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动物园保护教育
北京动物园保护教育

六十载砥砺传承 三代人匠心筑梦

2019-10-15 北京动物园保护教育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1955年首次从野外引进3只大熊猫以来,北京动物园饲养展示大熊猫已有64年。北京动物园从零开始,经过多年的饲养摸索,突破了许多饲养难题,不仅养活了大熊猫,还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这离不开大熊猫饲养三代人的共同努力

熊猫怎么养,艰难

白淑敏,大熊猫饲养第一代人,1955年开始饲养大熊猫。开始没有饲养大熊猫的经验,不知道饲养大熊猫场馆需要什么条件,不知道大熊猫都吃什么食物,不知道大熊猫的公母如何区分,更不知道怀孕大熊猫是什么样子,所有的工作都要从“零”开始。



她从学徒开始,向同事、专家学习如何饲养大熊猫。大熊猫除了吃竹子,还喜欢吃什么?她尝试添加牛肉、羊肉、鸡蛋、牛奶、甘蔗、胡萝卜、苹果等;担心食物中营养不足,就添加微量元素。大熊猫吃竹子,自己种的竹子又不够用,就寻找与竹子长得像的饲料--芦苇。反复尝试,总结出大熊猫“食谱”。


大熊猫“莉莉”第一次生宝宝期间,她每天认真观察,发现不停叫唤、蹭痒痒、雌雄一起打架是在发情交配;有段时间,“莉莉”食欲非常不好,几乎不吃东西,就配合兽医精心照顾,终于成功生下北京动物园史上第一只大熊猫宝宝!


大熊猫试坐飞机!没有听说过吧!1972年准备给美国的2只大熊猫刚到北京没多久,大家害怕去美国的飞行时间太长,不知道大熊猫坐飞机是不是能够适应,就安排她和2只大熊猫一起试坐飞机。那也是她头一回坐飞机,很紧张。

由于她长期饲养大熊猫,并且在大熊猫饲养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她有幸受周总理邀请参加国宴。白师傅退休近四十年,密切关注着动物园的发展,希望北京动物园的大熊猫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繁育再破冰,创新
王万民,1978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动物园,师从于白淑敏,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个性促使他在工作中敢于向困难挑战,通过多年的努力,突破了多个难题。

雄性大熊猫不会配种,是当时业界难题。可否用培训的方式让雄性大熊猫提高自然配种能力?大熊猫“良良”刚满7个月,成为他的培训目标。他查阅大量资料和结合前期的饲养数据,制定营养“标准”。同时锻炼“良良”的下肢力量,并使睾丸在54月龄顺利降入阴囊。随后,让“良良”与雌性个体反复接触,刺激性行为。经过这长达5年的培训,大熊猫“良良”成为圈养子二代首只能够自然配种的大熊猫,打破了“仅有野外大熊猫能够自然配种”的神话。



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慢,主要原因还有母猫不会带仔,成活率低。又一个很大的难题摆在王万民面前。他再次查找工作记录和研究资料,认为主要原因是母兽的繁殖行为有问题,制定出从培养雌兽的繁殖行为开始,通过系统观察记录到了繁殖过程的每个行为,再细化分析,发现了一些问题的难点,在随后几年中积极克服,解决难题。比如是体质不佳,他调整营养;发情状况不好,他调整环境;幼仔哭叫太多,他及时给补人工奶。经过长达10年努力,大熊猫幼仔的成活率得到明显提高。


王万民为北京动物园的大熊猫饲养繁殖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北京动物园大熊猫繁殖达到一个高峰。王万民也因此被破格晋升为技师,享受北京市特殊津贴技师,获得了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等诸多荣誉。

传承攀高峰,规范

马涛,1989年开始饲养大熊猫,师从王万民10余年,现任大熊猫馆班长,被大家亲切的称为北京动物园“15只熊猫的奶爸”。



马涛接任班长后,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细化制定了“大熊猫饲养日志记录规范”、“大熊猫训练操作流程”、“大熊猫行为观察方法”等等大熊猫饲养管理的规范,并创新出“一查二唤三观四测”的“马涛班组工作法”。

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工作特点,以马涛为代表的新一代人传承了大熊猫的饲养技术,开创了新时代新的工作方法,继续推进北京动物园大熊猫饲养事业的前进!

点击关注我们

☀《北京动物园保护教育》订阅号不定期发送保护教育讯息,集合了保护教育理念、主题营日、项目动物、动物课堂、互动体验等内容。其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关注动物园,引导公众需求和行为,使更多的人投入到野生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

返回顶部