊者弥醯心想:怎么会这样呢?我这么有信心地出家精进修学,还是断除不了这三恶念的染着。想着想着,尊者弥醯又想念起佛陀来了,所以又回去见佛陀。


见了佛陀,尊者弥醯将他在独修中,不禁生起三恶念的情形,诚实地向佛陀报告。显然,从进入解脱修习的层面来看,尊者弥醯还不够成熟,没有能力独修,所以,佛陀说了:“弥醯!有五法,可以让尚未做好修行解脱准备的人,趋于成熟:

一、亲近善知识,在善知识指导下修学。

二、遵守波罗提木叉,举止符合威仪,即使对微细罪,也以戒慎恐惧的态度遵守。

三、熟悉佛法各种法义、论理,并且深入理解、接纳。

四、坚定精进,主动学习各种方法,以断除自己的恶行,增长善行。

五、善观生灭无常,成就趣向灭苦的智慧。


弥醯!有了这五法的修学后,还要继续修习四法:

一、修习不净观,以断除贪欲。

二、修习慈悲观,以断除瞋恚。

三、修习入出息念,以断除散乱心。

四、修习无常想,以断我慢。


弥醯!如果能够亲近善知识,有善知识的指导修学,那一定能够勤修禁戒,遵守波罗提木叉,举止符合威仪,对微细罪以戒慎恐惧的态度遵守 ;熟悉佛法各种法义、论理,深入理解、接纳;坚定精进,主动学习各种方法,以断除恶行,增长善行;善观生灭无常,成就趣向灭苦的智慧;勤修不净观断除贪欲;勤修慈悲观断除瞋恚;勤修入出息念断除散乱心;勤修无常想断我慢。


弥醯!如果比丘修得无常想,必定可以由此而建立无我想,若比丘得无我想,就能够由此而断除我慢,成就涅盘解脱了。”


按语:

从故事的前段来看,佛陀是鼓励独修独住的,但不从外在形式来论,只看内心是否有爱染(瞋恚也是爱染的另一种形式)。而从故事的后段来看,亲近善知识是修学佛法的一个重要关键,因为故事中佛陀所说的八种方法,都可以从此建立。我们修学佛法,如果在离解脱成就尚远时(亦即还不够成熟),就独学而无善友,一旦遇上挫折,往往会因为得不到有效的协助与支持而退堕,也可能在缺乏善友的规劝与导正

下,不自觉地误入歧途,远离佛法,这都是很可惜的事。


怎样才能亲近善知识,不会独学而无善友呢?佛陀建立的僧团,就是一个很好的模样。在家人也可以尝试效法僧团的模式,组成具有“六和敬”精神的学团,在学团中同修同学,彼此砥砺。在自己亲近善知识的同时,努力修学向上,使自己也能成为别人的善知识,这样,学团中的成员,相互提携,辗转增上 ,假以时日,大家必能有一定程度的成长。善知识,《增支部》译为“善友”。广泛来说,可以使自己获益增上的良师、益友,都可以是善知识 。


但具体的说,像本则故事指出的,能导正自己的行为(进而不犯戒)、增长自己对佛法的理解与修学、减少自己我执我慢的染着,都是善知识了。


波罗提木叉,原意为“善法的初基”、“善法的依止处”,后来专指佛陀为出家众制订的戒条。又因为这些戒条,有引导趣向解脱的功能,所以也称为“别解脱”、“从解脱”。


故事末后“修无常断我慢”那段,这是南、北传《阿含》圣典共传的精义,可见从“无常想→无我想→离我慢→得涅盘”,是当时修学次第的普遍观点。可以说,当时修学的主流下手处,是观无常。后来大乘佛法盛行,强调慈悲心,强调利他,要求从利他中完成自利,观无常的教说相对地少了,似乎大乘与声闻,有很不一样的教说。可是,当我们深入去探究怎样才能“从利他中完成自利”时,我们会发觉,大乘佛法以利他为先的要求,正是以利他来消除自私、自利的自我感,这不也是一种“无我”的实践吗?所以 ,“从利他中完成自利”,还是同样要进入到“无我”的修学来的。这样看来,“无我”的修学,是大乘与声闻的共通点,也可以说,建立无我想的方法,是可以多元的。

阅读延伸

阿含经故事 | 善知识与精进不放逸

阿含经故事 | 耕一种不一样的田

阿含经故事 | 登顶之美

阿含经故事 | 无关年资的非时通达

阿含经故事 | 法最尊贵而不是血统

阿含经故事 | 神射手的启示

阿含经故事 | 缘起甚深

阿含经故事 | 佛普度众生了吗?

阿含经故事 |  佛灭后的“大师”

阿含经故事 | 对佛陀最诚敬的供养

阿含经故事 |  不闻雷声的赞叹

阿含经故事 | 久离恐怖的佛陀

阿含经故事 | 佛陀如何面对谩骂?

阿含经故事 | 圣者的恬静淡泊性格(下)

阿含经故事 | 圣者的恬静淡泊性格(上)

如何知道圣者?

能成就无量福道的教诫教化

佛陀为什么拒绝利用神通传教?

佛陀的初转法轮

佛陀的修学历程

怎样才是真正的赞叹佛陀?

见 者 利 益  |  转 发 添 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