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最灵验的四大菩萨,见者得福,功德无量!
文殊师利,简称“文殊”,又作“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首、妙吉祥等。舍卫国婆罗门梵德长者之子,出世时有许多瑞相,相貌庄严,具三十二相。
成道后的文殊,为佛陀弟子中的上首,在众菩萨中堪称第一,所以尊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
佛陀曾说,在过去世中,曾经面授法义,因此,文殊菩萨又被人称作“三世觉母”。而在诸多经典中,则推崇文殊为诸佛之师。
其实文殊菩萨过去世早就成佛,如在《首楞严三昧经》中的“龙种上尊王如来”,在《八十八佛洪名宝忏》中的“普明佛”,都是指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展现出不同的风貌,有时手握莲华,象征智慧的高尚纯洁;有时手握宝剑,表示智慧能断除一切烦恼;有时骑坐青毛狮子,表示勇猛威武;有时安居莲台,表示清净无染;有时骑乘孔雀,表示飞扬自在。
在中国,五台山是文殊化现的道场,在各地佛寺道场中,如僧堂、戒坛,都供奉著“僧形的文殊”,以弟子的身份来协助佛陀的教化,是为内秘菩萨行,外现比丘相。
另外,还有“五髻文殊”的形象,这是表示五智、五佛,意指文殊菩萨虽有童子的姿态,却是诸佛的大智。
经典的记载中,显露出文殊菩萨的绝妙睿智与灵巧说机。例如: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中,三百余次的大乘法会,文殊菩萨几乎都参于其中。在《维摩诘经》中,当诸大罗汉、诸大菩萨不敢向维摩诘问疾之时,文殊菩萨当仁不让,率领众人前去,并和维摩诘居士畅论“不二法门”之理。这是文殊菩萨智慧威德发挥至极的表现。
在《妙法莲华经》中,当佛陀在灵山会上放白毫光,文殊深知佛意,即请佛陀宣扬法音,倡导圆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础。而文殊菩萨的睿智,也让与会的菩萨、罗汉等,心悦诚服地尊他为大善知识。
《华严经》善财童子也是受到文殊菩萨的鼓励,因而发起南诣各国,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开旅游参学的先河。
又在《楞严经》中,阿难尊者为摩登伽女的巫术所迷惑时,文殊菩萨持剑前往里巷民舍,将阿难救出,这种护持后进,以正导迷的示现,成为佛门的一段佳话。
另外,《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中记载,佛陀曾在祇洹精舍,于夜半入定放光,照亮文殊菩萨的禅房。舍利弗知道佛陀现神通相,是为饶益众生,而说妙法,因此令阿难集合众僧。会中,佛陀依跋陀波罗之问,向大众述说文殊师利有大慈悲,随佛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并说文殊师利有无量神通、无量变现。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者,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礼拜供养者,生生之处恒生诸佛家,为文殊师利威神所护。
文殊菩萨善说法要,有些疑难的问题经他解说,即能恍然大悟。说法时,经常引用说喻、反诘、引证、否决、机锋来警醒众生,善巧开导,具有独到风格。
例如《阿阇世王经》载,阿阇世王造了杀父的五逆罪,内心深感罪恶深重,疑悔不安,而请文殊说法,希望能解脱他内心的疑悔。文殊却对他说:“若恒河边沙等佛,也不能为汝说是狐疑!”阿阇世王应时惊怖,竟从座上跌下来。这不是文殊师利使阿阇世王绝望,而是为王说:佛陀觉了一切法如虚空,本来清净,不是可染污的,也没有染污可除。
文殊菩萨到今日仍在各处现身说法。
例如:文喜禅师朝礼五台山,曾蒙文殊应现指引佛法,文喜禅师后来参谒仰山,顿了心契,并于任典座之职中开悟。有一次,文殊菩萨在饭锅的蒸气上现身,文喜禅师举著饭铲便打,说:“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再相见,惑乱不了我。”文殊菩萨也回答:“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文喜禅师已经彻见了自他不二的道理。
