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总是无法静下来?给你支招

2019-10-31 慈诚罗珠堪布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NEW  BOOK

201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

《宝鬘庄严论》

连载 27



往期: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6

第八,精勤之十法    

 

三,修行未得稳固之前,应当精勤居于静处。

 

当修行境界尚未稳固的时候,要认真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去修行。

在修行之初,我们的定力很差,很容易受到外来干扰的影响,此时依止静处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要辞去工作、离开家庭,到山里去出家,而应设法在城市里找一个相对来说闹中取静的地方,每天腾出一些时间,把自己封闭起来修行。

什么叫作稳固呢?就是在进入修行状态时,哪怕周围人声鼎沸、噪声不断,也不太受影响,同时也不受世俗名利的动摇,基本上能保持自己的状态,这时候修行就相对比较稳固了。之后,我们就可以将修行的感觉,运用在工作、生活当中。最后让修行与生活彻底相融,修行就是生活,生活也是修行。

当然,对初学者来说,这只是一种口号而已,落实起来,就困难重重了。

 

四,过度外散掉举时,应当精勤守住自心。

 

掉举的时候,要努力地把心收回来,并让它继续修行。这个主题,涉及到一个具体的修心方法。

“禅修”一词,可以覆盖所有的修行。从小乘佛教的四念处,到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外加行,再到密宗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都叫作禅修。

此处要介绍的,是任何禅修都需要的修法。比如,修人身难得的时候,要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地专注于一个焦点——人身难得,其他所有的杂念全部摒除,所以也叫作禅。

大乘和小乘都认为,禅定有两个当下的障碍:其中第一个是掉举,第二个就是昏沉。修任何禅定,如果有了掉举和昏沉,就不可能一心不乱了。

什么是掉举呢?任何修行,都需要事先设定所修的目标,无论是空性、出离心还是慈悲心都可以。让意识专注于此目标,就是修行。但一般来说,刚开始的时候还可以做到注意力集中,稍稍一放松,一两分钟以后,心就会走神。身体做毗卢七法,心早已不在目标上了,天南海北,胡思乱想。这种情况,佛教称之为掉举、放逸之心。

昏沉虽然没有散乱,但也不能专注于目标,所以也离开了目标,只是离开的方式不同而已。掉举离开目标的方式非常明显、清楚,昏沉却显得模模糊糊,有时候甚至与禅定分不清,可实际上已经不在目标上了,修着修着就慢慢没有感觉了,这就是昏沉。

如何解决呢?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小乘、大乘显宗和密宗都在讲的九住心。凡是修禅的人,都需要九住心中一系列的安住方法,来护持、保任禅定状态,这就是正念。正念的意思就是,在修无常的时候,能很清晰地忆念或感受无常,并不离开这种感受。正知的意思,是指在走神的时候,能够立即发现,并把心拉回来继续专注。

除了禅定的调整方式以外,还有几种行为上的有助于禅修的方式。比如,念咒容易散乱,就不要发出声音,或者声音小一点,衣服厚一点,室内温度高一点,光线暗一点。有些寺院的禅房光线非常暗,太暗了还是不好,应该有一个可以根据心境调节的光线。比如,禅房有可以伸缩开闭的窗帘,可以随时调节室内亮度。观看唐卡时,如果眼睛往前看或往高处看,就容易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如果让眼睛处于半闭的状态,不是完全闭着眼睛,而是半睁半闭,往鼻尖看,不往高处或前面看,就可以收摄自心,回归平静,因为内心的走神与视觉有着一定的关系。

心静不下来,可能跟身体的气有关。打坐的饮食与环境,也很有讲究。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心境,都有不同的要求。容易掉举的人,要吃比较有营养的食物。

如果这些方法试了都无济于事,就暂时不要修了。勉强地修行,会出问题的。有些人特别专注、用功,却因为没有诀窍,或者错误地理解了诀窍,也会出问题——心口很痛、很堵,严重的甚至会发疯。密法认为,这些问题与气脉明点有关。

现在很多人会说,打坐的时候心静不下来,甚至觉得比没有修行之前还更糟糕,故而为此苦恼忧愁。其实这都是很正常的,不是杂念变得更多,只是之前没有发现而已。我们的意识刚刚开始接受这些训练,不可能马上见效,必须要下功夫,要用功,要有耐心,要坚持,要突破难关。有些修行人因为过不了这个关,就认为自己与禅定或修行没有缘份,继而放弃打坐,选择念佛、念咒、磕头等修法。但念佛最终还是要让心静下来,心静不下来,念佛也徒劳无功。我们必须要心中有数,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蓄积足够的力量,去超越这个关卡。

