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素界
壹素界

这位“90后”与众不同,他为中国、为世界的粮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2019-10-17 壹素界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今天,是世界粮食日。这是联合国为了号召全球关注粮食发展和农业生产而定下的纪念日。
对于现代的中国人来说,一提到粮食,脑子里恐怕第一反应就会蹦出三个字:袁隆平
人们熟悉他的名字,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网民会将:都怪袁隆平爷爷将你们喂得太饱,当做一个流行梗。
私下的他,活泼不服老,以素食为主,生活规律,热爱运动。如今89岁依然活跃在科研前线。

“禾下乘凉梦,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说他有两个梦想。

一是希望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长,籽粒像花生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稻穗下面乘凉……

二是希望杂交水稻能够覆盖到全球,造福全球人民。


这两个恢弘梦想,是他源于对饥饿的记忆

袁隆平生于上世纪30年代,在这样一个何其动荡的年代,百姓们连性命都难以得到保障,更别说温饱。

袁隆平从这样一个年代走过来,所以他的梦想也萌了芽:我想让大家吃饱。于是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西南农学院。

到了60年代,自然灾害来了,全国各地再一次闹起了饥荒,饿死的病死的人不在少数,那个时候的袁隆平,已经是湖南农校的教师了,但这样的生活,让他也难以支撑。


有一次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骨瘦如柴的尸体,这件事深深刺激了袁隆平,他决意在农业科研上高出点名堂来——他开始着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

当时,杂交水可是世界性难题,很多发达国家的相关人员也都束手无策,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袁隆平不过是在痴人说梦,但他偏不信:“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


在今年一项访谈节目中,袁隆平回忆起了那段艰苦的岁月: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大家都没有饭吃,叫花子过去讨饭,饭都没有,你讨谁?

采访的记者问: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袁隆平连说了两句: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是的,已经不可能了。

从1964年至今,他一年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农田里劳作、观察和研究。从播种到收获,袁隆平每天至少下田两次,晒得又黑又瘦,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他不仅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也在优化杂交水稻的路上不断前进。
“可以说,超级稻示范推广的20多年,是我国粮食持续增产的黄金期,它引领了我国水稻生产的水平,让我国水稻生产的技术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它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功臣。(中国水稻研究所原所长程式华)


而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也已经走向了国外,埃及、几内亚和利比里亚在内的16个非洲国家进行的杂交水稻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成功,每公顷产量至少比当地品种高出2吨。
海外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平均产量至少比当地品种高出20%。为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做出了贡献。

他的两个梦想还未实现,但他也没有停下脚步。

2019年的袁隆平已经89岁了,但他却依然没有从岗位上退下来,仍在带领他的团队进行耐盐碱水稻的研究。

期望在更贫瘠的土地上,种出粮食,让我们的国家粮食产量更加有保障。
“60岁之前我都是冬天游泳的”

前几天袁隆平的采访视频剪辑让大家哈哈大笑,本以为严肃的科学家却如此有“梗”。

事实上,袁隆平不仅有梗,对于生活,他也是永远报以积极的态度

热爱运动,高中时期他就已经是百米自由泳的第一名,大学时期为了船票钱,甚至游过嘉陵江。60岁以前的他,还经常在冬天游泳。

开始在农科院研究水稻之后,他坚持每天早做体操,下午的空闲时间打排球、游泳,晚上下象棋。在农科院的游泳比赛中,短距离50米年轻人都游不赢他。

他会拉小提,会跳踢踏舞……给原本单调的研究生活,增加了许多色彩。


精神生活富足的袁隆平,对于物质生活却不甚在意。

他的日常饮食以素食为主,常吃粗粮。饮食定时定量,每天3餐,多吃米饭和红薯,荤食很少吃,还会多吃些水果。一方面是出于节俭,另一方也是出于对健康的考虑。


他邀请汪涵去家里吃饭的时候,和汪涵“炫耀”他新买的几十块钱衣服便宜又好穿

网传他购买豪车将他骂上微博热搜,但其实他只是在车展多看了几眼却被人拍了下来。

他的所谓“豪宅”也不过是国家给予他的奖励,他直接改为办公室,正是在那里,他们再次突破,成功孕种了海水种植耐盐碱水稻,让不能种水稻的盐碱地,变废为宝。


网上总是说是袁隆平养活了中国十四亿人。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对于这些高度的评价。袁隆平对此却坦然称道:哪里,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是啊,我们国家粮食逐年高产,让我们至少在稻米上不用依赖对外进口,还有许多科学家在背后共同的努力。

1981年10月16日,第一个世界粮食日时,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2019年10月16日,第38个世界粮食日时,我们的国家已经可以为世界的粮食发展做出贡献。
虽然今天的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如何将耐盐碱水稻推广开来
如何解决杂交水稻的口感问题
如何解决杂交稻不留种和维护农民利益的问题
如何提高农民的种田积极性
……
但只要有人在不断努力,我们必定能够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End—
壹素界原创出品
欢迎随手转发朋友圈、微信群
 如需转载,请于后台回复“转载”获得授权 
文&编者 | 游客与木
图片 | 百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侵删
支持原创,关注壹素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