《虚云和尚年谱》中记载,虚云和尚朝礼五台山的时候,文殊菩萨二度化身文吉老者,解救他病弱垂危的生命,并为他释解佛法真义,使他觉悟拜佛只在吾人的一片真心。
文殊菩萨是佛陀的法王子,
文殊菩萨是诸菩萨罗汉的上首,
文殊菩萨是每一个佛子学习的对象,
文殊菩萨是佛教的骄傲与光荣,
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
文殊菩萨是般若空性的证悟者,
他已经斩断了所有的烦恼。
文殊菩萨是力量的示现,
他可以拯救众生远离苦难。
普贤菩萨是华严三圣之一,是有名的大愿王,也称“普贤萨埵”、“普贤大士”、“普贤如来”、“遍吉士”等,是毗卢遮那佛的胁侍,与金刚萨埵同体,是佛陀的助理,也是法门的护法。
普贤的意义,依据《圆觉经》记载之义为“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探玄记》则解释为“德周法界曰普,智顺调善曰贤”。
华严宗祖师宗密大师另有三释:“一、约自体,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二、约诸位,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三、约当位,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
一般文殊、普贤常是并称的,文殊骑青毛狮子,普贤乘六牙白象;文殊表示智、慧、证三德,而普贤则显示理、定、行三德,合为解行并重。
如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乃文殊菩萨开始,表示为从智慧而契入,最后向普贤问道,五十三参圆满,表示从行而证悟,故有所谓:“文殊般若自在,普贤三昧自在。”即为定慧合一之义。
普贤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发下十大愿行,做为修行法门,期能圆满佛果,吾辈学人可效法“普贤十大愿”作为修行目标。内容如下:
一者、礼敬诸佛:是人格的尊重。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礼敬诸佛,就是尊重一切众生的人格,如常不轻菩萨云:“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此即是人格的尊重。
二者、称赞如来:是语言的布施。布施财物、公理、正义、佛法,都有难度,唯有语言的布施,容易做到。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就是修习赞歎法门,所以比弥勒菩萨提早成佛。可见赞歎他人,布施善言的重要。
三者、广修供养:是结缘的实践。在修学佛法中,供养父母、师长、三宝,有二种供养、三种供养、四种供养、十种供养,无论任何一种供养,都是最好结缘沟通的管道。就是居住在极乐国土的大众,也要每天晨起“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可见供养结缘在修学佛法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者、忏悔业障:是生活的反省。众生在日常生活里,身、口、意三业经常造下难以弥补的过失,因此,需藉著“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来清净身心。如佛世时,造下五逆重罪的提婆达多,最后也经由忏悔而得救。所以,生活中的反省忏悔非常重要。
五者、随喜功德:是心意的净化。信者学佛要修学播种,以期将来的福田有所收成,但是聚集功德一定要有欢喜清净的发心,就是一点心意,也可以随手功德、随口功德、随心功德。例如毗舍佉因闻法心生欢喜,随喜布施一件珍珠衫,而成就了精舍的建造。可见心意净化之随喜功德的成果。
六者、请转法轮:是真理的传播。佛法是救世的舟航,因此,必须常转法轮,利益众生。当初佛陀接受须达长者的邀请,到舍卫城说法,所以佛法才能弘扬五印度。
七者、请佛住世:是圣贤的礼遇。请佛住世对人间非常重要,当初佛陀证悟的时候,因自觉所证悟的缘起真理,世人必不能信解,而欲进入涅槃。后因梵天王之劝请,佛陀悲愍众生,开始说法,示教利喜,众生才得见真理之光。
八者、常随佛学:是智者的追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十大弟子以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都是佛陀的常随众,由于经常跟随佛陀左右,所以速证圣果。可见追随智者,常随佛学的重要。