在走神的时候,立即要察觉到。《慧灯之光》里讲过很多次,这是一种自我监视的方法,我们的意识有这种功能,可以自知自明。自知自明有多层含义,明心见性叫作自知自明,生活当中自己想什么自己很清楚,也叫作自知自明。在禅定的状态中,一方面在修禅,另一方面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可以自我监视,看自己有没有安住在修行的境界当中,有没有走神,也叫作自知自明。实际上是它自己监视自己,没有其他的第二意识来监视,否则就有两种意识,就变成两个人了,这是不可能的。

修行是有诀窍的,没有诀窍的修行很难成功。这就像体育运动员的训练,也必须要有经验丰富的教练。如果是国际一流的教练,教出来的学生就可以拿到国际金牌一样。禅宗道场里的禅师,就是修禅的教练员。密法的上师,也是心灵训练的教练员。

初学者禅修的时间不能太长,感觉非常好的时候,立即要中断,之后再重新去找感觉。修的次数要多,时间越短越好。为什么在感觉非常好的时候反而要去破坏它?平静的时间不是越延长越好吗?因为我们的能力非常有限,如果不主动间断,它也会自己间断,这样会让我们总是在挫败感中结束,反而不利于修行。

到了修行中期,因为有了一点定力,可以让好的感觉稍微延长一点。在修行后期,可能一进入禅定,就能连续几个小时处于禅定当中,完全没有任何杂念。冈波巴大师就有连续13天处于定中的示现,但如果没有证悟,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只是内心平静,没有烦恼而已。出定之后,还是烦恼重重。这是藏传佛教所有上师们的经验。

心非常平静的状态,有时候与中观讲的空性、大圆满的境界,尤其是《六祖坛经》里面讲的“不可思、不可言”表面上非常相似,没有经验的人完全分不出来。但大家要知道,这是寂止,不是证悟,属于无记的状态。大圆满和大手印都讲过这种无记。

过去有些禅师真的非常厉害,他们是真正的开悟者。这些真正有修证的人说出来的话,与大圆满、大手印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也清楚地说过,这不是禅定。这也说明,不同的方法与渠道,都能找到同样的东西。净土宗说的“念佛者是谁”,禅宗的参话头,与大圆满的一部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在此基础上有所超越。

修完五加行,就可以开始修寂止的修法,至少要修一年。在此之后,密法还有一些稍稍与气脉明点有关的寂止修法。寂止修完以后,可以修空性。空性的修法很多,《慧灯之光》的《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人无我的修法》、《法无我的修法》、《修心七要》中胜义菩提心的修法,已经讲得很清楚,大家可以参考、借鉴。

开悟的因缘,可谓千差万别。有些人开悟的时机,只在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瞬间。

禅宗的香严智闲禅师,就是这样的例子。他虽然聪慧机敏,懂得很多教理。每逢辩答询问,都能侃侃而谈,却一直没有开悟。

一次,他的师兄沩山灵佑禅师问他一个书上找不到答案的问题时,他竟茫然无对,一时羞愧难当,不禁感叹道:“画饼不可充饥。”于是将所有经书付之一炬,去到一个地方,一边种地,一边修禅。

两年以后,当他有一天在种地的时候,挖到了一块瓦砾。他拿出瓦砾随手一扔,瓦砾打到后面的竹子上,发出“啪”的一声,他当下恍然大悟。

在一些大圆满的修行处,时常会听到“啪的”的声音,为什么大圆满法要用“啪的”这样的声音?就像平地一声雷,会让人大吃一惊。在忽然间专注于一个猛厉的声音时,所有的杂念会戛然而止。平时修禅的人,头脑已经非常敏感。在这个短短的空白期,就可以进入状态。

但开悟的前提,是前行基础非常成熟。香严智闲禅师虽然没有修五加行,可他用功了很长时间,根机已经非常成熟了。我们不要徒看其表面而随意效仿,应该一步一步走上去。没有修完加行,就不要修这些法,这是无法动摇的死规律。当有一天根机成熟的时候,可能是种地的时候“啪”的一声,也可能是打坐的时候忘了关手机,当手机铃声一响,当即开悟。

根机成熟了,不需要嘴巴讲很多,大道不在别处,只在眼前。根机不成熟,讲得再多也没有什么用。修行是用心去参,不沉溺于文字,更不能呈口舌之快。禅宗也是一样,没有什么可讲的,所以禅师们都说“不可思、不可言”。

如果前行修得非常好,并且对大圆满法,对上师有很强烈的信心,即使没有人讲大圆满,也有可能自己证悟。机会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但如果不修加行,直接就修大圆满,或只修上师瑜伽,就很可能荒废时日、坐失良机。

 


To Be Continue

修行之初,我们的定力很差,很容易受到外来干扰的影响,此时依止静处十分重要


——慈诚罗珠堪布



长按二维码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