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活佛:佛家的解脱生死方案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
从六道众生的苦乐、生命的智力层次和身体官能的完美发达程度讲,人天之果固然优越而难能可贵,但在人天位置上如果不经常保持善行,防止作恶,当转生和维持人天生命的业力消尽时,又会重新下堕。业力所系,业尽下堕,这是无法改变的生命流转规律。因此,人天善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解脱,只是六道中苦乐地位的暂时改变。而且,若生为人类,在无明的覆盖和社会环境等主客观因素中,下滑堕落的因素非常多而上升超脱的因素非常稀少。所以佛说“下堕恶道的众生多如大地之微尘,上升人天道的众生少若掌中的微尘。”这个问题便成了有理性和智慧的人类所关心和考虑的大事。自古以来,很多有理想、有远见的人都在考虑这个问题,各种宗教哲学就从这个问题上展开了研究和思索,提出了各种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案。但除了佛教以外,所有的解脱方案,都把解脱的对象限制在今生今世受苦的人类,把解脱最高的目标定在了快乐自在的天堂生活上,这是一切外道的解脱框架。那么,进入天堂之后,在天堂生活的寿命有多长?天堂生命是不是永恒不变之物?用什么力量来唯系天堂的生命长生不老?这类问题,也许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或虽然考虑过,但却陷入了既要生又要不死的逻辑悖论的困境,无法继续前进,也就只好就此止步了。有生就有死,这是生死的规律。往生也是这样,往生了以后怎么办?既然有生就会有死,下一步怎么办?佛教认为“诸法无常”,没有永恒的东西,无论是佛国还是人间,一切都是无常。而所有的外道,无论是基督教还是印度教,都以为是升入天堂之后就万事大吉了,不再考虑下一步。佛教不是这样,他还要进一步从逻辑上来考虑下一步。从佛教观点看,神仙的“天堂”和人天之道的“天道”没有什么区别,从行善修道的内容判断,也未超越人天乘的范围。任何一个宗教都讲究行善、讲究道德,这一点是共同的。比如基督教也是讲行善、讲公平、讲道德。我们这一级人天善果的修法与他们修天堂的修法是一样的,道德标准相同,可能我们某些地方更完善。佛教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六道众生从苦难中解脱的问题,必须从超越六道生死轮回的角度来考虑。认为众生受苦因造业而起,造业的根源是思想意识,只要抑制思想意识,不起心动念,烦恼和造业之心就无从产生,善恶之业自然断绝。这是一种把人的思想意识当做造业之源的息心灭识、绝源断流之法。这是一种属于外道的解脱法。世间禅的无想定和灭尽定都属于这一类的抑制解脱法。所谓“抑制”就是抑制烦恼显现。就像对植物的种子进行冷冻,不让他发芽生长。但这种方法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植物生长的基因,一旦解冻,生长因缘具备,仍然会生长发芽。所以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众生肉体虽坏,但精神意识随业力而投胎转世,生生死死流转不息。生死流转本身是苦,要想脱离生死流转之苦,必须断绝生死;要想断绝生死,就要断绝造业的主体精神意识,因为业是思想支配下造的。精神如灯火,业如灯油,油尽而灯灭。这就是断灭解脱论。小乘有部毗婆沙派所主张的“无余涅槃”即属这类解脱。但经部和大乘诸派对这种“精神断灭涅槃”则进一步提出了“所证者是谁,受益者又是谁”的问题。既然死的时候,精神意识完全断灭,那么涅槃之乐由谁感受?这有什么好处呢?这种精神断灭对证断灭的主体来说,就像人的死亡不属于人一样,死亡对他而言已经没什么感觉了,同样断灭也不属于精神主体,精神主体得不到任何自身断灭的解脱利益。生命之所以在苦海中生生死死流转不息,是因为自身有一种坚固的系缚,这种系缚捆绑住自己的手脚,牢牢拴在流转不息的巨轮上,使人无法解脱。这束缚在流转巨轮上的绳索,就是无始以来沉淀在人们心性中的,使心性变得混浊不清的染尘棗俱生无明。只要用适当的方法清除心性的无明染尘,就像斩断捆绑在流转巨轮上的绳索一样,自己就会获得自由,脱离轮回。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结果不是精神断灭,而是精神得到彻底的净化和完善的发展。所以,涅槃不是精神的断灭,而是完善和发展,是一种进化的境界。小乘的目标主要是进行自我净化,消除系缚于三界的烦恼染尘,达到自我解脱、出世。这种小乘果位又分声闻阿罗汉和缘觉阿罗汉。缘觉阿罗汉由于在证果前修福慧资粮,比声闻阿罗汉殊胜,色相上有顶髻等与佛陀相似之处,又因自观十二因缘,不靠导师的指引,故称辟支佛,意即“自证佛”。“阿罗汉”即“胜敌”,是战胜五蕴魔、烦恼魔、天子魔、死亡魔等四魔敌之胜利者。阿罗汉又简称“罗汉”,是证涅槃者。“涅槃”是烦恼之火熄灭,心性获得清凉寂静之意。1、有余涅槃。心中烦恼虽然已彻底断除,但人还活着,烦恼业力形成的肉体五根还依然保留。“余”指业果尚存之义。毗婆沙认为释迦牟尼是有余涅槃,他们认为佛的法身是佛,佛的色身不是佛,说释迦牟尼虽然思想证得涅槃了,但他这个肉身仍然是业力形成的,是一种业力的剩余,圆寂后才能把这个业体彻底消除。证得涅槃的罗汉在一般情况下,心性处于寂然不动的灭尽定中,永不出定,永远离世。其中有一部分不定种性的罗汉,或有慈悲心的罗汉,证得罗汉果位后,为度化众生着想,发菩提心,转入菩萨资粮道修大乘行。这种罗汉已破除了三界的烦恼,获得我法二无智慧,其觉悟的层次与七地菩萨相等,但以大慈悲心为基础的福德资粮却要从头修起,要补足七地以下的福德资粮。因为福德资粮是形成色身即报化身的直接因缘,无此因缘便成不了佛。佛有色身和法身。宗喀巴大师在《仁达瓦问答》中说“佛法归结起来:根是二谛,道是方便和智慧,果是色身和法身。”这三句话,整个把佛教作了概括。就人来说,生理与心理也都有各自的因缘。人身的因缘,从直接的物质因素来说,肉身来自父母亲,而我们的精神来自自己的前世,不是父母的精神,也不是父母精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