九者、恒顺众生:是民意的重视。佛陀行事非常民主,普贤菩萨、须达拏太子能领会佛意,重视大众的意见,不逆人意,皆是恒顺众生的精神表现。
十者、普皆回向:是法界的融和。法界要达到融和的境界,必须要“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转垢秽为清净,转恶世为善法,转邪见为正道,转生灭为寂灭。能到达法界融和的世界,普贤菩萨的大愿也就圆满了。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是实践菩萨道的行为典范,以普贤的行愿加上文殊的智慧,就是把行愿和理论结合在一起,如此则能究竟圆满大乘佛。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由这简单的两句话,就可以了解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为我国民间所普遍崇信。
尤其是观世音菩萨的圣像金容,在都市、村庄、船上,差不多有人烟的地方,都有人供奉,更可见观世音菩萨与我们人间的因缘,的确非常深厚。
观世音菩萨因为“闻声救苦”,所以名为“观世音”,因为菩萨观理自在、观人自在、观境自在、观心自在,所以又名“观自在”。菩萨还有“施无畏”、“大悲菩萨”、“圆通大士”、“南海观音”等诸多名号。
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记载,菩萨于无量劫前已经成佛,号为“正法明如来”,其以慈心悲愿而倒驾慈航,再来娑婆度化有缘众生。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即详说此菩萨于娑婆世界利益众生之事。
〈普门品〉有如观世音菩萨的传记一样,对于菩萨的应化、慈悲、神力以及游诸国土度化众生的事迹,叙述甚详。佛陀在经中对于观世音菩萨慈悲化世的广大功德,有诸多赞歎,因而感动无尽意菩萨以璎珞供养。经文中的对话,所呈现的就是一位悲智双运、福慧具足的圣者典范。
比方说: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能满足祈求生儿育女者的心愿:“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也可令众生远离三毒烦恼:“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乃至还能免除火难、水难、风难、刀难、鬼难、囚难、贼难等七种灾厄之苦。
总之,虔诚执持菩萨的圣号,菩萨即能以其慈悲、智慧、勇猛的威神力加持于祈求者,即得解脱厄难。如经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菩萨除了冥冥中给予众生感应之外,也能应众生的机缘而为说法,如〈普门品〉中所言: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国王身得度者,即现国王身而为说法;乃至应以比丘、比丘尼、居士、妇女、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等,以三十三应化身度化众生,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对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及感应的原理,我们应该要有如《华严经》所形容的“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般的体会,那就是闻观世音菩萨名号时,口中称念,身行礼拜圣像,同时要生起清净心,以专一其心驱除一切杂念妄想,思惟观音愿行,如此身口意三业合而为一,则观世音的心就是我的心,我心与菩萨心合而为一,自然能“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由于观音信仰的普及,及众生的虔祷,而感应菩萨示现各种不同身相,以救苦救难,所以观世音菩萨的造像亦多不胜数。
如“白衣观音”、“竹林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琉璃观音”、“蛤蜊观音”、“送子观音”、“马郎妇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
