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医
中华佛医

人最大的教养,是和颜悦色

2019-10-31 中华佛医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本文来源:那一座庙

不少当老师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对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做到苦口婆心因循善诱,而唯独对自己的孩子一触即发不可收拾。

世间人,几乎人人都有脾气,这是我们的生活常态,国学大师胡适说:“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表达了他对此的态度。

可见脾气,也就是佛法中讲的“嗔眼心”,是我们普通人,尤其是修行人,要面对的重要修行科目。

中国人用词非常的讲究,是有传统的。

说到“和颜悦色”的和,在佛法修行体系统中,我们常常听到的,就是“和尚”,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个词的真实意义。

和尚,是内与已和,外与人和,以和为尚的人,这,并不是普通人能达到的境界。

因此,和是修行人,一生追求的生活极致,也是修行中生命柔和、圆满福德的根本,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和,是德行的体现,更是一个人最显著的教养,

作为一名佛陀的弟子,或者一位佛法的爱好者,这更是我们“活出佛法”的重要考场:在他人的面前,得一个好成绩。

而不是说着佛言佛语,诵着慈悲喜舍,念着“阿弥陀佛”,却“脸难看,事难办”,或者世间知识学了千千万万,待到脾气上来用不了!

所以我们要努力,彼此提醒——修行,就是举手抬足间。

01|  对爱人和颜悦色,是爱

世间的缘份有很多种,一对爱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缘份,虽无血缘关系,却要相伴最久。对爱人的态度,藏着一个人最真实的教养。

我们看个事例:

一位妻子和丈夫的同事聊天,无论男同事、还是女同事,都对她丈夫赞不绝口,夸她丈夫脾性好,任何时候都和他们和颜悦色,不急不躁,即便观点不一致,也慢慢商量,从不发脾气。

每次这样赞扬,妻子都很不解:他那就是故意做给外人看的,在家里他的脾气坏得很,回到家就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很少能看到笑模样,好像全家人都欠他什么。

有时候,在发生冲撞时,妻子经常质:你那别人面前的好脾气哪儿去了?为什么对外人你能和和气气而对自家人就气声怒色?

这好像是通病,对外人和气,对自家人挑剔

父母也是这样,人前人后不一样,在外温和,容让,彬彬有礼,回到家对另一半、孩子,则是大声呵斥,讽刺,刻薄,毫不留情。

有多少人,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成长之后,又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变成了跟父母一样的人。

亲密关系间有一种荒唐的逻辑:

因为你爱我,所以你什么都要忍受,你要为我付出,你不可以反击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大部分人都把爱当成了一种武器,用来束缚和惩罚对方。

 

这就是我们对外人可以和颜悦色而对自家人则经常气声怒色的的重要原因。

因为爱,我们经常对被爱之人要求过高、过严。因为爱,我们经常对被爱之人期望太多、太重,期望他们不但接受和尊重爱,还要为爱他的人勇于承担和付出。这是一种索取式的爱。

这样的亲密关系,另一半,算是个有教养的人吗?需要明示的是:亲密并不意味着能无止境地无理取闹,没有人天生就该承担他人的情绪发泄。

胡适的妻子是出了名的“母老虎”,脾气极大。

每次江冬秀发脾气,大喊大叫时,胡适就躲到厕所里,借口要漱口,故意把牙刷搁进口杯里,把声音弄得很响,以这样的方式,避免正面冲突,让彼此好受。

胡适在《我的母亲》里提到:“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他说到做到,从不给妻子一张生气的脸。

因为有这样、那样的破坏性情绪表达方式,这就是我们需要修行的原因:修正错误的思维与行事方式。

和颜悦色,是深爱的外在表现。真正有教养的人,是把好的情绪和态度留给爱人。

这,就是指“活出佛法”,朝这个方向努力。

02| 对陌生人和颜悦色,是礼

你对生活善良的温柔以待,生活才会对你和颜悦色,这两句话,反应了与陌生相处、互动的反应模式。

“为什么了解一个人要看他对陌生人的态度?”