其中大多以庄严貌美的女性身相示现,因此有说观世音菩萨是为女人身。其实观世音菩萨的形像,由于应化无方,所以相状也就不一,经载菩萨应众生的祈求,而感应不同身分,作为度生方便。
除以国王、妇女等身为有缘众生说法度脱外,在必要的环境下,菩萨也示现天、金刚神、阿修罗,乃至龙、鬼、蛇、鸟等众多类形,以摄化众生。因此,信奉者对于菩萨是否为男为女,大可不需在外相上加以分别。
观音菩萨给予人间的救济,是随处示现的,他以十四种无畏、千手千眼,慈愍众生,救苦救难。
如:“唐文宗嗜食蛤蜊,菩萨即现身度化”,“宋朝永觉禅师受牢狱之灾时,称念观世音菩萨,刀寻断断坏”,“孙中山先生游历普陀山时,曾亲眼目睹菩萨显现灵异事迹”,“以屠宰为业的不孝子,朝拜南海时,蒙观音指示‘反穿衣,倒踏鞋者,即是观音老母’”等,诸如此类菩萨度化众生的事迹,在《观音灵感录》中,载录甚多。
吾人信奉观世音菩萨的真正意义,在于“念观音,拜观音,更要自己做个观世音”。观世音菩萨能为众生施予无畏,吾人亦应效法菩萨,加强自我威神力的提升,具有慈悲力、智慧力、勇猛力,做众生的保护者。
因此:
对于意志消沈,灰心失志者,应效法菩萨给予鼓励。
对于被人加害,灾难临身者,应效法菩萨给予解救。
对于遭遇挫折,险阻艰困者,应效法菩萨给予助缘。
对于误入歧途,迷失方向者,应效法菩萨给予指引。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地藏菩萨的写照。
在诸大菩萨中,地藏菩萨与观音、文殊、普贤等,同列名为“悲、智、行、愿”的代表。
关于“地”的意义:
一、能育,大地能育万物,菩萨亦能培育圣行;
二、能载,大地能载万物,菩萨亦能荷载众生;
三、能生,大地能生万物,菩萨亦能普孕德用。
关于“藏”的意义:
一、秘藏,喻菩萨秘藏三德(法身、般若、解脱);
二、库藏,喻菩萨如库中藏有功德,可利济众生;
三、伏藏,喻菩萨能开发众生隐伏的宝藏。
所谓“地”,即大地的意思。它能生、能载、能藏、能持、能摄、能依,坚牢不动,这说明菩萨愿力好似金刚,不可破坏;固如磐石,不可动摇。
所谓“藏”,是指秘藏,说明地藏王如库藏中秘密收存的金银珠宝,可以用来救济贫困,所以有秘密、包容、涵育的意义。
在中国流通很广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记载地藏菩萨当初以长者子的身份,发愿修行,度脱一切受苦众生,证得佛果的事迹。如经中说到,他为国王的时候,向一切智成就佛发愿说,他要度尽恶世的众生,一个也不遗漏。
经中亦列举菩萨往昔生中慈孝的事迹,例如:作“婆罗门女”的时候,向觉华定自在王佛祈求慈亲能够信奉三宝,获得解脱;为“光目女”的时候,供养得道的罗汉,帮助救拔在地狱受苦的慈亲。所以,地藏的慈孝愿力,诚为佛子修行学道的典范。
佛陀为了给慈母摩耶夫人作得度的因缘,曾经离开僧团到忉利天宫三个月,为母亲宣说《地藏菩萨本愿经》,赞扬地藏菩萨的功德。因此,《地藏经》被誉为佛门的孝经。
《地藏经》宣说地藏菩萨种种不可思议,如地藏神力不可思议、地藏慈悲不可思议、地藏智慧不可思议、地藏辩才不可思议、地藏定力不可思议,乃至经名也具不可思议神力。综观地藏菩萨行愿,实是一位不可思议的圣者。
地藏菩萨发心弘大,念念利益群生,到处应机说法。
如经中云:“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若遇瞋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瘖哑报;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若遇吾我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
地藏菩萨曾多次参于佛陀的讲席,也曾化身为朝鲜国的王子金乔觉,到中国安徽九华山,度了闵员外父子,并在山中修持。有一童子侍者思念家乡亲人,地藏化身的金乔觉吟诗一首:
空门寂寂汝思家,辞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捞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地藏就是这么一位有人情味的菩萨。
他的灵感事迹甚多,有往昔因中的地藏本迹,有历史上地藏菩萨的行事,有历朝和现代的感应事迹。尤其在诸大菩萨中,地藏菩萨是唯一现比丘相的。他骑著善听,右手拿锡杖,左手持宝珠,其庄严神圣的法相,接引了广大无数的信众。
↓↓↓ 点击"阅读原文" 【与百万佛友共修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