其中有一个答案令人印象深刻:“因为陌生人和你的利益不相关,对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取决于智商和情商,对不相关者的态度取决于素质和修养。”

看清一个人的人品和教养,就去看看他们如何对待陌生人。不管是服务员还是农民工,凡是有受到过良好教养的,必定会懂得去尊重他人。

有个事例:

一个人前些日子去办事,经朋友多方兜转,找到一位博士那里,请求帮助,约定了见面时间,博士说,他马上就回办公室。

于是,他就站在他的办公室门口耐心等,过去了四十多分钟,依然不见其踪影,等了一个小时终于见到他,朋友之前告诉我,他是一位极其有风度的人。

他没有一丝歉意,反而很冷漠,很不耐烦地说:“找我是干什么事的?我很忙,有话就快说。”

他感到一丝凉意,依然十分客气地说明来意,可话还没说完,就被他强硬地打断了,而且阴阳怪气地说:“这事我搞不清楚,你问别人吧。”

其实,这事一点都不复杂,只是找他看份材料,可左说右说,他的态度非常差,用了好些刻薄的语言来,导致他很难堪也很无奈。

在朋友眼里,这位博士不仅为人热情,还很爱笑。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要知道,往往越是对待陌生人,越是行得真切,这一切都出自于内心的教养。

白岩松说:“中国人有两张道德面孔,一张面对熟人,一张面对陌生人……我们学会把陌生人也当熟人看待时,才算真正走进现代社会中。”

没错,在这个世事如棋的时代,我们会遇见很多突发的困难,这个时候往往需要陌生人善意地搭把手,给予一些帮助。

“人生不过百,懿行千古流”,只有对待陌生人也同与亲近的人一般,存好心,有善意,才是对好人品的最好交代。

什么是教养?

就是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懂得每个人都不容易,对待陌生人不是干瘪单薄的客套,而是推己及人的和颜悦色,这就是你的教养——在佛教,这就”自他相换“的修行法

03|  对父母和颜悦色,是孝

当父母慢慢老去的时候,多些细心、多些用心、多些耐心,千万不要让他们变得小心翼翼、唯唯诺诺。

孔子曾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色难”,就是态度很难看的意思。孔子认为孝顺不仅仅是在父母有事的时候去帮忙、有好吃的东西就给父母吃,这还远远不够!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父母饿了,你端一碗饭给他,但是你态度不好,说话冷冰冰的,如果你是他们,你心里会舒服吗?那一碗饭还吃得下去吗?

为什么父母在我们的面前变得小心翼翼、唯唯诺诺?

为什么父母在我们面前不敢大声说话,总是欲言又止?

为什么父母身边发生的琐事不再对我们倾诉?

因为我们变了。

我们好像变得很厉害,动不动就把父母当佣人一样使唤,稍微有不顺心就对父母一通发泄,从来不给他们好脸色看。

我们好像变得很有钱,出入父母消费不起的场所,抽着他们买不起的烟,用着他们没见过的奢侈品,然后嘲笑他们是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

我们好像变得很爱抱怨,抱怨父母没能给自己一个好的经济基础,抱怨他们总是爱唠叨,抱怨他们做的事、说的话总是不合心意。

我们变化的态度,还有那些不经意的小事,往往伤害他们最深。

在我们伤害他们无数次之外,终于,他们变成了一个在我们面前小心翼翼的刺猬。

可是,我们凭什么这样对待他们啊?我们在他们面前有什么好高傲的啊?

他们已经给了我们最宝贵的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拉扯大,宁愿自己受尽委屈也要把最好我给我们,我们还要怎么样?

世间最悲凉的事情莫过于白发苍苍之际,却还要在子女面前小心翼翼,还要尽力去照顾他们的情绪!

“色难”难在何处?难在很难有一颗恭敬的心,难在没有一个谦和的态度。于是“色悦”成了衡量一个人孝心的道德标尺。

就是说,经常对父母微笑,经常敬重地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

每天真诚地看着母亲的眼睛,跟母亲交谈几分钟:不嫌弃,不抱怨,想对母亲发脾气时克制一下,始终和颜悦色对待父母,她们就会生活得开开心心的。

人最大的教养,是善待父母。随时都给父母好脸色,这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可现实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又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每天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关键是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

真心爱父母,应该和颜悦色,从内心深处发出微笑,让他们感到快乐、幸福。你怎样对父母,子女也将怎样对你!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仅剩归途。

善待父母吧,父母就是我们的根,根过得不好,枝叶也不会繁茂,善待父母,就是给自己浇水施肥!

当他们慢慢老去的时候,多些细心、多些用心、多些耐心,千万不要让他们变得小心翼翼、唯唯诺诺。这是我们作为儿女,能给予他们最好的报答。

一辈子那么短,我们总该择一个心里有暖意的人相处,彼此温柔相待。

让佛法、国学、人生的大道理,落到实处,万勿所学千千万,待到用处无一用。

生活,就是修行的道场,每一件小事中,体现修行,为众生开启人间佛教,就是好好回到人间,回归普通的生活,善待周围的人,福与德的资粮,才真正:开始累积!

推荐阅读

一切都是“神”病

老虎吃草,山羊吃肉这个世界会怎样

想要“精气神”,先要补五个漏洞

林则徐“十无益”格言,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没事常揉揉这3处,90%疾病都消除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自证语言:你信什么,就会吸引什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